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且古人也告诫我们要读生活这部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据语文素养的定义,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等的融合,其内涵非常丰富,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因此,一定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无字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如何在常规教学中引导学生读生活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和总结:
一、写作训练引导读生活
1.从更新作文观念上强调读生活
不少学生,尤其是刚从小学迈入初中的学生,总认为作文就是作业,作业就是学习任务。写起作文来,满脑子想的就是题目、构思、开头等写作方法或写作技巧,把生活抛至九霄云外,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是虚情假意,就是内容空洞。为此,我们要学生牢记一句话:周记就是作文,作文就是自己的生活。少做甚至不做单元式的命题作文训练,防止学生作文从书本到书本,引导学生作文从生活到书本,这样,每周写出来的周记,内容丰富多彩,感情真挚动人。于是学生最爱上的一节课,最期盼上的一节课,就是周记讲评课。
2.从更新作文批改方式上强调读生活
以前的作文批改方式,都是交给老师一人圈点勾画,旁批评语,并误认为红笔作记号的愈多,老师修改愈认真,便愈是对学生负责。现在的作文批改方式是老师引导,学生互评。互评过程是体验生活的过程,互评的过程是阅读生活的过程,互评的过程也是阅读和写作融合训练的过程。这些学生互评的评语,且不谈语言表达在语气委婉、措词讲究等方面得到训练,单是同龄人之间的心心相通,便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这种互评互改的方式,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更新作文观念;二是可以教给学生合作写作的本领。“一篇文章的读者不是孤立地,是一个群体,通过群体的反馈信息,才能更好地鼓励和激发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变化。”“在写作中确定实际读者,实质上是给学生下了一个轻松、美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更现实化的写作目标。每个学生接受这个命令后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写作。”“这种由实际读者拉动的写作链就使得全体学生的写作技能得真正的培养。”在生活中批改作文,在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二、课前演讲引导读生活
每天课前安排几分钟让学生演讲,叙述生活中的一件事,再引用书中的相关内容,最后写自己的感悟。前一天准备,第二天演讲,老师再当堂评讲。例一学生的演讲稿:“这几天老师一直在讲相似形,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的题目常常让我感到犯愁,怎么也想不出一个解题的思路,可当老师讲解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题目是如此的简单!再看看我的方法,拐了许多弯才解出来。这让想到不久前所读到的一篇文章,说的是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土地,可怎样开发如此辽阔又荒凉的大陆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办法,那便是将罪犯统统都发配到澳洲去。于是私人船主承包了大规模运送犯人的工作。政府为了便于计算,以上船的人数为依据支付船主费用。船主为了牟取暴利,上船前尽可能多装犯人,一旦离开了岸,便对犯人的死活不闻不问,致使3年间从英国运送到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高达12%。英国政府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民众对此也极为不满,于是英国政府开始想办法改善这种境况。一位议员提出政府应该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计算报酬,也就是说无论在英国装多少犯人,一律到澳洲清点人数,再向船主付钱。一段时间后,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很多种途径。而解决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成功者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们拥有了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去解决,那样的话就容易许多了!”这一教学环节,持之以恒,对学生学以致用等多方面都有帮助。
三、名著导读引导读生活
时下网络游戏、电视连续剧等对名著阅读有一定的冲击。教育的功利化,文化的市场化,也是影响名著阅读的不利因素。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就世界文学名著本身来讲,我觉得它们永远都是不过时的,因为这些名著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波澜壮阔的,不仅仅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还融入了历史背景,在这种氛围中,人物的塑造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在他们身上始终都会折射出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鞭挞。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读世界文学名著,得到的是思想和灵魂上的深刻洗礼,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享受。因此,文学名著是不会过时的。”基于这种认识,采取措施,要求学生在课外读名著。每学期写1~2篇读后感,并适时交流辅导,学生甲读《三国》后写的《遥想周瑜》;学生乙读《围城》后写的《苏文纨,我厌恶你》;学生丙读《悲惨世界》写《關于冉阿让》;学生丁读《小王子》写的《麦子的颜色》等,这些阅读写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走进了语文塑造人格的理想境界。那些态度认真的同学每日交的积累本,俨然就是学者的读书笔记。
看了这样的作业令人欣慰:我们没有以题海式的机械性重复作业扼杀孩子的灵性,而是要求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写作,脱离庸俗,走向崇高,以便今后能够从容乐观面对未来的生活,达到教育“立人”的目的。
