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组织管理等制约因素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 ;制约因素;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也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如何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营造。如何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当前,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如何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具有高素养、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新农村建设中制约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的偏差。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但有些乡镇特别是村屯还不同程度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规划设计、资金投入等方面,没有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上面督促就抓,上面不催就放,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2、教育开展不到位。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一部分青年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对农民进行理论学习、道德教育、科学知识培训,往往存在“热在县里、冷在乡里、僵在村里”的现象,没有真正进村、入户、到人。
3、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建设就要有投入。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现状,从一定意义上讲,投入不足是最大制约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经费少、队伍散、设施差、活动少的问题相当突出,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由于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和维护,重建轻管现象严重。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求真务实,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切入点。为此,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保证。为此,各级党委一定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物质文明要发展,精神文明要投入。三是工作落实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2、扎根实际,注重实效, 着眼“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实际。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农村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扎实推进。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
二是贴近生活。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使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参与群众化,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是贴近群众,就要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以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
3、巩固阵地、方式灵活,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掌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在新形势下,要以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切入点,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融合起来,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树立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根据不同对象,区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思想状态,多形式、全方位采取灌输、启发、感化等方法,切实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二是把握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可操作。创建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线。应按照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原则,在巩固基层党校、文化站等文化教育阵地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文艺团体,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继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生活。
三是加强小康村屯、文明村屯和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比工作。要坚持以村为基础、以户为抓手、通过开展小康村屯、文明村屯和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
4、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吸引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要大力开展“三个教育”。
一是思想教育。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作为主要内容,来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知识教育。把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作为主要内容。根据农村产业化和域内企业的需要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及企业多工种人员,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其邪教的能力,进而掀起农村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
三是道德教育。通过有效的载体,教育农民讲公德、讲道德、讲美德。
5、齐心协力、常抓不懈,体现“三个功夫”。
一是围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着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
二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着力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上下功夫。
三是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在完善管理职能,增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总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紧紧抓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依靠农民、齐抓共管,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才能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进而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
[3]刘茂松: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战略思考 经济学出版社, 2000,(8)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 ;制约因素;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也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群众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如何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的稳定和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所需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设来营造。如何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当前,农民文化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较为缺乏,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如何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培养造就具有高素养、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新农村建设中制约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的偏差。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但有些乡镇特别是村屯还不同程度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规划设计、资金投入等方面,没有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上面督促就抓,上面不催就放,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2、教育开展不到位。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一部分青年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对农民进行理论学习、道德教育、科学知识培训,往往存在“热在县里、冷在乡里、僵在村里”的现象,没有真正进村、入户、到人。
3、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建设就要有投入。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现状,从一定意义上讲,投入不足是最大制约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经费少、队伍散、设施差、活动少的问题相当突出,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由于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和维护,重建轻管现象严重。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求真务实,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切入点。为此,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保证。为此,各级党委一定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物质文明要发展,精神文明要投入。三是工作落实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2、扎根实际,注重实效, 着眼“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实际。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农村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扎实推进。按实际需要开展工作,以实际效果检验工作。
二是贴近生活。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使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参与群众化,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三是贴近群众,就要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以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
3、巩固阵地、方式灵活,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掌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在新形势下,要以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切入点,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融合起来,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树立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根据不同对象,区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思想状态,多形式、全方位采取灌输、启发、感化等方法,切实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二是把握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可操作。创建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命线。应按照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原则,在巩固基层党校、文化站等文化教育阵地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文艺团体,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继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生活。
三是加强小康村屯、文明村屯和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和评比工作。要坚持以村为基础、以户为抓手、通过开展小康村屯、文明村屯和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
4、以人为本、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吸引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要大力开展“三个教育”。
一是思想教育。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作为主要内容,来武装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知识教育。把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作为主要内容。根据农村产业化和域内企业的需要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及企业多工种人员,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其邪教的能力,进而掀起农村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
三是道德教育。通过有效的载体,教育农民讲公德、讲道德、讲美德。
5、齐心协力、常抓不懈,体现“三个功夫”。
一是围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着力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
二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着力在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上下功夫。
三是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在完善管理职能,增强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总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紧紧抓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依靠农民、齐抓共管,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才能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进而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
[3]刘茂松: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战略思考 经济学出版社, 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