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轻负高效”为显著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一致共识和努力奋斗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轻负高效?如何才能打造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如何“发挥师生主体作用,打造有效语文课堂”谈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作为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备课时,不能只关注教材,更多和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为学而教”、“以学定教”;而在评价上,更要注意形成以为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格局。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了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创新精神” 一代新人,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不懂的地方和自己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上课时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可以提示一句:“你觉得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在课堂结束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质疑:“你觉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你觉得文章是不是只是想表达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在各个环节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更多地从保护其积极性和培养提问习惯的层面上去予以关注,而不是由教师预设问题,再让学生不断提问来配合预设的问题。比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读完课题后就可以由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预设如下问题:“是谁的心脏?”“他为什么要让别人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但也极有可能会有学生问:“肖邦的代表曲目是什么?”这时教师千万不可简单地说这问题与本课所研究的内容无关而驳回学生的提问,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改变方法,引导学生往中心议题靠近。比如可以说:“肖邦的代表曲目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特别的地方写成的,希望你能带着这个问题去研究一下特别在什么地方,等你研究明白了,也自然能明白他的代表曲目是什么了。”这样,学生既没有脱离文章的中心,而又顺带研究了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了。
四、重视以生为本的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是工具,要掌握它,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训练,光靠教师的讲解、提问是无法代替学生自主训练的巨大作用的。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压缩自己讲解的时间,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进行实践,即便简单如默读、画重点词句等实践训练,对学生的帮助也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有效果。比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全文,让学生归概括出黄山松的特点是“奇”,那么究竟奇在哪里呢?就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用大量的时间去读课文,画出精彩的语句,来证明黄山松的奇,来体会黄山松的奇,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黄山松的奇。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五、重视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一代新人,我们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样做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更利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素质得到发展。
如何简单而又方便地做到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呢?以教学《秦兵马俑》为例,此文讲了秦兵马俑的两个特点,即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其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又很适合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类型,当全班学生被按选择类型分为几大组后,进行重新组合,分组研究。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小组里自主探究,通过朗读、画线、口述等与组员共同合作证明兵马俑真的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小组充分发言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全班交流意见,再由小组推选出发言人在全班进行大组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教学效果自然好。
六、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完全让学生去自由发展,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共同发展体,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终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正反映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放手”并不等于“放羊”,当学生需要引导的时候就该引导,当学生需要点拨的时候就该点拨。比如,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果确认是毫无意义的问题,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可以委婉地告诉学生应该研究其他问题,或者在课后再凭自己的兴趣去研究。
其次,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化繁为简,不可琐碎。以教学《郑成功》为例,其文中有“慷慨激昂”一词,学生一般不容易理解。我们大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他们的语言实践取得更好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让学生读郑成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所说的那段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学生读过后自然能体会到什么是“慷慨激昂”了。
(责编黄桂坚)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作为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备课时,不能只关注教材,更多和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为学而教”、“以学定教”;而在评价上,更要注意形成以为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格局。
二、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了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创新精神” 一代新人,提出问题是创新的源泉,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不懂的地方和自己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上课时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可以提示一句:“你觉得还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在课堂结束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质疑:“你觉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你觉得文章是不是只是想表达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在各个环节提出的问题,我们要更多地从保护其积极性和培养提问习惯的层面上去予以关注,而不是由教师预设问题,再让学生不断提问来配合预设的问题。比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读完课题后就可以由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预设如下问题:“是谁的心脏?”“他为什么要让别人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但也极有可能会有学生问:“肖邦的代表曲目是什么?”这时教师千万不可简单地说这问题与本课所研究的内容无关而驳回学生的提问,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改变方法,引导学生往中心议题靠近。比如可以说:“肖邦的代表曲目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特别的地方写成的,希望你能带着这个问题去研究一下特别在什么地方,等你研究明白了,也自然能明白他的代表曲目是什么了。”这样,学生既没有脱离文章的中心,而又顺带研究了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了。
四、重视以生为本的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然是工具,要掌握它,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训练,光靠教师的讲解、提问是无法代替学生自主训练的巨大作用的。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压缩自己讲解的时间,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进行实践,即便简单如默读、画重点词句等实践训练,对学生的帮助也远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更有效果。比如,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默读全文,让学生归概括出黄山松的特点是“奇”,那么究竟奇在哪里呢?就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用大量的时间去读课文,画出精彩的语句,来证明黄山松的奇,来体会黄山松的奇,最后让学生自己说出黄山松的奇。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五、重视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一代新人,我们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样做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更利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素质得到发展。
如何简单而又方便地做到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呢?以教学《秦兵马俑》为例,此文讲了秦兵马俑的两个特点,即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其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特点又很适合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类型,当全班学生被按选择类型分为几大组后,进行重新组合,分组研究。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小组里自主探究,通过朗读、画线、口述等与组员共同合作证明兵马俑真的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小组充分发言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全班交流意见,再由小组推选出发言人在全班进行大组交流。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教学效果自然好。
六、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完全让学生去自由发展,效果必然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共同发展体,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终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正反映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放手”并不等于“放羊”,当学生需要引导的时候就该引导,当学生需要点拨的时候就该点拨。比如,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果确认是毫无意义的问题,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可以委婉地告诉学生应该研究其他问题,或者在课后再凭自己的兴趣去研究。
其次,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化繁为简,不可琐碎。以教学《郑成功》为例,其文中有“慷慨激昂”一词,学生一般不容易理解。我们大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他们的语言实践取得更好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让学生读郑成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所说的那段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学生读过后自然能体会到什么是“慷慨激昂”了。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