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面向市场求生存、求发展中极具活力,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成分。但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局部性困难突出,新老问题交织,尤其部分行业小微型企业面临严峻形势,强大的市场倒逼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目前,阻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依旧存在,转型升级下新生需求的多元化的金融业务、市场和机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成本全面上升导致转型升级动力不足,转型发展面临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瓶颈,中小企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协调不力使得转型升级缺乏保障。未来必须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破除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缓解转型升级中融资难问题,同时通过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以及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等,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转型与升级;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2-0009-10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数量稳步扩大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①,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基本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2012年底,全国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实有1 085.71万户,比2009年底增加345.56万户,平均增长13.4%。
201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实有4 059.27万户,比2009年底增加861.9万户,平均增长8.3%。个体工商户当年新注册732.89万户,比2009年平均增长2.3%。
(二)中小企业行业主要分布于批发零售业和部分制造业
私营企业主要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2012年该行业企业数量分别为366.84万户、220.15万户和118.97万户,占全部私营企业户数的比重为65%。目前,水利、电力等领域仍较难进入,私营企业数量分别为4.86万户、4.4万户(详见图1)。
全国个体工商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2012年该行业企业数量分别为2 176.26万户、354.04万户和300.52万户,占全部个体工商户的比重超过60%。个体工商户分布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金融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三个行业中的数量最少(详见图2)。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多品种、小批量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纺工业以及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不断向机电制造、新兴服务、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力军
目前,城镇75%以上的就业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在中小企业务工,中小企业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2003~2012年,我国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年均分别增长12.9%和10.1%。乡村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年均分别增长5.7%和6.07%。其中,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增速最高,其次是城镇个体从业人员(详见表3)。
我国个体及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11年我国个体及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的分布比例依此为17.65%、27.82%、54.53%,并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如图3)。
另外,根据《2012年中小企业发展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2011年第二产业内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数在前10的行业分布结构情况如表4。其中,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超过80%的有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产品。然而,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并不高。
根据《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2)》提供的数据,2011年第三产业内部中小企业从业分布结构情况如图4。私营企业及个体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位居前三的是批发和零售业(59.1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8.62%),住宿和餐饮业(8.54%)。
(四)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占据半壁江山
中小企业经济总量较高,社会贡献突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小微企业的发展,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作用不“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微”。在工业领域,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全国经济总量近60%(如上表5和表6)。
但是,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仍有加大差距。如表7,在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以及从业人员方面,每户大企业分别是微型企业的59倍、74倍、72倍、108倍和87倍。
(五)中小企业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依附于大企业而发展的中小企业。它们以大企业为龙头,聚集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通过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不仅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而且有利于各类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各自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并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大企业的技术进步、设备升级、服务改进还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和产业集群中配套的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第二类是遵循市场引导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市场敏锐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为主。但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个企业的资金规模有限,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没有有效和可靠的技术团队和技术依托,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劳动力成本。企业以家族化管理为主,企业决策具有随意性,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和制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率。第三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几年为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此外,在研发、设备进口、所得税等方面,国家也提供了相应的税收优惠。这些措施明显改善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评定和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隐含的政府担保,引导着政策性金融资金、商业银行信贷以及风险投资资金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和资本金,从而形成了多种金融资本共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六)强大的市场倒逼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在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趋于强化,使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和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市场前景堪忧③ 。另一方面,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原材料、用工、能源等成本持续上升、资金短缺的局面下难以为继。为适应环境变化和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中小企业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快了转型和升级的步伐,逐步摒弃“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发展模式和放弃依靠“高消耗、高排放”换取的经营规模。按照行业的不同性质,中小微企业一般采用产品升级、工艺装备升级、建立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市场转移、产业转移等方式进行转型升级。
(七)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长、大、稳、综”的新特征
