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育人的忠告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学校课程的改革,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家庭教育也要做出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成长需要,最终达到使孩子既成人、更成才的培养目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有两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反复强调:一是孩子的主体作用是成长的基础条件,二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学业的保证。在这两个重要的思想指导下,可以引出若干条十分需要家庭遵守的教育原则。
  
  成长主体的爱护
  
  从孩子的生命活力角度认识他们,学术上称为主体性,也就是自主作用力。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谁不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家长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一个孩子从母腹中诞生,继承了父母、父母的父母乃至本家族祖辈的基因。遗传力的作用会使其一生都受这一基因母本复制的控制,有变却不离宗。父母要接受现实孩子的客观条件,分享孩子自然成长的快乐,以孩子成长的现实性去爱,而不以现实的相互比较性或自豪,或打击。记住,在孩子的成长中,一定要维护孩子的自信、自尊,这是成人成才的先决条件。让孩子在现有条件下自然地成长,是父母确立的第一条教育原则。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比较实验:把刚生下的同一窝、同样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里面光线充足,音响丰富,设有滚筒、滑梯等各种玩具,小白鼠们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只关在一个小笼子里,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没有伙伴,没有玩具。但是这两组小白鼠吃的都是同样好的高级营养品。就这样分别饲养了19天,然后进行测试,结果它们的“智力”大相径庭。科学家把两组小白鼠的大脑解剖,发现刺激丰富的小白鼠的大脑神经元长得饱满,而那些只吃不玩的小白鼠正好相反,它们的脑神经纤维几乎不长,神经元成分也不齐全。丰富的体验永远是生物健康聪颖的条件,对人来说,也自然如此。父母要让孩子经常体验内心的快乐而不痛苦,体验交往中的合群而不孤独,体验社会的丰富而不单调,体验自然的美感而不畏惧。多与孩子共同活动,用丰富的体验、勇敢的体验与孩子生活,是父母要掌握的第二条原则。
  从孩子出生到度过上苍给予的全部年华,人的一生犹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是一条光荣的荆棘之路。安徒生笔下,走过光荣的荆棘路的历史名人有12位,伴随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孤独,却感到无比的光荣。心理学家曾将人的一生需要完成又需要避免的任务做出了研究表述:婴儿期(0~1岁半),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岁半~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和疑惑;学前期(3~6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学龄期(6~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控制人的生活偏差,永远以幸福的追求面对人生,是父母及子女应该共同学习的第三条教育原则。
  总之,客观面对孩子的自然条件、积极为孩子创设成长环境、控制孩子人生中遇到的偏差因素,是父母爱护孩子的主要作用点和教育原则,也是为孩子在学校读书学习创造良好的教育基础条件而必需要完成的家庭任务。
  
