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_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以突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2007年同期毕业生就业率为80.8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只有60%左右。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达到68%,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就更低了。“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从2006年的400多万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每年增加50余万,总计约2600万高校毕业生融入到全国的就业大军中,比“十五”期间净增1500多万人,而高职毕业生占总数近一半[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己成为我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并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1.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目前,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数量的增长只能是高职院校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要想真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与数量其实说明不了多少问题。真正的标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事实提升,是高职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群)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用的真正发挥。高职院校要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中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一部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制造业的发展来说,人、财、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有人预言,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仅仅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已难以占领国际市场,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大批高技能人才。我国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等更是短缺,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3.是平等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客观需求
  众所周知,根据WTO的服务贸易条款,高等教育也将向国际市场开放,而最先开放的就有可能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入世后,毫无疑问,中国的教育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而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衔接紧密的教育类型,也将被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WTO的经济运作形态将对高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不仅面临争创“国内一流高职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等国内竞争,而且还要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如何准确判断自己的竞争优势,迅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将关系到高职院校未来的存亡。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和就业环境有待完善
  1.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从教育资源投入、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看,高职教育还远没有达到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高职教育投入保证机制不健全,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却低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高职教育由“外延”向“内涵”转型缓慢[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数量的迅速增加和规模扩大是有目共睹的,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过快的发展速度,一些高职院校急于求成的运作,往往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不少地方已呈现出高职无序竞争、资源浪费,整体办学效益较低,办学质量难以提高的现象。
  3.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经费投入、人才录用、干部聘任、评职晋级等方面,社会对高职教育和高职毕业生的歧视比较普遍。社会用人方面的高学历追求,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
  4.人才市场职业供求不匹配
  我国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属于“世界廉价加工厂”,因此需要的主要是廉价劳动力和有经验的普通技工,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逐利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这就导致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旺盛、不迫切。
  5.用人单位分配体制不健全
  企业对工作贡献的高要求与高职毕业生早期的能力水平不一致,结果使得双方都存在着严重不满,工作关系难于稳定[3],双方无法就相关安排达成合理的约定,结果造成“摩擦性失业”。
  (二)办学主体教育创新力度有待加大
  1.办学理念有待更新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技能型”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理解、实践不到位。
  2.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专业趋同设置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办学无特点,专业无特色,学生无特长。
  3.校企合作办学进展缓慢
  “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等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但此项工作尚存在着面上号召多、实际措施少,有示范却难推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院校与专业的进展差距很大等问题。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凸显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均、分布不匀的问题。其中,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5.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高职学生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
  (三)培养主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1.培养主体素质整体下降。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从而造成高职生源质量差异大且普遍较差。不少高职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重视学业,害怕挑战和压力,过于自我。
  2.培养主体职业意识不强。高职生在就业时表现出职业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专业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的能力以及考证盲目性等方面。
  3.培养主体就业观念有偏差。高职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期望偏高,自身定位不准。高职生相比中职生的“文化”优势并不明显,相对普通本科生的“技能”优势也不突出;就业心态也没有中职生踏实,高不成、低不就。
  4.培养主体求职技巧缺乏
  高职生就业仍然是以学校、老师、家人、朋友的推荐和介绍为主,这就导致高职生掌握求职技巧,主动了解社会和企业的愿望不强,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5.培养主体创业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相对滞后,校外创业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的平台;高职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较弱,不愿冒风险去自主创业,因而走出校园真正创业的学生并不多。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培养环境
  1.优化培养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二是建立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政策制度,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三是改革高职教育的投入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四是完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要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和“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师队伍。五是制定相应的高职大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制度,要强化高职教育特色,从学生专业和就业的实践出发,促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生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方向发展。
  2.优化培养的办学环境
  一是促进高职教育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要立足于建示范院校,设精品专业,创重点品牌。专业设置一定要与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二是构筑校企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形成和谐的办学环境,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三是打造一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优化培养的就业环境
  一是构建科学就业指导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就业指导部门为主体的科学就业指导体系,对全校学生分期、分批地进行职业测评,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构建并运行“123”的就业指导模式。“1”就是在一年级全面引导学生开展好职业兴趣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2”就是在二年级引导好学生围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塑造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3”就是在三年级着力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求职技能、面试技巧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合理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就业状况,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建立学校主导的人才市场。建立一批稳定的见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进一步扩大“订单培养”的规模,从而可有效突破学生的就业瓶颈,打造就业的绿色通途。三是建立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实现创业促发展和创业带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创新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培养新模式
