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在河南的实践

来源 :河南农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kx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人类随着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而形成的人文精神和发明创造的物质之总和。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而取得的精神和物质成果。当生态文明被用于人类社会形态,则是指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人类更加重视人、自然、社会和谐的崭新发展阶段。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步提高了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率领全省人民进行生态强省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政策、制度,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
  1921年7月成立于风雨如晦旧中国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就立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中共二大宣言宣布了党的阶级属性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共二大制定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也强调“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生态美好的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未来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必然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在。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因身处战争环境且无在全国执政的地位而未提出基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保护问题的完整策略,但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等局部执政时就已形成了保护自然的理念,如,1944年5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针对当时陕北的自然环境指出“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他强调要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我们要种树,使它长上头发”,并强调“种树要订一个计划,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搞他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中国历史上,江河水患曾给百姓带来无穷灾难。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1950年7至9月,毛泽东四次就根治淮河问题做出批示。该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針。1952年10月底,毛泽东亲临山东、河南视察黄河,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2年12月,政务院发出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指出“水土保持工作是一种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工作”。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经济社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着眼于未来,党和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世纪,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
  二、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早在1989年1月,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便提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在福建长汀工作时,习近平格外倾注心力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十分重视大规模治山治水。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为此,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习近平提出了生态省建设命题,并且认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他强调“生态省建设是发展模式的转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对生态省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2005年8月,习近平赴湖州市考察,15日,他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重要论断。余村调研9天后,《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发表了署名“哲欣”(习近平笔名)的短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在文中,习近平强调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并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向世界传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绿色发展理念。顺应新时代、新实践要求,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观。2019年3月5日,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要求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今日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之共识和具体行动,广袤国土已恢弘地铺展开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
  三、河南省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是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河南省99365519人的常住人口。河南省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偏低,且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也对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河南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下,致力于省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2013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并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美丽河南。为全面提高全省生态文明水平,2014年4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㈣。河南省人民政府连续多年制定《河南省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各地市县人民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落实方案或细则。2018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全面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从制度上保障加快建设美丽河南。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旨在“改革生态环境治理基础制度……为生态文明和美丽河南建设提供坚强保障”的《河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区域的河南沿黄地区地形地貌特征最为特殊。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保護和发展。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率先破解黄河流域资源性缺水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2020年初,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提出要把握沿黄地区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引领沿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2020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旨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随后不久,中共河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2月28日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在黄河流域率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河南省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原则,积极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并于2021年推动《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立法调研工作。作为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2021年初河南省生态环境工作要点印发,为本年度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划重点”。2021年,河南省全面推动生态强省建设,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大力加强与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取向发展。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科学指导下,河南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河南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全社会齐抓共管,坚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综合整治,注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坚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和加强细颗粒物(PM2.5)及臭氧协同控制为重点,并紧紧扭住大气污染治理“牛鼻子”,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和污染治理强度、力度,通过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目前,河南省省域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明显,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高,生态强省建设成就斐然。至“十三五”规划末,河南省通过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PM10、 (上接第55页)PM2.5浓度下降幅度均超过30%,重污染天数减少比例高达60%;劣V类国控水质断面已全面消除。人民群众的环境友好感、蓝天幸福感大幅提升。
  作者简介:巴志鹏(1965-),男,河南郸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马志娟)
其他文献
体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主题。中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就是黄河流域,马甲窑文化、裴李岗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都是黄河文化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黄河文化和生态旅游的源头。随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转变为单一的主体文化,并不断吸收北方的游牧文化,同时将文化输出到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并融合了其他地方文化,至此,中国华夏文明——这个以黄
近年来,长沙市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三农”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坚实基础和优势条件。  一、长沙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小康提前实现  举全市之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出台具有长沙特色的“2+14”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打出产业扶贫、旅游扶
当前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现在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个新发展阶段“新”在哪里?职业教育又应如何发展,以更好地适应这个新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这些都是职业教育领域亟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新发展阶段“新”在哪  十八大以来,发展基础跃上一个大台阶: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明显
引言  对民办教育给予鼓励和支持,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体现。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围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了民办教育的形式、组织和活动。为使河南省民办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河南省教育厅于2017年发布了《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支持民办学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2018年
中华孝文化是中华儿女内心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弘扬时代新风。高职生弘扬并践行中华孝文化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华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历史变迁,政权更迭,中华孝文化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一种理念,维
一、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主旨要求  (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则是立德树人所达到的成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坚守正确的道德原则,把握自身成长发展的方向,在教学中立德树人。  (
家校共育指家庭和学校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是家庭或学校单方面能进行的教育工作。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家校共育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应运而生的“家长群”成为家校共育的良好中介,学校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新动向,而家长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校成长的足迹。此外,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与世界观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进家长参与到学校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导向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的应用型大学规模日趋增长,致力于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大学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主要强调并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技术知识与技术成果,在教育内容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特点,具体以应用学科或技术学科为主要教育内容。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985”与“211”高校而言,多數应用型大学均为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应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根据课程的特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在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是新时期化学教师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河南省农学会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河南省农学会系统现状  河南省农学会系统,除河南省农学会秘书处具有编制和专职工作人员外,省辖市及以下各级农学会都没有编制和专职工作人员,社团秘书处一般都挂靠在各级农业农村局,业务指导单位一般为当地科协,登记单位为当地民政部门。农学会系统目前所开展的工作主要以学术交流、技术普及服务等为主。  (二)河南省农学会系统存在问题  学会系统工作人员以兼职为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