现阶段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使得中小企业伴生新的融资特点。中小企业在遭遇一般性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情况下,又面临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特殊性阶段性投入,资金的需求叠加进一步加剧了融资难和融资贵的程度。相比中小企业常态融资需求具有的“短、小、频、急”的典型特点,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的融资需求具有“长、大、稳、综”的新特征。第一,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延伸,需要大额资金的长期投资。第二,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迫使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升级和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第三,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面临着较多的不确定性,投资回收慢,需要中小企业有稳定的长期投入以提高期望收益。第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开拓营销渠道、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具有长期性,资金投入同样是一个综合融资过程。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较为单一,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缺乏系统性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新生需求的金融业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二、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转型与升级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企业整体规模稳步增长,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但是面临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结构性矛盾和局部性困难更加突出,尤其是部分行业小微型企业面临严峻形势。目前,阻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依旧存在,转型升级下新生需求的多元化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成本全面上升导致转型升级动力不足,转型发展面临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瓶颈,中小企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协调不力使得转型升级缺乏保障。
(一)市场进入隐性壁垒依旧存在,转型升级之门较难开启
由于受到投资规模等所限,目前中小企业尚无具备相应实力进入电力、电信、石油等领域。但是,由于垄断性行业改革滞后,垄断行业依旧存在纵向一体化的产业组织体系,竞争性业务尚未有效剥离。同时又由于政企不分,主管部门能够利用行政权力维护所属企业利益,并通过经营条件、结算办法等方面的规定,阻碍中小企业进入相关领域延伸服务、配套服务或增值服务领域。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在许多行业仍存在着“玻璃门”现象,转型升级之门较难开启。
(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足,难以满足转型升级融资需求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在融资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问题突出,加之我国高度集中的金融结构“先天”不适配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另外由于我国实体经济经营环境不理想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严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一般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又面临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特殊性、阶段性融资性需求,使其融资呈现出“长、大、稳、综”特点。然而目前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新生需求的金融业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转型的融资方式创新。一方面权利质押发展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无抵押、无贷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存货、订单、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权利质押在融资中的功效较小,虽有实践,但不成规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传统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延续至转型与升级阶段。另一方面转型融资方式创新不足。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产业集权的组织形态,为核心企业提供产业配套,“供应链”融资或者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融资能够有效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信息、成本限制等问题,但是相关研究和推广滞后。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服务可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贷款的途径,但是围绕法律合规、风险控制、行业规则、金融监管、盈利方式等还有大量理论和事件问题需要解决。
第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层次融资渠道建设滞后。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技术创新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但是缺乏VC、PE等专业面向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存在发行周期较长、环节较多、发行费用较高等问题,而且发行门槛高,筛选发行人时除要求满足净资产、注册资本、连续盈利等条件外,还设定其他条件对企业优中选优,甚至以上市场标准筛选,一般中小微企业难以达标,债务融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
第三,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担保服务的能力有限。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担保服务的能力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补偿机制仍然缺位,担保公司缺乏规范的担保保证金制度、再担保制度,这增加了担保公司的风险,也无法应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风险。二是部分担保机构运营不够规范④ ,对担保机构整体信用水平带来负面影响。三是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不对等,降低了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担保服务的能力。担保机构普遍反映与银行难以建立地位平等、互利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银行对担保机构合作门槛过高,制约担保机构发挥其担保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转型与升级;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2-0009-10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数量稳步扩大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①,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基本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2012年底,全国内资企业私营企业实有1 085.71万户,比2009年底增加345.56万户,平均增长13.4%。
201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实有4 059.27万户,比2009年底增加861.9万户,平均增长8.3%。个体工商户当年新注册732.89万户,比2009年平均增长2.3%。
(二)中小企业行业主要分布于批发零售业和部分制造业
私营企业主要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以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2012年该行业企业数量分别为366.84万户、220.15万户和118.97万户,占全部私营企业户数的比重为65%。目前,水利、电力等领域仍较难进入,私营企业数量分别为4.86万户、4.4万户(详见图1)。
全国个体工商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2012年该行业企业数量分别为2 176.26万户、354.04万户和300.52万户,占全部个体工商户的比重超过60%。个体工商户分布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金融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三个行业中的数量最少(详见图2)。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多品种、小批量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纺工业以及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不断向机电制造、新兴服务、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力军
目前,城镇75%以上的就业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大部分进城农民工在中小企业务工,中小企业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2003~2012年,我国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年均分别增长12.9%和10.1%。乡村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年均分别增长5.7%和6.07%。其中,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增速最高,其次是城镇个体从业人员(详见表3)。
我国个体及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11年我国个体及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的分布比例依此为17.65%、27.82%、54.53%,并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如图3)。
另外,根据《2012年中小企业发展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2011年第二产业内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数在前10的行业分布结构情况如表4。其中,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比重超过80%的有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产品。然而,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并不高。
根据《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2)》提供的数据,2011年第三产业内部中小企业从业分布结构情况如图4。私营企业及个体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位居前三的是批发和零售业(59.1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8.62%),住宿和餐饮业(8.54%)。
(四)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占据半壁江山
中小企业经济总量较高,社会贡献突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小微企业的发展,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作用不“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微”。在工业领域,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全国经济总量近60%(如上表5和表6)。
但是,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仍有加大差距。如表7,在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以及从业人员方面,每户大企业分别是微型企业的59倍、74倍、72倍、108倍和87倍。
