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除了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肩负着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才能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中学生
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班主任,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班主任如何更好地将中学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加强自身修养,身正为范。班主任是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的桥梁,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对学生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师,除了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外,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善良、有爱心、体贴学生,谦虚、好学、诚实、公正的,“在孩子面前做个诚实的人,这是最有力的、最令人信服的一条道德教诲。”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成功的班级工作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影响力并不在于教师的威严,而在于教师内在的气质、学识、品格等非权力因素所形成的精神力量。
2.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的确,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同时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如果对自己的班级和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那么就会事倍功半。只有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在班级多头绪、多方面的复杂工作中理出头绪来,从而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有效、及时化解矛盾,使工作有条不紊。因此,及时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这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好学生的基础。
3.创设和谐的环境,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都会受到他们长期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班主任老师要精心构建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环境。
4.家校联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提起教育,人们总是想到学校教育。但是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教育更需要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包括家庭教育。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教育乃社会之本。所以我们必须要很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第一位雕塑家是‘家庭’,第二位雕塑家是‘学校’;第三位雕塑家是‘儿童所在的集体’;第四位雕塑家是‘儿童本人’;第五位雕塑家是‘书籍’;第六位雕塑家是‘偶然出现的因素’。”由些可见,家庭教育是具有基础性的教育,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长不懂教育的艺术和方法,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动辄对他们呵斥,甚至打骂,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危害很大。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等机会,和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积极配合,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中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5.开展心理咨询,积极开展与问题学生的谈话。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多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及时的指导,加强与学生的一對一沟通,积极展开个别谈话,尤其要重视和问题学生的谈话。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那些思想品德不高、心理健康不全、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不能让孩子孤独地忍受自己的不幸。如果孩子孤独地忍受着自己的不幸,没有同情和怜悯,那他的心灵就会长期被一层冷漠的冰壳所覆盖。”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从反向观之,如果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和的状态,甚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则会影响到其良好品德的形成。班主任进行道德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看其是否处于一种消极、呆滞甚至抵触的状态。
2.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尤其是注重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物质和心理发展不平衡,进而影响到心理。”学校则主要是唯分数论,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导致一些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心,丧失了内在潜力,长期处于一种心理焦虑、担忧、挫折的状态。如果班主任能在班级管理中如同父母一般去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弥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就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总之,班主任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用真心去叩开学生的心扉,用智慧去启发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考验智力、意志和创造力的活动,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正确认识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效地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3.
[3]张造勋.人文社会科学元典丛书:理想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6.
[4]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322.
[5]肖文娥,刘姝昱.21世纪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24-28.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中学生
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班主任,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班主任如何更好地将中学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加强自身修养,身正为范。班主任是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的桥梁,一个良好的班级体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对学生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师,除了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外,还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善良、有爱心、体贴学生,谦虚、好学、诚实、公正的,“在孩子面前做个诚实的人,这是最有力的、最令人信服的一条道德教诲。”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成功的班级工作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影响力并不在于教师的威严,而在于教师内在的气质、学识、品格等非权力因素所形成的精神力量。
2.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的确,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同时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如果对自己的班级和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那么就会事倍功半。只有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在班级多头绪、多方面的复杂工作中理出头绪来,从而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有效、及时化解矛盾,使工作有条不紊。因此,及时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这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好学生的基础。
3.创设和谐的环境,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都会受到他们长期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班主任老师要精心构建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环境。
4.家校联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提起教育,人们总是想到学校教育。但是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教育更需要家庭、社会、各个方面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包括家庭教育。子女教育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教育乃社会之本。所以我们必须要很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第一位雕塑家是‘家庭’,第二位雕塑家是‘学校’;第三位雕塑家是‘儿童所在的集体’;第四位雕塑家是‘儿童本人’;第五位雕塑家是‘书籍’;第六位雕塑家是‘偶然出现的因素’。”由些可见,家庭教育是具有基础性的教育,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长不懂教育的艺术和方法,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动辄对他们呵斥,甚至打骂,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危害很大。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等机会,和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家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孩子,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积极配合,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中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5.开展心理咨询,积极开展与问题学生的谈话。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多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及时的指导,加强与学生的一對一沟通,积极展开个别谈话,尤其要重视和问题学生的谈话。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那些思想品德不高、心理健康不全、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和长期的,只有找到了病源,从源头挖起,才能“药到病除”。“不能让孩子孤独地忍受自己的不幸。如果孩子孤独地忍受着自己的不幸,没有同情和怜悯,那他的心灵就会长期被一层冷漠的冰壳所覆盖。”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从反向观之,如果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和的状态,甚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则会影响到其良好品德的形成。班主任进行道德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看其是否处于一种消极、呆滞甚至抵触的状态。
2.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尤其是注重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物质和心理发展不平衡,进而影响到心理。”学校则主要是唯分数论,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导致一些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心,丧失了内在潜力,长期处于一种心理焦虑、担忧、挫折的状态。如果班主任能在班级管理中如同父母一般去关心学生的心理活动,弥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就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总之,班主任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用真心去叩开学生的心扉,用智慧去启发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考验智力、意志和创造力的活动,班主任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正确认识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效地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03.
[3]张造勋.人文社会科学元典丛书:理想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6.
[4]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322.
[5]肖文娥,刘姝昱.21世纪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