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冬青艺术简历
徐冬青,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硕士。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
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展览,并有多幅作品被收藏,如“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17人巡回展”“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作品展”‘纵横水墨——中国当代中青年中国画家邀请展”“南北花鸟——当代中国花鸟画学术交流作品展”“中国画研究院花鸟提名展”“第三、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等展览。出版个人作品专集:《中国画名家——花鸟卷·徐冬青》、《当代中国画市场调查报告——徐冬青卷》、《中国画名家年鉴——徐冬青卷》、《水墨风格·中国当代名家研究——徐冬青卷》等。
徐冬青的画不但可以阅读,而且可以聆听:便如The Daydream的NewAge风格的钢琴独奏《Dreaming》那样,画面永远是一派缓缓的默然,却如潭边少女的清眸,映照出浅红宵夜的梦境。——那梦的背后便是画面空白处的一曲短箫轻送。 “梦之花”和“花之梦”是一个主题的双重展现,在徐冬青笔下,具有莫可名状的乐感,宛如音乐中的“复调”,这是她画面营造的独有特色。可能徐冬青的音乐天赋助成了她出色的创作技巧,她的画面才存在梦境般的诠释可能。
徐冬青有时候采取“折页”的方式来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画面本身在直观上就形成了联动的屏风,而每一组合背后恰似以低音流转着一个一个澹然的音符,有时候你听得见走向自己的脚步声,而隐藏着的细节好象是灰尘遮掩下的一卷红丝带,自从发觉一角,这种由线条的折转带来的灵感和信念就绵延不绝。波德莱尔说过:“在色彩中有和声、旋律和对位。”正是在这样的画面中,我经历着庄周的化蝶之梦,并静默于一种幻视——“它们像音符一样组合着……无法达到的感觉”(德拉克罗瓦)。
我推崇天赋,画家如能令观者如观看一部情节凄美曲折的电影似的忘情,自己首先必须具备高于作品的观照,徐冬青的画天生就具有这样莫名的感染力,她挽住她想挽住的一切,我在画中发现了一条温暖的通路。
徐冬青不喜单枝独傲,从不肯为了冲和之意去大喜大悲,更不肯轻易把自己开成结局——她不强调画面张力,却让线条自我倾诉。
徐冬青幸运地窥视到时光的部分秘密,她明白时光让那些久久沉迷于过分喜悲的人永远走不到未来,正如信仰永恒的人,没有义务卑微地等待对方成熟。她的画少了许多青年画家难免的蔽目与执着,她的花即使凋落,也没有歌特音乐那种另人窒息的腐败,没有感情上拒绝不了自我压抑的冲动。仔细阅读徐冬青的瓶花系列,我们不但可以体验到“花之魂”的沉醉,还能以“花之眼”来审视梦境外的现境。
从表象上看,徐冬青绘画的色调层次并不十分分明——尽管我知道艺术于她已然作为一种最为绚丽的灵魂形态绽放,而在这个天才的世界里,颜色已被她细心的过滤,所有绚烂刺激与奢华都终归于平淡。浅浅的,却足以漫过灵魂之瓶颈。
就色彩的处理技巧上,徐冬青采取的是舒缓的、类似“波尔卡”的手法,正如耐“看”的音乐是深得到艺术真谛的音乐,动“听”的绘画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绘画。《时光的颜色》系列和《物影》系列深得其中三昧,徐冬青从不肯将自己和观者任性地宰割,从而堆砌出一篇刺目画面。优游于徐冬青的画中,可以让你于天地间通过意象的韵律、节奏、秩序、理念,体验高程度的和谐、激越、组织、志趣。
关于伤痕,关于笑容,关于错失,关于偶遇,仿佛因为神谕,徐冬青才得以不因才华横溢而失语,才得以透露启示录般的神秘虚空之相,才得以将如此荒芜而青春的故事叙述。徐冬青将线条作为音符、视水墨为乐章,此曲一旦响起,就会令生命颤抖不已,她忍心平静地看着追随者陨没于时间一样灿烂的旋律,依然安淡优雅。
中国写意水墨的精神指向,大抵可以说男性画家以追求“醉境”为尚、而女性画家以营造“梦境”为旨。女性美学的优势,或女性水墨的出路,无疑是发扬自身的感性品质,而从乐舞中获取创作源泉,这样才能打破汉语诗性形而上学对中国美学的垄断,也才能使女性艺术的创作具备应有的话语权。
“当乐舞已成往事,尚余梦乎?”这是我在首次接触到徐冬青作品后的第一感,这种感觉在其后的深入阅读中成为感悟,这种感悟也反过来深刻影响了我对现今女性画家的艺术评价。
徐冬青怀抱她独标真愫的理想期待,一直在努力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对于当代中国女性画家群体,宛如一柄青剑,连接时光,横陈天地。我一言以结赠:徐冬青的工笔写意画作,对于她个人是纯粹“梦境”的营造,对于当代中国女性画家群体,则是预示着能够赢得与男性画家同等话语的愿景。
