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定向越野“一见钟情”
2004年刚上中专二年级,郝双燕就开始接触定向越野,天生好动的她几乎是“一见钟情”似地爱上了这个和人生有太多相似的项目,“定向越野运动与人生一样,会有很多选择,每打过一个点就是一次选择,除了体能,剩下的刚需就是智慧。”
郝双燕从小就热爱跑步运动。凭着这份挚爱,她中学期间毅然选择了入读体校,打算成为职业竞技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同时兼顾金融学的繁重课业与国家队的紧张训练。
一开始,她的定向越野之路走得并不顺利。郝双燕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刚开始进入大学训练的时候,我连四公里都跑不下来,但是现在每天跑20公里也没有问题。队里任何人都跑不过我。”
体校与职业运动队的训练是严格单调的,每天最多要跑二十多公里,每月跑量常常在300公里以上(是尽力跑,不是酱油跑!),还要经常进行器械等力量练习和拉伸柔韧练习,比赛与训练结束后还有训练总结会和交流学习。
为了保持体能与竞技状态,体校生和职业运动员还必须常年训练,假期少得可怜,作息规律也必须按计划执行。郝双燕就随队过了10个春节(允许家人随时探望)。如果不是近乎偏执的热爱,很难做到数年如一日坚持这种“修行”般的生活。
至于定向地图识别、快速观察环境、野外辨别方向等技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在无数次的模拟赛和训练中学习、适应和摸索。
“迷路也是定向越野的一部分”。她说,定向运动是一项集体力、创造力、观察力与想像力于一体的全面运动,在跑的同时,需要结合实景与地图发现和破解暗藏的玄机,还需要团队精神,绝不是仅仅凭着跑得快就能胜出的。
“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才能有不断挑战的动力。不论任何项目,顶尖级别的职业运动员能够坚持数年乃至十余年如一日的专注与专业训练,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所从事的运动拥有发自内心的挚爱,以及强烈的求胜欲望。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谈得上靠成绩吃饭,或是以竞技体育作为职业。你能让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接受十年的专业训练吗?”郝双燕如是说。凭着对跑的挚爱,因爱而生执着,以及对“改进提高”的悟性,郝双燕在国家队期间参加了数场国家与国际级定向越野大赛。例如,2008年世锦赛女子接力赛第七名—共有25支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队,这也是国内定向赛队伍在世界大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令其他队伍刮目相看。
“定向与越野跑的融合是未来的趋势。”
定向赛是小众项目,得不到政府与赞助商的大力度支持和投入;受比赛形式的制约,也难以吸引大规模人群参加。国内每年的定向大赛只有几站,欧美国家最多也只有几十站,影响力与参与人数都不能与路跑或越野赛相提并论。因此,2013年以来,郝双燕逐渐把参赛重心转移到马拉松和长距离越野跑等关注度更高的项目上,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比赛中的好成绩,引起更多人对定向运动的关注。
在郝双燕看来,外国的定向运动,远比国内的更深入人心。虽然同样深受小众之痛,但却有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和更丰富的比赛。“这也许是更为鼓励张扬个性的文化氛围,以及民间运动发展程度更高的原因吧”,郝双燕说,希望能够体验欧美国家职业户外运动员的训练,丰富自己的阅历,并从中获得灵感与启发,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在未来,越野跑完全可以融入定向运动中的趣味元素,增加娱乐性。比如,穿插类似探宝之类的环节,在比赛路线中设置若干需凭借地图指引和仔细观察方可发现的彩蛋作为可选任务,如能在完成比赛的同时,找到所有彩蛋,即可单设寻宝奖作为鼓励;或是在更多的比赛中引入定向运动中的团队赛,比如像香港的雷利卫径长征那样,让参加者们体会并珍视团队合作与友情。另外,定向赛也可以加入越野跑或泥巴大赛等非传统跑步赛事的成分,比如延长线路、提高难度、增加通关要求,吸引更多跑步与户外运动爱好者参加。二者的融合,或许是一种趋势。
不久前,郝双燕辞去一家体育赛事公司久坐案头的工作,凭借着对奔跑最单纯的热爱和执着,她成为了一名定向与越野跑运动的布道者,以及中小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教练。她希望能把定向、越野跑以及非传统跑步运动结合,作为趣味体育去普及推广。她愿意用自己的经历与行动,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孩子们,感知运动的乐趣,爱上运动并作为终生的习惯。自立门户初期,媒体与舆论关注度低,缺少大牌赞助商与资金赞助,困难与艰辛不可避免,但她不会放弃。
“这是我的定向越野赛,赛程是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