常规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读生活,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了语文课程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遵循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客观规律,突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实践了素质教育目标。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珞路中学]
一、写作训练引导读生活
1.从更新作文观念上强调读生活
不少学生,尤其是刚从小学迈入初中的学生,总认为作文就是作业,作业就是学习任务。写起作文来,满脑子想的就是题目、构思、开头等写作方法或写作技巧,把生活抛至九霄云外,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是虚情假意,就是内容空洞。为此,我们要学生牢记一句话:周记就是作文,作文就是自己的生活。少做甚至不做单元式的命题作文训练,防止学生作文从书本到书本,引导学生作文从生活到书本,这样,每周写出来的周记,内容丰富多彩,感情真挚动人。于是学生最爱上的一节课,最期盼上的一节课,就是周记讲评课。
2.从更新作文批改方式上强调读生活
以前的作文批改方式,都是交给老师一人圈点勾画,旁批评语,并误认为红笔作记号的愈多,老师修改愈认真,便愈是对学生负责。现在的作文批改方式是老师引导,学生互评。互评过程是体验生活的过程,互评的过程是阅读生活的过程,互评的过程也是阅读和写作融合训练的过程。这些学生互评的评语,且不谈语言表达在语气委婉、措词讲究等方面得到训练,单是同龄人之间的心心相通,便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这种互评互改的方式,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更新作文观念;二是可以教给学生合作写作的本领。“一篇文章的读者不是孤立地,是一个群体,通过群体的反馈信息,才能更好地鼓励和激发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变化。”“在写作中确定实际读者,实质上是给学生下了一个轻松、美好、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更现实化的写作目标。每个学生接受这个命令后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写作。”“这种由实际读者拉动的写作链就使得全体学生的写作技能得真正的培养。”在生活中批改作文,在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二、课前演讲引导读生活
每天课前安排几分钟让学生演讲,叙述生活中的一件事,再引用书中的相关内容,最后写自己的感悟。前一天准备,第二天演讲,老师再当堂评讲。例一学生的演讲稿:“这几天老师一直在讲相似形,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的题目常常让我感到犯愁,怎么也想不出一个解题的思路,可当老师讲解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题目是如此的简单!再看看我的方法,拐了许多弯才解出来。这让想到不久前所读到的一篇文章,说的是18世纪末,英国人来到澳洲,随即宣布澳洲为英国的土地,可怎样开发如此辽阔又荒凉的大陆呢?英国政府想了一个办法,那便是将罪犯统统都发配到澳洲去。于是私人船主承包了大规模运送犯人的工作。政府为了便于计算,以上船的人数为依据支付船主费用。船主为了牟取暴利,上船前尽可能多装犯人,一旦离开了岸,便对犯人的死活不闻不问,致使3年间从英国运送到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高达12%。英国政府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民众对此也极为不满,于是英国政府开始想办法改善这种境况。一位议员提出政府应该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计算报酬,也就是说无论在英国装多少犯人,一律到澳洲清点人数,再向船主付钱。一段时间后,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很多种途径。而解决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成功者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们拥有了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去解决,那样的话就容易许多了!”这一教学环节,持之以恒,对学生学以致用等多方面都有帮助。
三、名著导读引导读生活
时下网络游戏、电视连续剧等对名著阅读有一定的冲击。教育的功利化,文化的市场化,也是影响名著阅读的不利因素。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就世界文学名著本身来讲,我觉得它们永远都是不过时的,因为这些名著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波澜壮阔的,不仅仅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还融入了历史背景,在这种氛围中,人物的塑造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在他们身上始终都会折射出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鞭挞。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读世界文学名著,得到的是思想和灵魂上的深刻洗礼,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享受。因此,文学名著是不会过时的。”基于这种认识,采取措施,要求学生在课外读名著。每学期写1~2篇读后感,并适时交流辅导,学生甲读《三国》后写的《遥想周瑜》;学生乙读《围城》后写的《苏文纨,我厌恶你》;学生丙读《悲惨世界》写《關于冉阿让》;学生丁读《小王子》写的《麦子的颜色》等,这些阅读写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走进了语文塑造人格的理想境界。那些态度认真的同学每日交的积累本,俨然就是学者的读书笔记。
看了这样的作业令人欣慰:我们没有以题海式的机械性重复作业扼杀孩子的灵性,而是要求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写作,脱离庸俗,走向崇高,以便今后能够从容乐观面对未来的生活,达到教育“立人”的目的。
常规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读生活,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了语文课程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遵循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客观规律,突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实践了素质教育目标。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珞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