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萧红对女性生存境遇之关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坛极富才华的女作家,一生不幸的经历给她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于是把自己的苦难遭遇和对人生的体验都融入到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女性生存境况的叙写,鞭笞了封建制度残害妇女的罪恶,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萧红 女性 生存境遇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历尽人世苦难而又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萧红,鲁迅先生在《鲁迅同斯诺的谈话》中说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杨义称她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以自己独有的笔触写下了《旷野的呼喊》、《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等名篇。萧红的一生短促悲凉,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磨难,她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体验融入到创作中,塑造了王阿嫂、王婆、金枝、月英、翠姨、王大姐、小团圆媳妇等一些列不幸的女性形象。她们无从掌握自己的命运,有的被地主无情地践踏,有的被传统封建礼教折磨致死,有的受丈夫虐待。萧红通过对这些女性生存境况的叙写,鞭笞了封建制度残害妇女的罪恶,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一倍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女儿
  《呼兰河传》中具有孩童般的天真和直率、具有茁壮生命力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看见我,也还偷着笑”,第一天来到婆家就遭受街坊的非议,“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也不合常理。因为邻居左右都认为这小团圆媳妇不像小团圆媳妇,所以她的婆婆就对她严加管教,“想给她一个下马威”时,小团圆媳妇竟然连喊带哭,说要回“家”去。于是,为了使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婆婆开始了每天对她非打即骂的日子。被婆婆打出了毛病,又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小团员媳妇最终凄惨地死去了。这一切发生的是如此自然又是如此符合常理。呼兰河畔就如一潭死水,没有任何波澜,只有延续千年的封建传统和封建礼教,这些如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一个花季少女就这样被无情而腐朽的礼教摧残致死。这种陋习,本应该得到女性一致反对,但千百年来的强权,使她们不但没有成为封建礼教的觉醒者,反而使她们把这些成为自觉的要求,封建文化使女性不但成为其受害者也成为了它的尊崇者。
  《小城三月》中的主人公翠姨,文静、含蓄,“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非常聪明,“她会弹大正琴”,“她还会吹萧或是会吹笛子”。翠姨对爱情充满着向往,心中深藏着对堂兄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丽的部分,这个故事如此动人却又如此哀婉,但封建礼教使她只能压抑自己的感情,“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翠姨订婚了,“一想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她就恐怖。”但弱小的她根本无力抵抗家长给她订下的婚约,她惟一能做的就是“只盼望赶快死,拼命地糟蹋自己的身体,想死得越快一点儿越好”。没有希望又不被理解的爱情最终使她抑郁而死,一个年轻的姑娘成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这不仅仅是小团员媳妇和翠姨的命运,也是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千千万万个女性的生动写照,它真切地印证了萧红的话,“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懦弱,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萧红的一生是坎坷的,女性所遭受到的不幸她都有过深切的体会。萧红1911年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地主家庭,按理说她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她却是在一个“可疑的、阴冷的家庭中长大起来的,被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地挣扎过来的”。重男轻女的父母仅仅因为她是女儿便轻视她的存在,继母、祖母更是对她冷言冷语,除了祖父对她的关爱,童年的萧红几乎享受不到她这个年龄所应得到的疼爱。所以,每当痛苦时只能躲到祖父那里,或是到后花园去寻找暂时的安慰。“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花一样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童年的经历给萧红的一生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家庭是人走向社会活动前的第一个场所,人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她对个体的生存体验,首先来自家庭生活。”萧红对封建家长制体悟很深,并且深恶痛绝,她在关注女性命运的同时,也对扼杀女性身心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二遭受爱情创伤的妻子
  带着对恋情的渴望步入婚姻的少女,在生活中却受尽丈夫粗暴与残忍的虐待。《生死场》“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月英一年前患了瘫病,贫穷的生活,封建迷信思想的驱使,使她只能在黝黑的屋子里躺着,等着她的丈夫替她请神,到土地庙索药,到城里的庙去烧香。但这些都无济于事,于是做丈夫的不耐烦了,对她又打又骂,后来对她熟视无睹,只顾自己做饭吃,吃完就睡,听任被病痛折磨的月英哀唤到天明。最后,痛苦的月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的臀下活跃着白色的蛆虫,牙齿变成了绿色,被葬在荒山下。男权思想是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束缚和扼杀着广大中国女性。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曾对男人虐待女人的社会现象发出沉痛的控诉:“所以男人打老婆的时候便说:‘娘娘还得怕老爷打呢?何况你一个长舌妇!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划一。’”