  1.打造校企合作办学新平台
  一是探索教学、实习、就业三结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高职院校应与众多相关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将教学实践环节延伸到企业,或联合企业在学校建立仿真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联合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技术指导,使产、学、研有机融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探索针对整个行业领域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不要只针对某个企业,而是要针对整个行业领域进行“订单式培养”。三是探索将校企合作办学引向深入的新机制。要取得学校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其建立随时互动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掌握本地新进入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增强主动服务性;要加强过程管理[4],定期召开校企联席会议,通报学生的有关情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设。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管理。三是统筹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从而减少创业的盲目性,促进科学创业。四是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队伍中选拔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系统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创业教育的教学知识,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五是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把创业教育列入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的考核指标之一,从制度上保障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的顺利推行[5]。
  3.开辟培养更高层次高职人才的通道
  中职可以升高职,高职可以升本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前者是畅通的,后者尚不够通畅。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之间缺乏有机衔接,还没有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还没有实现学校之间、课程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入学条件仍然以考核学生的文化基础为主,这对以能力本位为主的高职学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高职教育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但绝不是专科层次简单地向普通大学本科层次过渡,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开辟培养更高层次高职人才的渠道,建立“高职本科”教育体系。“高职本科”培养模式一旦得以认定,可大大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的“入口”和“出口”问题。
  (三)注重能力本位,积极构建高效培养评价体系
  1.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是要在认真研究高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特征,侧重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要构建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科学安排学分构成的分配比例,比较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6]。三是要构建三级教学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规范专业设置,将相近和相关的职业岗位(群)的专业归类在一起,搭建起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三级教学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四是要推进高职各专业与企业(行业)产学合作的深度融合。教学计划应按企业(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来设置专业模块课程,由双方共同实施完成,实现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对学生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社会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有企业(行业)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企业成员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考核标准,从而较好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二是严格推行“一专多能”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推行高职毕业生“多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地位,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三是构建突出职业能力的成绩评价体系。在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坚持评价方式的人性化,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社会适应力,激励学生进取,促进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3.建立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一是注重专业课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职业技能,也承担着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二是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及完善职业道德修养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传授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突出校园文化活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节、志愿者行动、社会调查、职业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活动中熏陶、在实践中建构。四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把握职业重点,明确职业方向,坚定职业理想,实现职业目标。五是不断丰富学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内涵。在充分调研知名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完善对学生职业道德评价的内容,考评指标的设计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学生体会到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活的重要性,并积极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新生.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探讨[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9-2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12.
  [3]田慧生,李帆.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定位素质教育[J].人民教育,2005(21):43-45.
  [4]郭长华,刘建铭.对高职高专教育“订单培养”的理性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5(08):
  49-52.
  [5]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动因及特点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6-48.
  [6]方华.论订单式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5-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高职学生素质与养成教育研究》(编号:ZZYKY1003)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川西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以陆相为主体的含煤碎屑沉积,为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之一。探讨其中的油源,除考虑其自身局部生油而外,尤需对其下伏的马鞍塘及小塘子组进行系统
本文拟定的纸色谱法是以苯-乙酸乙酯-甲醇-乙酸(9:2:1:1)作展开剂,将血卟啉衍生物(HPD)分离为五部份,分别测定各部份浸取液的荧光发射光谱,作为一种对血卟啉衍生物组份作对比
本文应用了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的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1,4-二苯乙烯基苯(给体)与吖啶黄(受体)在乙醇的刚性溶液中分子间能量传递的行为,探讨了分子的浓度、给体、受体分子间的
本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研究了β-丙醇酸内酯热分解反应的机理。对均相热分解的两种可能方式进行了自洽场分子轨道法研究(3-21G基组):■反应物、产物和过渡态的几何构型分
城市热岛效应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大环境转变和强烈的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的热环境更加恶化,特别是夏季,高热
本文将聚丙烯酰胺(PAM)应用于多元络合物荧光分析中。探讨了醇等有机溶剂对镝(Dy)—钛铁试剂(Tiron)—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TMAB)—PAM荧光体系的溶剂化效应,讨论了体系的荧光
中山大学化学系于1979年成立的天然有机物研究室在龙康侯、曾陇梅教授主持下,在我国首先开辟了海洋天然有机物的研究工作. 该室在海洋生物生理活性物质研究中,对我国南海软
网球运动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1924年,由于很难在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国际网联同国际奥委会发生冲突,导致网球退出了奥运会,直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也就
不少从事文职工作的办公室女性,整天都要坐在椅上工作,为了展现最佳的仪态,还不时翘腿而坐,令到腿部血液循环减慢,臀部及后腿的肌肉坐得越久,越是僵硬、紧张,渐渐令腿部肌肉
从1988年9月开始的治理整顿,是继1963—1965年和1980—1981年之后第三次较大的经济调整,它既为含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多元经济出现“过热”后的调整积累了一些特殊经验,也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