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儿童对形象的感受性则处于敏感期,他们对形象、对色彩、对声音都有着极大的敏感性。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们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成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儿童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象性、感受性。儿童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并不意味着理解,理解关涉的是一种处于慎思的行动中的知识。我们要引领儿童对文本内涵、科学概念、价值观以及审美观深刻理解,就必须让儿童穿越文字符号与情境相遇。
相遇,是非常美好的瞬间。儿童与文字背后的丰富情境相遇需在教师策略的引领下悄然实现,当儿童不知不觉地和文字背后的丰富画面或情节拥抱的时候,语文学习的诸多目标也将实现。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遵路识斯真。体验,当是一条可行的“入境”之路。
一、 在角色活动的体验中与情境相遇
角色互动是一种儿童自我表现的体验性活动。自我表现是儿童对自己的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等角色核心要素的表现,它是建立在儿童亲身体验基础之上的一种表现,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角色化体验。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到可以提供角色活动的空间,或给予儿童模仿角色的机会,把文本当做演员的脚本,儿童在模仿中回味文字,通过外在表现传达对文字情境的理解。当然这样的方式不是引领儿童和情境相遇的最好方式,因为儿童和文本角色没有同一化,心灵的感受将不会最大程度地和文字符号内蕴涵的情感相融合。所以,我们提倡把文本人物“提取”出来,把儿童置身其间,这几乎是一种角色的镶嵌,儿童在文字中和情境相遇,这是真正的相遇,语言以最丰满的立体感性形式出现在儿童的眼前。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片断(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世界多美呀》)。
课文片段:
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小鸡可高兴了。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儿撑破了。它叽叽叽地叫着,慢慢站了起来。
片段教学实录:
师:可爱的小鸡宝宝们,你们看着这蛋壳里黄乎乎的一片,心里怎么想的?
生: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多不好看呀!
生:世界难道就一种颜色吗?
生:一种颜色,太孤独了。
师(笑):呵呵,一种颜色太单调了,让你觉得孤独了!
生:我不信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
师:嗯,我也不信哪!那我们就想办法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生:好!
师示范动作:来,用上我们的小尖嘴开始啄蛋壳啦!
师生边啄蛋壳边说:啄呀,啄呀,啄呀,啄呀……
师:啊,啄开啦!
(生欢呼)
师:小鸡宝宝,要啄破这蛋壳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说说怎么个不容易啊?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生:啄呀,啄呀,一直在啄啊!
师(笑):是啊,我们刚才都没有歇着呢!
生:啄了很久。
师:嗯,时间还挺长。
生: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
师:连上前面的话就更能感觉到不容易了,再说说。
生: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
师:那这么不容易,可你们在啄的时候还在笑啊,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生:我急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马上就要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颜色了,我很开心!
师:我跟你们一样激动哦。虽然我们只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可是已经有了大惊喜了,快来看啊!
师生齐读: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二、 在自身观照的体验中与情境相遇
儿童虽然对我们通常呈现的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在教师帮助入境之前是不够澄明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对文字中的生活完全没有生活的经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儿童立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语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穿越文字的“生”度,成为走进文字深处的一个入口。儿童对自身的反观是儿童生活经验的一种,儿童在学习陌生或似乎熟悉的文字时,他们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这种对自身的观照是作为人的与生俱来的心理反映,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总在这样的自身观照中不断发现“我”的存在和“我”与世界的存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在其间的最重要任务也是目标,就是帮助儿童在儿童自身经验和陌生化的语言经验间(包括历史经验、审美经验等)建立起一座桥,一边牵起儿童阅读,一边牵起教师已经找到的语言情境,让二者在桥上美丽相遇。尤其是当文本中出现了儿童的身影时,我们就告诉儿童,那就是你自己,你不是在读文字,你在看自己的故事,那个故事也许就是呈现在儿童面前的这些文字潜藏着的那个情境。湘教版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首诗:
