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1980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它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致使课堂教学提问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提问的表面化、“满堂问”、 答案是预设的、提问对象的片面性等。
  基于此,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符合于学生知识基础中,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长期的“教师问”与“学生答”,会使学生丧失 “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要调动氛围,首要的是要调动学生思维。只有当问题从学生心中自发冒出来时,让他们去探究,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目的。
  如在学习八(下)《专制帝国》一课,当要讲到“文字狱”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采访皇帝的活动,让一位学生担任大清皇帝,说说为何对下面的诗人或官员处以斩首或灭族的决定。案例一:一位诗人作了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案例二:朝臣胡中藻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结果他们都遭到杀身或灭族,为什么? 结果同学们都积极、兴奋地参与活动。然后再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字狱的问题: 什么是文字狱?清朝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文字狱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结果同学们热烈地参与了问题的讨论。
  创设问题情景的提问方式,使得问题带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感受相关问题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探究、思考相关的问题,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这样问题的有效性当然大大提高。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问题,总是要精心设计,紧扣教学主题,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欲望。因此设计问题一定要精当、难易得当、思维含量高。
  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本人认为,一方面,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或“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生活。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比如通过观察、调查、考试、作业情况等来了解学生表述能力、思维能力等,以此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此外,提问时也可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阶梯式的问题,使提问面向全体,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既有利于启迪他们的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智能素质。
  如在讲授九年级《一国两制》一课时,本人设计了5个问题:(1) 请结合史实说明香港、澳门、台湾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收回香港?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为什么能够成功地收回香港、澳门呢?(3)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办法来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呢?(4)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5)面对今天的局势,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和武力统一什么方法更好?为什么?另外,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要知道:在课堂教学中,不怕学生讲的不好,就怕学生不愿意讲。
  2、讲究课堂提问的开放性
  在有效课堂的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性程度关系到问题的思维质量的高低,影响提问的有效性。因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知识、思维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激起思维的动力,从而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而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封闭性的问题很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尽量减少。
  如在讲授八(下)《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时,本人设计了如下开放性问题:(1)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什么能出乎意料的取得战争的胜利?(2)请你说说我眼中的华盛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认知基础、思维水平较差的同学,可以利用书本提供的信息,通过思考找到相关的较为显性的答案;认知基础、思维水平一般的同学,也可以利用书本提供的信息,通过思考找到相关的较为隐性的答案;认知基础、思维水平较高的同学,不仅利用书中信息找到相关的显性、隐性的答案,还能借助自己的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找到书本中未涉及的答案。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思考问题的快乐,大大提高和扩大了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
  3、美化提问语言的策略
  教师要正确驾驭好课堂提问语言,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尽量用形象、生动、含蓄,富于启发、趣味的提问语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如在讲授八(下)《专制帝国》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大臣感到很纳闷:皇帝明明呆在皇宫里,他怎么会知道我家中的一些琐事?(昨天是否喝了酒,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什么菜?)。同学们,你能帮他解答心中的疑惑吗?或者可以这样问:皇帝是怎么知道大臣家中事情的?同一问题的不同问法,学生当然喜欢前一种,因为这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从而打动学生的心,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总之,要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位教师要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得转变课堂提问观念,不断探索与创新,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真正乐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美术教育者应更新美术教育观念,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力得以真正的提高,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
【摘要】情境教学法具有感官新颖、感知合理、感染情绪、感发激情的独特魅力,能够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大量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象,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诱发情感智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景教学法认知活动理论依据  情境教育法是中国教育家李吉林创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造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并且通过色彩、图片、
【摘要】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关键词】诱发兴趣触发兴趣激发兴趣深化兴趣调动兴趣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
【摘要】信息技术突飞猛进,随着技术的进步,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教学的模式也逐渐的转向计算机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地理教学符合信息化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1.前言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化的计
【摘要】历史知识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零散的、片断的和杂乱的,实际上它是有系统、有结构、有层次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梳理历史知识、采用多种形式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从而形成中外联系、古今贯通的知识体系网,提高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知识间的联系知识结构知识框架知识框架的呈现形式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任何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执行董事“闪联成为国际标准的最大意义是,中国企业在未来3C协同技术和产业领域里取得了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话语权。”你是不是有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有的历史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需求,要求实施创新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伴随着教育教学创新步伐的加快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已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高中历史创新教学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
【摘要】步入科学殿堂的台阶是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活动有一项基本任务是:利用或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
目的:建立新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评估方程并评价其适用性。 方法:选择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16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收集其相关资料,随机选择124例为
乡土地理材料是地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初中地理教学。竺可桢先生曾说过:“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地理教学,开始必自本土地理教学。”对于初中生而言,其生理特征决定其尚难对完整的抽象概念充分理解,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