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八世纪唐诗史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Dot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向来为研究之热点,同时亦为研究之难点。因为研究论著汗牛充栋,名著宏论触目皆是,几使后人无有容喙之地。吴光兴先生的《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的“沈宋的世纪”(705—8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版,以下简称“吴著”)一书却在视角、方法和史料上都有不凡创获,整体性地推进了当下的唐诗研究。
  “沈宋的世纪”的崭新视角
  唐诗发展的解释模式有多种,但明代高棅的初、盛、中、晚“四唐”说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多年以来,尽管有不少论著对“四唐”说提出了挑战,如蒋寅先生的《大历诗风》就在盛唐与中唐之间拈出一个大历时期,并揭示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及作为由盛转中的转折点在唐诗史上的特殊意义;但大多数论著,仍只是在“四唐”说的牢笼下做些拾遗补阙的工作。吴著却采用“沈宋的世纪”这一崭新说法,转换了研究视角,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突破性的解释模式。
  具体而言,吴著认为公元705年至公元805年的唐诗史,其典范以及对整个唐诗发展起到枢纽作用的人物并非人们习惯认为的李白和杜甫,而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沈宋代表的以律诗规范为主导的创作,成为此期广大诗人效法的对象,而李杜的成就尚未在此期得到高度推崇,这一文学史百年,是唐人心目中“沈宋的世纪”。开元、天宝、大历、贞元诗风薪火相传,作为后来“崛起的典型”,大历、贞元时代逐渐兴起的“尊崇李杜”的文学新思潮则扮演着“八世纪诗风”的“终结者”角色。“沈宋”、“李杜”的典范交接,亦成为唐中期、后期文学演变的历史性枢纽。
  此一叙述视角,重新梳理了唐人的文学史观,是对经典化“四唐说”的釜底抽薪。如经典化程度最严重的所谓“盛唐诗”,在吴著之中则被“溶解”进胸怀更为宽广的“开元、天宝诗风”之中,开天诗风具有的三个历史环节、先后相续的三大群体“盛唐先驱者”“开元鼎盛一代”“天宝诗人”。三大群体,这是吴著新揭发的唐诗史面目。当时位居领袖位置者,偏于左翼复古方面,有“李邕—王昌龄—岑参”一脉。开天诗坛的左翼,与《文选》关系大,而王昌龄实具无冕之王的崇高地位。后人眼中所谓“盛唐”与“李杜”,主要提取自开天诗风的左翼方面,李白是当时诗坛独具一格的探索者,“长句”(歌行)成就与风格一时著名;而杜甫活跃在开天至大历前期,实质上是古今兼容并包的唐诗集大成者,生前多数时候在文坛上比较边缘。大历诗风也具有多元性,不能一味从“才子”诗人群体引领今体诗风方面立论。至于贞元诗坛、诗风的“层级关系”,吴著则运用与大历诗风(卢纶、李益)、与天宝诗风(江东诗人)、与元和诗风(“跨世纪一代”)联系的三个观察角度,论述其立体、复杂、新陈代谢的诗坛面貌。
  与诗史的三大段落相关联,以“古文运动”为归宿的另一拨左翼的、稍微激进的文学复古思潮,也穿插并贯串在全书的论述当中。并尊“李杜”的文学倡导,与这一思潮关系更为密切。抓住总体上的古今对垒、左右竞争,以及历史赋予今体律诗规范的主导地位,既有利于认识唐诗史“沈宋的世纪”的真相,也有利于把握南北朝隋唐以降文学史的基本局面。三百年唐诗史上“沈宋的世纪”的枢纽地位,“八世纪诗风”及其之前,建构“沈宋的世纪”;“八世纪诗风”及其之后,挑战、革新“沈宋的世纪”。呈现此起彼伏的态势。这些叙述框架,均对“四唐说”之下因袭千年的文学史常识具有挑战意义。
  “知识考古学”与“分析文学史学”结合的研究方法
  吴著在导言中有一段话,对自己的研究方法做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笔者研寻唐诗史的思路由此遂往作为唐代文学的典范,李白、杜甫二位齐名并尊为“李杜”,其崛起的具体时间点及其背景的方向延伸;同时,也更加重视并观察律诗之创制(沈宋齐名代表的文学事业)对于唐诗史(尤其是开元、大历诗史)的特殊意义。按这两条线索所作的探索,合成起来,从积极的方面看,终于将沉埋在文学史重重论述的瓦砾、废墟与泥层之下已达千年之久的一个“真实的文学时代”重新“挖掘”了出来,这可以称为“文学史考古”吧。
  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吴著受到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影响,因为在福柯看来,我们今天被普遍接受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很可能是被后来历史掩饰过或建构过的,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实大有疑问。因此必须对我们现有的知识做层层的追寻和挖掘,弄清其被建构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吴著完全以“同情地理解”的姿态进入唐代文学史的研究与论述,将历史上唐诗成就的创造者群体完全当作“文学史主人”,倾听他们的心声,从唐人代表性论述如独孤及《皇甫冉集序》、李观《与右司赵员外书》、李商隐《献侍郎巨鹿公启》等,抽绎唐人对唐代文学史的共识,得出了“沈宋的世纪”这一较有说服力的文学史论断。
