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教育启示录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mineon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这本书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道理和实用的教育方法,值得父母细心品读。
  在看《西游记》的过程中,很多人并没有太关注唐僧是如何教育弟子的,只是注意了他取经路上的种种表现,结果就得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唐僧除了会念紧箍咒、折腾孙悟空等弟子之外一无所能。这显然有失偏颇。
  唐僧是一个凡人,一个胆子不大但意志坚定的凡人,正是他,把徒弟们领进了成功的大门。
  1、要有一个伟大的理想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心中有个理想是任何一个家长必须做到的。千万不可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有理想了。每个人做事只要带着目标就会尽心尽力,如果没有目的地去做事就会心存懈怠。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只会告诉孩子好好学习,口头禅是“给我看书去”“给我完成作业去”之类的话,这样很容易就让孩子觉得他们在为家长学习。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只知道埋头读书,他们怎么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庭应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的,而且一直要贯彻下去。
  《西游记》中唐僧的伟大理想,就是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取经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多难的危险,唐僧都是矢志不渝的。在大双叉岭差点被吃掉,也没有改变他取经的决心;在金兜洞差点被蒸也未改西行的意念,回回遇难,次次惊险,但是他始终朝着理想进发,百折不挠。这种精神就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2、为人处世当以礼让为先
  在唐僧西行路上第一难之后,借宿刘伯钦家。唐僧对刘伯钦的救命之恩是拜谢,对刘伯钦之母则是奉拜。收完悟空之后借宿陈老汉家时,他的借宿词是:“我贫僧是唐朝来的,往西天拜佛求经。适路过此间,天晚,特造檀府借宿一宿,明早不犯天光就行。万望方便一二。”这话不仅简洁明了,态度诚恳,而且礼数周到。在通天河畔的陈家庄,唐僧在教导、训斥悟空兄弟时说:“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这都是育子懂礼的经典之语。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一点也是父母应该时刻为孩子做好榜样的。恰恰有些父母就不懂得这一点,当前新闻中的某些缺少家教的“官二代”“富二代”的行径就是明证。难道是孩子的错吗?显然不是,完全是父母教育失误造成的。
  3、培养孩子像放风筝
  怎样培养孩子才是合适的呢?其实我们应该从放风筝的学问中找找答案。放风筝和教育孩子都是要讲究艺术和技巧的。放风筝的人靠的是一根线来掌握风筝,这根线可以决定风筝的舞姿甚至是去留。放风筝的人要想放好风筝需要一定的技巧,还要选择合适的环境,教育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家长是用一颗心来引导孩子的,不使他远离航向,既不能管得太紧,也不能放得太开。就和放风筝一样,一旦线绷得太紧了就要松松,一旦松得太过了,风筝就容易偏离,甚至翻跟头,这时又要紧紧。至于风筝在空中飞得是否精彩,那就看放风筝的人掌控得好坏了。同样,孩子的未来是否精彩,就看家长的教育水平了。
  在《西游记》里,唐僧对悟空兄弟的教育、引导就是如此,看似平时由悟空、八戒和沙僧各自任意发展,可一旦出现是非问题的时候,他总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刚收服八戒时,八戒觉得辛苦想要休息,悟空只会说他是想回高老庄。唐僧立刻说道:“你怕吃苦,看来你不是取经之人,那你回去吧”,吓得八戒立刻跪下求饶,乖乖跟着上路。
  悟空在打六贼时,唐僧及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要动不动就取人性命。这对悟空是最有帮助的。如果唐僧对悟空的行为默认,悟空就会以为自己的做法没有任何错误,就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思想为标准,这是最要不得的。就如父母教育孩子一样。儿童自3岁左右形成自我意识,一切都以自己为基准点,自己喜欢的就要,自己愿意的就做,自己不高兴、不满意了就通过哭闹来表达情绪,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纵容孩子的行为,那无异于在毁孩子。通过唐僧不断的教育,悟空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狮驼岭抓住白象怪的时候,八戒由于吃了亏,上去抡钉耙就要打妖怪,悟空立刻制止住他说:“你要是打伤了他,他就会流血,这是师父最不愿看到的。”
  这些行为体现了唐僧该“紧”的时候就要“紧”的教育成果。
  那么什么时候该“松”呢?在万寿山五庄观和镇元大仙化解了矛盾后,唐僧没有急于赶路,而是休整了六七天;取回真经后又在通天河畔陈家庄休息了几天。这两次就是正确的调整。第一次休息其实就是向名师学习好的方法,边玩边学也是乐事;第二次是学业有成回归母校,这都是有意义的“松”。
  4、唐僧也有犯错的时候