(五)中小企业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依附于大企业而发展的中小企业。它们以大企业为龙头,聚集数量众多结构合理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通过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不仅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而且有利于各类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各自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并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大企业的技术进步、设备升级、服务改进还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和产业集群中配套的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第二类是遵循市场引导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市场敏锐度较高,主要以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和外向型企业为主。但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单个企业的资金规模有限,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没有有效和可靠的技术团队和技术依托,品牌意识不强,市场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低劳动力成本。企业以家族化管理为主,企业决策具有随意性,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和制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率。第三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几年为了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此外,在研发、设备进口、所得税等方面,国家也提供了相应的税收优惠。这些措施明显改善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评定和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隐含的政府担保,引导着政策性金融资金、商业银行信贷以及风险投资资金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和资本金,从而形成了多种金融资本共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六)强大的市场倒逼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在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趋于强化,使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和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市场前景堪忧③ 。另一方面,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原材料、用工、能源等成本持续上升、资金短缺的局面下难以为继。为适应环境变化和新发展阶段的要求,中小企业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快了转型和升级的步伐,逐步摒弃“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发展模式和放弃依靠“高消耗、高排放”换取的经营规模。按照行业的不同性质,中小微企业一般采用产品升级、工艺装备升级、建立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市场转移、产业转移等方式进行转型升级。
(七)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具有“长、大、稳、综”的新特征
现阶段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使得中小企业伴生新的融资特点。中小企业在遭遇一般性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情况下,又面临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特殊性阶段性投入,资金的需求叠加进一步加剧了融资难和融资贵的程度。相比中小企业常态融资需求具有的“短、小、频、急”的典型特点,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的融资需求具有“长、大、稳、综”的新特征。第一,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延伸,需要大额资金的长期投资。第二,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迫使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工艺与设备的升级和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第三,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面临着较多的不确定性,投资回收慢,需要中小企业有稳定的长期投入以提高期望收益。第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开拓营销渠道、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具有长期性,资金投入同样是一个综合融资过程。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较为单一,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缺乏系统性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新生需求的金融业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二、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转型与升级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企业整体规模稳步增长,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但是面临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结构性矛盾和局部性困难更加突出,尤其是部分行业小微型企业面临严峻形势。目前,阻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依旧存在,转型升级下新生需求的多元化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成本全面上升导致转型升级动力不足,转型发展面临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瓶颈,中小企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协调不力使得转型升级缺乏保障。
(一)市场进入隐性壁垒依旧存在,转型升级之门较难开启
由于受到投资规模等所限,目前中小企业尚无具备相应实力进入电力、电信、石油等领域。但是,由于垄断性行业改革滞后,垄断行业依旧存在纵向一体化的产业组织体系,竞争性业务尚未有效剥离。同时又由于政企不分,主管部门能够利用行政权力维护所属企业利益,并通过经营条件、结算办法等方面的规定,阻碍中小企业进入相关领域延伸服务、配套服务或增值服务领域。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在许多行业仍存在着“玻璃门”现象,转型升级之门较难开启。
(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足,难以满足转型升级融资需求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在融资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问题突出,加之我国高度集中的金融结构“先天”不适配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另外由于我国实体经济经营环境不理想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严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一般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同时,又面临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特殊性、阶段性融资性需求,使其融资呈现出“长、大、稳、综”特点。然而目前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新生需求的金融业务与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难以满足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转型的融资方式创新。一方面权利质押发展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无抵押、无贷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存货、订单、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权利质押在融资中的功效较小,虽有实践,但不成规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传统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延续至转型与升级阶段。另一方面转型融资方式创新不足。中小企业通常采取产业集权的组织形态,为核心企业提供产业配套,“供应链”融资或者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融资能够有效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信息、成本限制等问题,但是相关研究和推广滞后。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服务可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贷款的途径,但是围绕法律合规、风险控制、行业规则、金融监管、盈利方式等还有大量理论和事件问题需要解决。
第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层次融资渠道建设滞后。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技术创新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但是缺乏VC、PE等专业面向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存在发行周期较长、环节较多、发行费用较高等问题,而且发行门槛高,筛选发行人时除要求满足净资产、注册资本、连续盈利等条件外,还设定其他条件对企业优中选优,甚至以上市场标准筛选,一般中小微企业难以达标,债务融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
第三,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担保服务的能力有限。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担保服务的能力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补偿机制仍然缺位,担保公司缺乏规范的担保保证金制度、再担保制度,这增加了担保公司的风险,也无法应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风险。二是部分担保机构运营不够规范④ ,对担保机构整体信用水平带来负面影响。三是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不对等,降低了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担保服务的能力。担保机构普遍反映与银行难以建立地位平等、互利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银行对担保机构合作门槛过高,制约担保机构发挥其担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