  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金枝,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给了成业,但怀着身孕的她得不到丈夫的关心。在成业眼里,金枝只是他泄欲的奴隶和工具,“天还不明,金枝就摸索着穿起衣裳。在厨房,这大肚子的小女人开始弄得厨房蒸着气。”“中午又烧饭;晚间烧饭,金枝过于疲乏了!腿子痛得折断一般。”女儿出世后负担加重,成业白天进城,回来就和她吵打,女儿在出世不足一个月时,就被丈夫活活摔死。同时也摔破了金枝对爱的梦想,她麻木地活着。日本鬼子来了,丈夫死了,被丈夫整天诅咒的日子也结束了。为了谋生,她离开家乡到了都市,成为男性的玩物,过着屈辱的生活。两性的和谐在萧红笔下完全被对立所代替,金枝在“出嫁还不到四个月,就渐渐会诅咒丈夫,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那正和别的村妇一样”。受尽男性欺凌的金枝悲痛地说:“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在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领土时,金枝最痛恨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的男性,可见,她受到的伤害有多深。
  “婚姻之对于男人和对于女人,一向有着不同的意义。男女固然彼此需要,但此需要从未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妇女则被局限于生殖和理家的角色,社会并没有保证她获得与男子相同的尊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益。萧红笔下的女性在无爱的痛苦中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她们的爱情生活都与幸福无缘。在家庭生活中,她们多是男人欺压的对象,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中,她们只是男性权力专横、独断统治下的玩物。长大后的萧红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为了追求恋爱自由,为了寻觅温暖的家园,她义无反顾地冲出“父亲的家”,但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男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中,她遍尝了身为女人的酸甜苦辣。民族的悲剧、个人的悲剧、多病的身体,萧红最终只能寂寞地死在异乡。萧红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所受到的伤害有着深切的痛恨,她临终前道出了悲凉的心声——“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正是来自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使萧红切身体验了生存之苦,由此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坦然。“我算什么呢?屈辱算什么呢?灾难算什么呢?甚至死算什么呢?”作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表现着对遭受爱情创伤女性的不幸遭遇深深的同情,借此揭示女性更深层次的悲剧,即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没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只是一个性别符号。
  三饱受生活磨难的母亲
  萧红笔下的女性几乎都是悲剧的命运,在阶级压迫下的乡村妇女是最悲惨的,她们饱受生活的艰辛。《生死场》中的王婆先后嫁了三个丈夫,依然无法逃脱无穷无尽的灾难。王婆的第一个丈夫不但虐待她,后来干脆把她和孩子抛弃,独自一人跑关内了。为了生活她又嫁给第二个丈夫,这个丈夫却病死了,于是嫁给第三个丈夫赵三。二十几岁的时候,整日忙于生存,把三岁的女儿放在草堆上去喂牛,当她想起孩子时,女儿跌在草堆下的铁犁上死了。当年老的时候,当土匪的儿子因为反对官府被枪毙了。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又一次次面对着亲人的离去,王婆对生活感到绝望,于是服毒自杀,可是在将要被埋葬时,又活过来了,她还必须活下去。一边是地主阶级的压迫,一边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在20世纪这种内忧外患异常严重的时代大背景下,顽强的生命力没有任何价值,他们无法选择生,也无法选择死,只能一年又一年机械地活着。
  《王阿嫂的死》中的王阿嫂的丈夫给张地主赶起粪的车,因为马腿给石头折断,张地主要扣留他一年的工钱,因此一气之下发了疯,后来被地主放火烧死。当时,他只能在火焰里翻滚,“有谁来救他呢?穷人连妻子都不是自己的。王阿嫂只是在前村田庄上拾土豆,她的男人却在后村给人家烧死了。”一句“穷人连妻子都不是自己的”道出了人间罪恶的缘由。阿嫂怀着身孕,但迫于生计,还要给张地主干活,累得实在支撑不住了坐下来休息时,被张地主踢了一脚,产下孩子后,母子一同惨死。乡村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残酷无情,萧红借王阿嫂一家的挣扎和死亡,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令人发指的残害。
  阶级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公使得无数的母亲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只要活在世界上,人就要不断遭遇生存困境,对此萧红也有切实的体会。萧红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无数的坎坷。除了在精神上不断受到打击外,她的物质生活也是处于长期贫乏状态。为了追求自由,逃避父母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但是经过一段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后,不得已投靠了王恩甲,两个人在旅馆中住了半年,欠下数百元的食宿费,却遭到了王恩甲的抛弃,怀孕后被作为人质困在旅馆,负债累累。在香港的日子,同样是经济困顿,不幸患了重病又怀有身孕,最终死于难产,一代才女香消玉殒。萧红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她是不幸的,但在旅馆面临被卖为妓女的关键时刻,萧军、舒群等左翼文人出手相助,使她脱离险境。拥有了爱情和友情的萧红,迅速接受了左翼意识形态并积极参与各种进步文艺活动。困顿的生活、悲惨的人生经历、进步独立的思想使萧红顺应时代的要求,用笔书写着中国人民特别是女性的苦难。