  既然说唐僧是个好师父,那么他是不是就完美无瑕呢?他的做法都是至真至善的吗?显然不是。唐僧是凡人,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着种种不足,比如心急、盲从、武断等。他最大的不足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育弟子之初急于求成,忽视了弟子的感受;二是一开始的时候教育弟子不太注意方式方法;三是弟子在进步,而自己的进步有点慢,也就是不能够与时俱进;四是随着弟子的进步,忽视了自我的控制。做父母的要汲取唐僧的这4个教训,努力做个好家长。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其他文献
五月,日暖熏香,碧蓝生烟,如诗如画;  母亲,或在诗里,或在画里,舐犊情深,温柔缱绻;  儿女,或在眼前,或在他乡,捧读母爱,清远深美;  母与子,携手走来,相依相扶。倾心陪伴孩子成长的旅程中,母亲亦感受温暖、分享快乐、品味幸福。  子轩是一个温暖的孩子,说温暖的话,做温暖的事,同学们都喜欢他,带给妈妈的也是满满的暖意。  子轩的宝葫芦:盛满温暖  子轩妈妈  去年清明节前后,子轩央求我在门前的空
期刊
胡老师说:  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成人可以随意触摸孩子的身体,甚至可以随意触摸男孩的生殖器。一些成人为了维护亲戚朋友的面子,不仅不拒绝他们触摸自己孩子的生殖器、亲吻孩子嘴唇,还要求孩子配合他们。这是不尊重孩子的陋习,应该摒弃。成人随意触摸孩子的生殖器、亲吻孩子,这些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孩子的身体界限,还会给孩子带来隐形心理伤害。  父母应向嘟嘟的爸妈学习,明确告诉那些随意亲吻孩子和触摸孩子身
期刊
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  专家建议,不管宝宝犯多少错误,每天批评他最好不要超过两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林说,在育儿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较为开放的,例如美国家长,对孩子都持顺其自
期刊
《沃特希普荒原》是一本英国童话,封底引用的评论称之为“自《杨柳风》之后最杰出的动物小说”。既然评价这么高,当然不能不读。事实上,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话,我从去年找到今年,从南京找到杭州,终于在“长三角”找到了最后一本!  有人说,“写寓言如果是给小孩子看的,就应该单纯一些;如果是给大人看的,就应该聪明一些。”这话对于童话也一样适合,更妙的是单纯和聪明也并不矛盾,所以就会有既适于孩子也适于大人看的童话,
期刊
一  为人母后,拥有大段悠闲的阅读时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因此,当我偶遇到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母亲的羽衣》,不禁心有戚戚焉。每个母亲,当她还是女孩的时候,收藏的是美丽的羽衣。而有一天,当她变成母亲,羽衣就被悄悄锁起,从这一刻起,她收藏的是为人母的快乐与艰辛,子女的笑颜与泪水。  与儿子一起观看《寻宝》,正热衷于收藏各种石头的儿子问我:“妈妈,你收藏过什么东西?”我看着他,想对他说:“在没有你之
期刊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很喜欢阅读《莫愁·家教与成才》,它成了我精神家园中最富有营养的一株奇葩,我在它的陪伴下,懂得无条件接纳、倾听孩子,更懂得蹲下身,与孩子共成长。  一篇文章,一幅画面  第一次翻开《莫愁·家教与成才》,我立刻被它多姿多彩的内容吸引了。它有鲜活亮丽的图片,记载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它有专家答疑,帮你解决家教实际问题;它有生动具体的事例,让你如同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期刊
近日,德国蒂宾根大学研究员发现:睡眠能让婴儿记住特定物体并进行归类,将经验转化为知识。  研究者邀请了一些9-16个月的婴儿参与试验,工作人员向婴儿重复展示了特定物体的图像,并说出一个虚构名称。彼此相似,只在比例、颜色或某些细节方面存在差异的物体名称相同。之后,一组儿童在婴儿床中睡觉,另一组儿童保持清醒。在随后的学习效果检测中,保持清醒的儿童忘记了大部分物体的名称,而打盹组的儿童不仅清楚记得每个物
期刊
在每个人绚丽多彩的童年里,童话故事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它装点了孩子纯真的梦境,振奋起孩子幻想的翅膀。有这样一对父女,父亲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在每个夜晚给女儿讲述一个个神奇又浪漫的童话故事,并把它们写成了书;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也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年仅11岁的她用一年的时间写出十余万字的童话故事,目前有两部童话小说已签约等待出版。  10年书信10年心  2001年6月,葛欣得知妻子怀孕了
期刊
1  暑假开始前,是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日子,我所在的一个家长群里,有个爸爸叹息说:“唉,昨天晚上,老婆把儿子揍了一顿!”下面的家长马上心知肚明,一定是为考试成绩,一问果然,但结果只是因为孩子考了98分,没达到100分,妈妈是为孩子失去的2分而揍了他!下面就有家长为孩子鸣不平了,才2分而已,至于吗?孩子爸爸说:“关键丢了那2分的题并不是孩子不会,而是他没有认真写!”  下面再没有家长跟帖了,我也没有
期刊
名人小档案: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一个在学业上成绩斐然的人,一定时时处处都有知识的源头活水,这些源头活水从何而来?从他童年时心灵深处积蓄的一池清水里淙淙流出。而这一池清水,谁为之蓄呢?每个人皆不相同,朱光潜先生的那一泓清水,则是父亲为他积蓄的。  当私塾先生的父亲朱子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