  当然,吴著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并非全盘接受,因为“知识考古学”认为我们习惯接受的知识,不过是“权力”和“话语”相互纠缠而建构的一个知识“秩序”,不存在一个稳定的真实,这样就容易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吴著则志在“复原”唐人的文学世界,对追寻唐代文学史真相充满了信心,他在知识考古学的基础上,又综合运用“分析文学史学”和传统经史考据学等方法。“分析文学史学”强化文学观念、历史传统的地位,将历史的发展置于有限的历史条件之下,是一种总体的、综合的历史观;而传统经史考据学则崇尚无征不信,用材料说话。吴著从疏证唐人的若干论述所呈现的文学史观出发,发现唐人论文,传统观念、文体(体类)意识很强,典范选择、风尚流行,大多可溯源于文学观念、文学传统。从而论定律诗诗风流行时代唐人的文学观念重视文学体类、客体意味浓厚、偏向文学的形式主义,形态上是一种保守的文学实在论而非本体论。这就建构了一种适用于唐诗史的“分析文学史学”的文学史理论。吴著将散见典籍的零星的唐人论述汇总起来,参验传世、佚存的“唐人选唐诗”与可稽的尽量多的唐人诗歌文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大限度展现唐代文学的评价语境、体会到唐人固有的文学观念。这种在实证基础上,深入到论述对象相关的各历史侧面去观照问题的方法无疑值得肯定和赞扬。
  史料发掘的广泛性与细致性
  无论是知识考古学,还是分析文学史学和传统经史考据学,都非常重视史料发掘的广泛性和研读史料的细致性。吴著对于史料的发掘广涉作家作品、文学体类、文学风格、文学典范、文学思潮、文学观念、文学思想、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在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和释读中,还广泛采撷历代评论,尤其重视以唐人的评论为线索或依据,重视贴近唐人的评价角度、突出唐代流行的文体、文类的规范力量。而不是印象式批评的自由释读(或鉴赏)。吴著运用的史料还涉及政治、军事、道德、宗教、经济、社会、文化等相关学科,这从他书后的“征引书目”即可见一斑。
  吴著对于史料的研读也很细心,他通过系统论述存世、已佚唐人诗选,大规模论述许多早已被“排除”在文学史重点论述之外的诗人,有效地将唐诗史的许多意义重要的细节重新钩发出来,已有的论述则得到重要修正。如《正声集》之于开元诗风之兴起、《河岳英灵集》与润州诗人群体、《箧中集》与复古思潮之关系;再如武平一与今体诗风、苏源明与复古诗风的关系等;又如复古思潮领袖、“古文运动”先驱萧颖士的生年,目前学界流行的还是开元五年(717)之说,吴著举新证明、有新考证,支持生年为景龙元年(707)之说。又如大历诗人耿湋南下括图书,湖州幕府接待耿湋的年份有异说,吴著举数证,证明在大历十一年(同前,大历十一年)。又如吴著辑得贺知章佚诗,设置“杜甫系年”,等等,具见才识学力。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吴光兴研究员却为他这部95万字的巨著付出了20余年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他的梳理,唐诗史多元、丰富、复杂的细节进一步得到呈现,而脉络、节奏也更显清晰。
其他文献
“这是不是无法呼吸的大地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2011年3月11日。84岁的日本作家石牟礼道子位于熊本市的工作室里花香四溢。一直照顾她的护士们,将摘下的野花制作成花篮送给她,道声“生日快乐”。完全忘记了自己生日的石牟礼打开了电视,想看看自己生日当天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时,电视上出现了东日本大地震的画面。面对惨不忍睹的光景,石牟礼倒吸了一口凉气,接下来几天,她都目不转睛地守着电视关注震灾报道。虽然自
挖掘视角独特的经学选题  在如今人们的印象中,四书五经所呈现的圣贤形象跟我们似乎有些距离。但我们一旦真正深入进去,跟古圣古贤们做一番亲切的晤谈,则不难发现,古圣古贤距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明代通俗文化大家冯梦龙以其特有的经学素养为我们亲切讲解,使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观照古圣古贤们的为人处事,以及他们给我们现如今的教育意义。  人们知道冯梦龙的大名,似乎大多由于看过所谓“三言两拍”的缘故;其实,冯氏除“
袁立敏,广东省东莞市东城第六小学教师。   “学情”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我们经常会提到“学情分析”,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预判,也就是常说的“备学生”。“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个体间的特点与能力的差异,它应该不仅只指教师课前的分析,而是应该贯穿在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结合学情,对教学效