  “一部小说的影响,不在于它的主题是否深刻,而主要在于是否具有深广的情感容量,特别是作家是否表达了属于他自己的最独特的人生体验。”萧红就是这样一个注重生命体悟的作家,尽管她短暂的一生多灾多难,但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路口,她都鼓足勇气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对无视、残害女性的社会予以反抗。萧红以女性的敏锐感觉和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热切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态,对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独到的认知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萧红:《小城三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3] 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 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 刘增杰、李国平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8] [美]葛浩文:《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9] 王晓明:《潜流与漩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明洪慧,女,1977—,河南滑县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河岸》综合了苏童小说的以往元素,作品以少年库东亮的视角,讲述了“河”上和“岸”上的故事。作者借助作品中三个人物的历史命运,展示了他们对缺失的母亲的不懈寻找,使作品在荒诞不经之外增添了内容的丰富性,传达了人生的孤独无依。  关键词:苏童 《河岸》“河” “岸” 母亲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2009年第二期的《收获》杂志上,苏童发表了长达20万字的长篇小说《河岸》,
期刊
摘要: 黄姚古镇自然景观的审美形式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灵秀、古雅、宁静祥和的审美形态为主。审美主体在对这一类型的审美形态进行审美观照时,往往追求一种更高级别更完美的意蕴,从而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依托自然景观而生的黄姚传说对这种美的意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极大地影响审美主体美感的形成。  关键词:黄姚古镇 传说 审美特征 美感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位于广西昭平县境内
期刊
摘要 当过兵,以纯军旅小说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以《康熙王朝》、《三国》等多部热播剧备受关注,朱苏进的名字家喻户晓。在他的作品中,以独特的观照方式,透视了军营生活,并融入了对和平时期军人思想的深刻体验。正因其骨子里的军人基因和将军梦想,让他潜心于军事题材的探索与创作。本文从其人生经历和作品的精神流露中,探析他不变的职业军人情怀。  关键词:朱苏进 小说 剧作 军人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的城市作家,贾平凹熟悉并关心着农民和城市人群的生存状态。在他的小说中,他在时代和民族背景下去透视和分析人性,并通过对人物追求、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的理想和结果的对比来审视人性,从而使他的小说对人性的弱点和缺陷的揭露更为深刻。  关键词:贾平凹 长篇小说 人性弱点 分析批判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特别是小说当中,他发现了许多
期刊
摘要 以普通的平民视角,关注现代都市卑微而丰赡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以诗意的语言,展现悲天悯人的情怀。黄咏梅的小说无疑迥异于90年代以来年轻女作家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显示了女性文学的另一种存在。  关键词:平民视角 小人物 诗意洋溢 悲悯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个性话语充分彰显,以卫慧、棉棉为首的“70后”小说家高扬“回到个体”,倡导“身
期刊
摘要 繁漪这一文学形象颠覆了传统文化中的母亲形象,她不满长期压抑的家庭环境,努力冲破像牢笼一样的家庭生活,甚至不惜担上不伦的罪名和继子相爱。当发现继子另有恋人时,她歇斯底里般阻止,妄图完成对自身爱的权利的追逐。然而,文本叙事鲜明地告诉读者她这一追求的虚妄与苍白。  关键词:母亲形象 女性权利 消解 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是吃苦耐劳、含辛茹苦的
期刊
摘要 杨绛的小说以旁观者的角度,以机智幽默又同情宽容的态度,描绘一定历史时期普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并妥善布局,熟练运用文字,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语淡意浓、婉而多讽”、刚柔相济、平和隽永的风格特征,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自己独特的脚印。  关键词:杨绛小说 题材内容 风格特征    杨绛的小说创作,以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演进轨迹和知识分子的心态历程”。解放前的作品
期刊
摘要 卞之琳的诗具有极强的知性色彩,蕴涵丰富,具有哲理性,是对玄理的暗示,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传达深奥的哲理,流露出对历史的追忆与思索和对现实的关注,其诗作与生命永远闪烁着智慧、艺术与真情的光芒。  关键词:卞之琳 诗歌 象征 哲思 玄理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主知”派的代表,其诗作蕴涵丰富,具有冷峻的特色。诗人的笔触伸向宇宙、人生、历史、自我、社
期刊
摘要 《河上柳》是废名先生于1925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本文从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文本的断裂、隐含的主人公等几个问题考察小说所体现的独特的叙述技巧,感受小说中韵味无穷的诗意。  关键词:《河上柳》 叙述技巧 意象 反讽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河上柳》是废名先生于1925年4月发表的短篇小说,字里行间留下了巨大的遐想空间。这篇小说
期刊
摘要 本文尝试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浅析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去第十九号房间》中苏珊这一悲剧人物的毁灭之路。论文主要依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人格结构的划分,剖析了苏珊在缺失爱的外部世界中,在过度理智的超我和极度压抑的本我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步入疯癫迷狂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去第十九号房间》 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获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