不久以前,不久以后
不久以前的一滴泪珠,
不久以后的一抹欢乐。
不久以前的一枚鸟蛋,
不久以后的跳跃飞翔。
不久以前的一个春天,
不久以后的遍野金黄。
不久以前的一个我,
不久以后的一个我,
一定很不一样。
片段教学实录:
出示:
不久以前的一个我,
不久以后的一个我,
一定很不一样。
教师范读,同时出示相关照片。(从前的老师,现在的老师。)
师:这是从前的老师,瞧,一个在油菜地里撒欢的小丫头。
(生笑)
相遇,是非常美好的瞬间。儿童与文字背后的丰富情境相遇需在教师策略的引领下悄然实现,当儿童不知不觉地和文字背后的丰富画面或情节拥抱的时候,语文学习的诸多目标也将实现。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遵路识斯真。体验,当是一条可行的“入境”之路。
一、 在角色活动的体验中与情境相遇
角色互动是一种儿童自我表现的体验性活动。自我表现是儿童对自己的情感、意志、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等角色核心要素的表现,它是建立在儿童亲身体验基础之上的一种表现,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角色化体验。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到可以提供角色活动的空间,或给予儿童模仿角色的机会,把文本当做演员的脚本,儿童在模仿中回味文字,通过外在表现传达对文字情境的理解。当然这样的方式不是引领儿童和情境相遇的最好方式,因为儿童和文本角色没有同一化,心灵的感受将不会最大程度地和文字符号内蕴涵的情感相融合。所以,我们提倡把文本人物“提取”出来,把儿童置身其间,这几乎是一种角色的镶嵌,儿童在文字中和情境相遇,这是真正的相遇,语言以最丰满的立体感性形式出现在儿童的眼前。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片断(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世界多美呀》)。
课文片段:
小鸡用小尖嘴啄蛋壳。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小鸡可高兴了。它用翅膀一撑,就把蛋壳儿撑破了。它叽叽叽地叫着,慢慢站了起来。
片段教学实录:
师:可爱的小鸡宝宝们,你们看着这蛋壳里黄乎乎的一片,心里怎么想的?
生: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多不好看呀!
生:世界难道就一种颜色吗?
生:一种颜色,太孤独了。
师(笑):呵呵,一种颜色太单调了,让你觉得孤独了!
生:我不信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
师:嗯,我也不信哪!那我们就想办法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生:好!
师示范动作:来,用上我们的小尖嘴开始啄蛋壳啦!
师生边啄蛋壳边说:啄呀,啄呀,啄呀,啄呀……
师:啊,啄开啦!
(生欢呼)
师:小鸡宝宝,要啄破这蛋壳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说说怎么个不容易啊?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生:啄呀,啄呀,一直在啄啊!
师(笑):是啊,我们刚才都没有歇着呢!
生:啄了很久。
师:嗯,时间还挺长。
生: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
师:连上前面的话就更能感觉到不容易了,再说说。
生:它啄呀啄呀,啄了很久,才啄出一个小小的洞眼。
师:那这么不容易,可你们在啄的时候还在笑啊,为什么这么开心呢?
生:我急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生:马上就要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颜色了,我很开心!
师:我跟你们一样激动哦。虽然我们只啄出了一个小小的洞眼,可是已经有了大惊喜了,快来看啊!
师生齐读: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二、 在自身观照的体验中与情境相遇
儿童虽然对我们通常呈现的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在教师帮助入境之前是不够澄明的,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对文字中的生活完全没有生活的经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儿童立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语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穿越文字的“生”度,成为走进文字深处的一个入口。儿童对自身的反观是儿童生活经验的一种,儿童在学习陌生或似乎熟悉的文字时,他们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这种对自身的观照是作为人的与生俱来的心理反映,从哲学意义上讲,人总在这样的自身观照中不断发现“我”的存在和“我”与世界的存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在其间的最重要任务也是目标,就是帮助儿童在儿童自身经验和陌生化的语言经验间(包括历史经验、审美经验等)建立起一座桥,一边牵起儿童阅读,一边牵起教师已经找到的语言情境,让二者在桥上美丽相遇。尤其是当文本中出现了儿童的身影时,我们就告诉儿童,那就是你自己,你不是在读文字,你在看自己的故事,那个故事也许就是呈现在儿童面前的这些文字潜藏着的那个情境。湘教版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首诗:
不久以前,不久以后
不久以前的一滴泪珠,
不久以后的一抹欢乐。
不久以前的一枚鸟蛋,
不久以后的跳跃飞翔。
不久以前的一个春天,
不久以后的遍野金黄。
不久以前的一个我,
不久以后的一个我,
一定很不一样。
片段教学实录:
出示:
不久以前的一个我,
不久以后的一个我,
一定很不一样。
教师范读,同时出示相关照片。(从前的老师,现在的老师。)
师:这是从前的老师,瞧,一个在油菜地里撒欢的小丫头。
(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