徐冬青,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硕士。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画家。
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展览,并有多幅作品被收藏,如“第四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17人巡回展”“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作品展”‘纵横水墨——中国当代中青年中国画家邀请展”“南北花鸟——当代中国花鸟画学术交流作品展”“中国画研究院花鸟提名展”“第三、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等展览。出版个人作品专集:《中国画名家——花鸟卷·徐冬青》、《当代中国画市场调查报告——徐冬青卷》、《中国画名家年鉴——徐冬青卷》、《水墨风格·中国当代名家研究——徐冬青卷》等。
徐冬青的画不但可以阅读,而且可以聆听:便如The Daydream的NewAge风格的钢琴独奏《Dreaming》那样,画面永远是一派缓缓的默然,却如潭边少女的清眸,映照出浅红宵夜的梦境。——那梦的背后便是画面空白处的一曲短箫轻送。 “梦之花”和“花之梦”是一个主题的双重展现,在徐冬青笔下,具有莫可名状的乐感,宛如音乐中的“复调”,这是她画面营造的独有特色。可能徐冬青的音乐天赋助成了她出色的创作技巧,她的画面才存在梦境般的诠释可能。
徐冬青有时候采取“折页”的方式来组合而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画面本身在直观上就形成了联动的屏风,而每一组合背后恰似以低音流转着一个一个澹然的音符,有时候你听得见走向自己的脚步声,而隐藏着的细节好象是灰尘遮掩下的一卷红丝带,自从发觉一角,这种由线条的折转带来的灵感和信念就绵延不绝。波德莱尔说过:“在色彩中有和声、旋律和对位。”正是在这样的画面中,我经历着庄周的化蝶之梦,并静默于一种幻视——“它们像音符一样组合着……无法达到的感觉”(德拉克罗瓦)。
我推崇天赋,画家如能令观者如观看一部情节凄美曲折的电影似的忘情,自己首先必须具备高于作品的观照,徐冬青的画天生就具有这样莫名的感染力,她挽住她想挽住的一切,我在画中发现了一条温暖的通路。
徐冬青不喜单枝独傲,从不肯为了冲和之意去大喜大悲,更不肯轻易把自己开成结局——她不强调画面张力,却让线条自我倾诉。
徐冬青幸运地窥视到时光的部分秘密,她明白时光让那些久久沉迷于过分喜悲的人永远走不到未来,正如信仰永恒的人,没有义务卑微地等待对方成熟。她的画少了许多青年画家难免的蔽目与执着,她的花即使凋落,也没有歌特音乐那种另人窒息的腐败,没有感情上拒绝不了自我压抑的冲动。仔细阅读徐冬青的瓶花系列,我们不但可以体验到“花之魂”的沉醉,还能以“花之眼”来审视梦境外的现境。
从表象上看,徐冬青绘画的色调层次并不十分分明——尽管我知道艺术于她已然作为一种最为绚丽的灵魂形态绽放,而在这个天才的世界里,颜色已被她细心的过滤,所有绚烂刺激与奢华都终归于平淡。浅浅的,却足以漫过灵魂之瓶颈。
就色彩的处理技巧上,徐冬青采取的是舒缓的、类似“波尔卡”的手法,正如耐“看”的音乐是深得到艺术真谛的音乐,动“听”的绘画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绘画。《时光的颜色》系列和《物影》系列深得其中三昧,徐冬青从不肯将自己和观者任性地宰割,从而堆砌出一篇刺目画面。优游于徐冬青的画中,可以让你于天地间通过意象的韵律、节奏、秩序、理念,体验高程度的和谐、激越、组织、志趣。
关于伤痕,关于笑容,关于错失,关于偶遇,仿佛因为神谕,徐冬青才得以不因才华横溢而失语,才得以透露启示录般的神秘虚空之相,才得以将如此荒芜而青春的故事叙述。徐冬青将线条作为音符、视水墨为乐章,此曲一旦响起,就会令生命颤抖不已,她忍心平静地看着追随者陨没于时间一样灿烂的旋律,依然安淡优雅。
中国写意水墨的精神指向,大抵可以说男性画家以追求“醉境”为尚、而女性画家以营造“梦境”为旨。女性美学的优势,或女性水墨的出路,无疑是发扬自身的感性品质,而从乐舞中获取创作源泉,这样才能打破汉语诗性形而上学对中国美学的垄断,也才能使女性艺术的创作具备应有的话语权。
“当乐舞已成往事,尚余梦乎?”这是我在首次接触到徐冬青作品后的第一感,这种感觉在其后的深入阅读中成为感悟,这种感悟也反过来深刻影响了我对现今女性画家的艺术评价。
徐冬青怀抱她独标真愫的理想期待,一直在努力把纯粹而缄默的体验带入到其意义的纯粹表达之中,对于当代中国女性画家群体,宛如一柄青剑,连接时光,横陈天地。我一言以结赠:徐冬青的工笔写意画作,对于她个人是纯粹“梦境”的营造,对于当代中国女性画家群体,则是预示着能够赢得与男性画家同等话语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