  尊重学校的教育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每到教师节,我们都会得到这样的社会呼吁:让我们都恭恭敬敬,向着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致敬。可现在从事教育的人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觉,相反,却觉得现在的生存空间异常的艰难不易,来自家庭的教育干涉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难满足,其中不乏对学校办学育人者的行为不当甚至人格不尊。
  一项需要人们不仅用法文化,而更要用伦理文化支持的事业,要想将其降低品位,降低积极性,其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各种文化形态中的底线突破来摧毁。比如,突破道德底线来让其媚俗,突破法律界限而无理索要,突破教育公益性而只求个人私利等等。教育行业如果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其行业自身追求高雅的使命将不再,其进取性的、创新性的、责任性的主动精神将会消弭。教育界现在正面临这样被搞乱的危险。大家都看得到,现在的学校开展任何教育都是保守的、小心的、防范的、警觉的,也是功利的。一个越来越被迫无为,不情愿、少为的教育,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而造成此状况的一方面的因素,就来自于家庭的要求与学校教育的异步。学校教育现在有几怕:一是怕孩子身体受伤家长索赔要求过分,二是怕抓住枝节问题对学校过分指责,三是怕越过学校法定权利而直接干涉办学育人工作。怕来怕去,把学校弄得只以法自护,而不以规律育人。试想,学校教育如果过多地小心谨慎、左顾右盼,甚至战战兢兢、缩手缩脚,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吗?能真正满足家长的期望吗?因此,从维护教育的神圣地位与每个家庭切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重新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尊重学校的主导地位,维护教育的法定权威,是学校期望家庭确立的一条合作原则。
  作家高尔基说过:“单单是爱孩子们,母鸡也会这样做。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从事于这种事业,必须具有相当的才能,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这就是说,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事业,家庭在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中,应该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专业性与家庭教育的生活性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在有意无意中对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施加的教育影响,其生活性、血缘性、分散性、个别性、随意性的特点是很突出的。而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有更强大的社会保证力量、有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明确的教育目标,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一句话,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载体、有组织地培养学生成长的专业性的活动。以小学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家长教孩子多是以做算数为目的,而学校教育则主要以掌握算理为目的,前者是生活教育,后者是可以因教得出色而出数学特级教师的专业化教学,两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高效的。教师以专业的思想、专业的技能、专业的操守育人,将学生最终引向社会,他们视天职为己任,育慧命于人生。家庭教育要尊重学校的专业自主、尊重教育科学、尊重学校的教育权威,以利于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从事专业的工作。这是家长们要把握好的又一条原则。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成人成才,从本质上看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运行程序上还是有区别的。从教育内容上说,学校教育的内容是经过各种专家学者、教育业务部门的严格构建的,是具有科学的权威性的。从学校教育方法方面看,学校教育是聘用掌握了知识、方法、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的教书育人的活动,其方法不仅有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还有对家庭教育的方法示范作用。从组织形式方面认识,学校将学生组成群体让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教育。从运行程序上认识,学校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规范着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评价等各环节上,都有教育行业的明确规程和要求。而家庭教育是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只针对自己的一个孩子,只期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更多地是看重结果也没有教育效果的考核指标,没有系统化的时间和计划安排,易于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培养,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个别性与学校教育的普遍性的区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要把握好与学校配合的度。我认为,教师的工作,是感情要求很高的工作,也是需要调整各种关系才能保证其效益的工作。家长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要提倡多用感情交流,多用合作处事,多用配合化解。这是把握好家校合作之度的再一个教育原则。
  总之,从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方面认识家庭的配合作用,是十分需要家庭与学校的“精诚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如果家长能十分崇敬神圣的教育、尊重教书育人的专业权利,同时以共同目标来把握好配合的尺度,那么。学校就可以更倾心顺心地做好每个孩子的教育培养工作了。
其他文献
唐诗向来为研究之热点,同时亦为研究之难点。因为研究论著汗牛充栋,名著宏论触目皆是,几使后人无有容喙之地。吴光兴先生的《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的“沈宋的世纪”(705—8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版,以下简称“吴著”)一书却在视角、方法和史料上都有不凡创获,整体性地推进了当下的唐诗研究。  “沈宋的世纪”的崭新视角  唐诗发展的解释模式有多种,但明代高棅的初、盛、中、晚“四唐”说
《李宗仁回忆录》上下册,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68.00元  我用了一个星期时间,读完了约60万言的《李宗仁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对民国史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这都是李宗仁的一家之言,但的确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  印象最深的是李宗仁本人的经历。如果李氏所言尽实,则其堪称“完人”。李宗仁出身卑微,不大爱读书,就读军校后从军,在两广的军阀混战中崭露头角。
传统是一条河流,逝者如斯,历史在时间的流动中升腾、积淀,传统因此形成。有趣的是,“传统”一词的状态又是凝固式的,代表一种久已形成的气候,甚至暗示着创造力的缺乏。幸好历史从不缺少颠覆和反叛,“河流”因此逶迤前进;其中遍布的浅滩和漩涡,成了探险家畏惧而向往的对象。对历史真相的探究,从来都是具有永恒魅力的行为。  古琴在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较为特殊,一方面它具备正音定律的功能,披着雅乐的面纱;另一方面,唐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半有一官半职,他们的倒霉往往并非官做得不行,而是在作品或言论上出了问题,前者即所谓“文字狱”,后者一般叫作“祸从口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专制主义的元首和权贵最怕出现不利于他们的思想和意见,他们看上去气势非凡,其实心虚得很。  建安时代文坛上出过一件怪事:诗人刘桢(字公斡,?-217)忽然被曹操捉将官里去,既不因作品犯忌,也不是言论出格,却只为看了美人甄氏(曹丕夫人)一眼——这种
编者按2008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高等法院宣判同性结婚合法。这是美国第二个认可同性婚姻合法的州。而在此之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已有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南非。对此,我们约请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林红就这一问题撰稿,发表看法。她认为,尽管同性恋、双性人等在社会中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对待性别少数人群的态度,反映出社会的性别文化以及对自由、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维护性少
1983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文显剧作选》。张骏祥作的序中写道:“王文显先生是用英文写剧本的老一代的中国剧作家,我看中国话剧史上也不该漏掉这位在北方默默无闻的戏剧开拓者。”李健吾在《后记》中也说:“王先生生前是应该享盛名的,而今记得他的人却寥寥可数。人世无常而有常,行笔写来,不禁系之。”两位剧作家的感慨是有道理的,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王文显其人其剧呢? 王文显(1886-1968),江苏
在众多关于古村落价值的认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将其比喻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按照这种思路,古村落的价值起码有这样几个特点:据有明显的文物的属性,却与博物馆里的展品大相径庭,可以直接供人使用,平易得近乎于日常生活场所;不管是建筑还是环境上都拥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却与艺术馆里的作品截然不同,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构成部分,完全可以和普通建材混而为一;景致十分丰富,但与经典意义上的园林
关于古代印度的书中常有这样的感慨:印度没有真正的历史。古代印度人尤其善于编织各种神话,他们的宗教意识强于历史意识,往往把神话传说和事实真相等同起来。  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其创立佛教时期的真实情况,同样被神话传说所掩盖,如说释迦牟尼从母体的右胁降生,降生后有六条天龙出现,为他灌顶冲洗,他刚刚出生就前后左右各走七步,然后面向南方,一手指地、一手指天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我翻阅的几本谈原始佛教的书,
2010年7月3日羊城晚报B8版整版刊登了何砚话、沈平采写的文章《学生眼里——个真实的陈寅恪》(以下简称《一个真实的陈寅恪》),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120周年。文中引出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说法,如:陈寅恪“文革”中没有被斗过;没有依据证明刘节代替陈寅恪挨斗;陈寅恪活得尊严,死得也尊严,等等。 纪念文章是为纪念而作,上述这些说法却怎么也不像是为纪念而书。    “文革”中陈寅恪未被批斗?   “文革”
对于启功,人们有着五花八门的猜测和印象。  说猜测,是指一般没有和先生接触过的人,会认为他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因为他头上顶着一大串“吓人”的光圈儿,自然也就难免具有与此相配的“架势”;也有不少人觉得,先生是个富得不能再富的大阔佬,因为他有点石成金的“神手”,因此他一定过着令人艳羡的“尊享”生活。  而与先生有过或多或少接触的人,则各有观感。有人觉得他是个高深渊博的人,有人认为他是个简单幽默的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