这些年来,关于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的著述,虽不能说是汗牛充栋,但也是林林总总蔚然可观,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对于毛泽东的研究就已经没有空间了。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毛泽东的认识越来越理性,新的史料的披露又为毛泽东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出版界已有若干相关著述相继面世。在各种新版或再版的有关毛泽东的书籍中,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回看毛泽东》一书尤值一读。  该书作者罗平汉是中
《民主四讲》的心灵折射。    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即使是中国古代“为民作主”的“民主”之治,其中也内含了为百姓主持正义的意味。自近来“人民主权”之民主观的萌发与东传,“民主”遂为有识之士的政治“魔镜”,其中折射了令无数先贤激情不已的奋斗和牺牲。无论是作为价值观念,还是实在的政治制度,抑或是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民主所带来的世界革新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何为民主?我们在哪条思维轨道上来表达民主?民主
当“喜剧艺术”最终沦落为“搞笑技术”,人们在相声场子除去震荡肚囊宣泄感官之外,还能有艺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现人物的快乐吗?而艺术带给人们的种种快乐,都缘由并依傍着真实的快乐。这“真实”既是现实也是历史的,既是存在也是想象的,既是情感也是理性的。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悲剧、喜剧、正剧只不过审视生活的方式和角度略有不同,真实同样是它们的生命。悲剧是仰视的、正剧是平视的,而喜剧是俯视的。由于喜剧艺术反映
文章概述了欧文合作公社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认为欧文的社会改革思想核心概念是“联合劳动”,但在整个体系中,这一概念用不同的劳动加以表述,说明其核心概念的规定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它是理论假说。科学假说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需要实践来检验。不能仅仅因为欧文自身实践的失败就认为他的思想是“空想”的。正是欧文思想激发了世界各地劳动者进行合作运动的实践热情,并不断地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文。《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象奇特,笔墨纵横。学习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探究“奇想”的不断变化,从而进入诗人所创造的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世界。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声情培养语感,同时要巧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交游)和读书经验来反复探求和品鉴《蜀道难》的奇思妙想。让
评王泽龙的《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    中国现代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图景中处在十分特殊的位置,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急先锋,在语言、形式的现代性方面最具创新性,并在此后三十年的发展中坚持这种创新精神,突破了白话与文言、自由与格律、传统与现代等重重困扰,走出了一条在继承中发展的稳健的路。  与此对应的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仅次于小说研究,是整个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镇。近二十多年来的新诗研究形成
一、改换标题感知文本内容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桥边的老人》,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名篇《老人与海》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有印象吗?  生: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  师:是的,就是这句话。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海明威的作品,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有一点与《老人与海》是相同的,哪一点?  生:老人。  师:是的,题目中都有“老人”,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换一下,换成“老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