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圖分类号】R4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548-01
急性脑梗死是由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包括不同病因、病理损害、临床表现及转归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会出现较高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缺乏对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流行病学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对3所县级医院2007~2013年急性脑梗死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基层医院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鄄城县人民医院、鄄城县中医院及鄄城县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或相应专科病房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及体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要点[2],并全部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②发病时间均在1周内。排除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诊断;②陈旧性脑梗死患者。最终入选病例共3676例,其中男2259例,女1417例,男女之比为1.64∶1;患者年龄19~88岁,其中19~29岁8例,30~39岁25例,40~49岁354例,50~59岁638例,60~69岁1614例,70~79岁803例,80~88岁234例。各年发病人数分布情况:2007年291例,2008年346例,2009年519例,2010年546例,2011年613例,2012年663例,2013年698例。
1.2 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预后情况,专门制表进行登记、统计,观察脑梗死的类型、各年脑梗死季节分布情况以及转归情况。
2 结果
2.1 脑梗死类型 单发性脑梗死2668例(占7581%),多发性脑梗死450例(占1200%),大面积脑梗死120例(占279%),腔隙性脑梗死155例(占351%),脑干梗死59例(占075%),小脑梗死50例(占049%)。
2.2 季节分布特点:脑梗死以冬季节高发(10~12月),而夏秋季发病率相对较低。
2.3 脑梗死治疗转归情况 3676例病人经治疗后,最终痊愈出院1605例(44.28%),出院时仍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共1815例(51.35%),死亡或病情加重自动出院病例218例(4.37%)。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基层医院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组资料显示,近7年来脑梗死的急诊人数呈现略有增长趋势,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季高发。其发病类型以单发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为主,而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所占比例较小。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初步统计分析发现,①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段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高达89.43%(3209/3676),小于50岁者则仅10.57%(387/3676)。中老年人多数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和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而脑梗死又可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新的并发症,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3],这警示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医师在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高度重视基础病的治疗,同时还要有全局观念,关注各脏器之间互相依赖或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②脑梗死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超重及女性雌激素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③秋冬季好发,这可能与该季节血压波动较大有关,应积极做好预防。尽管年龄增长和性别是脑梗死的一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疾病普查或周期性健康体检来发现高危人群,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通过改变中老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措施来降低高危人群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以减轻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脑梗死的急性期,急性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其中心的梗死区脑细胞完全死亡,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因此,迅速恢复血液供应、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但我们初步调查显示,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分别达到51.35%(1885/3676)和4.37%(252/3676),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农村老百姓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未能及时判断并及时就诊;②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不够通畅,耽误了最佳溶栓时间;③专科治疗技术有待提高;④农村居民收入有限,无法承担较高医疗费用,提前出院。
基层医院要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可能要在以下环节进行改进:一是要加强农村群众急性脑中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让老百姓了解并掌握急性脑卒中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现,发病后能及时到医院就医。二是对医院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规范与培训。急诊医生和护士要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病后6小时这一短暂的时间窗,对可疑卒中病人按照卒中急诊服务流程,在病人到达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常规评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稳定处理,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抽血化验和心电图及CT或MRI检查,尽快使用抗血栓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改善缺血性半暗带的侧支循环,对有溶栓指征者在3~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促使闭塞性血管再通以及缺血组织的再灌注,以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三是普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或城镇居民医疗负担,提高了发病后的住院率。
参考文献:
[1]刘 萍,崔桂萍,陆 卉.DJ1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3(9):8148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 旭,鲁晓华,马晓波,等.183例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2,10(3):296298.
急性脑梗死是由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包括不同病因、病理损害、临床表现及转归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治,会出现较高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缺乏对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流行病学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本文对3所县级医院2007~2013年急性脑梗死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基层医院防治急性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鄄城县人民医院、鄄城县中医院及鄄城县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或相应专科病房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及体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要点[2],并全部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②发病时间均在1周内。排除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诊断;②陈旧性脑梗死患者。最终入选病例共3676例,其中男2259例,女1417例,男女之比为1.64∶1;患者年龄19~88岁,其中19~29岁8例,30~39岁25例,40~49岁354例,50~59岁638例,60~69岁1614例,70~79岁803例,80~88岁234例。各年发病人数分布情况:2007年291例,2008年346例,2009年519例,2010年546例,2011年613例,2012年663例,2013年698例。
1.2 研究方法 收集病人流行病学资料及预后情况,专门制表进行登记、统计,观察脑梗死的类型、各年脑梗死季节分布情况以及转归情况。
2 结果
2.1 脑梗死类型 单发性脑梗死2668例(占7581%),多发性脑梗死450例(占1200%),大面积脑梗死120例(占279%),腔隙性脑梗死155例(占351%),脑干梗死59例(占075%),小脑梗死50例(占049%)。
2.2 季节分布特点:脑梗死以冬季节高发(10~12月),而夏秋季发病率相对较低。
2.3 脑梗死治疗转归情况 3676例病人经治疗后,最终痊愈出院1605例(44.28%),出院时仍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后遗症共1815例(51.35%),死亡或病情加重自动出院病例218例(4.37%)。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基层医院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组资料显示,近7年来脑梗死的急诊人数呈现略有增长趋势,有明显季节性差异,冬季高发。其发病类型以单发性脑梗死和多发性脑梗死为主,而大面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所占比例较小。
脑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初步统计分析发现,①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段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高达89.43%(3209/3676),小于50岁者则仅10.57%(387/3676)。中老年人多数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和引起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而脑梗死又可加重原有疾病或引发新的并发症,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3],这警示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医师在诊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应高度重视基础病的治疗,同时还要有全局观念,关注各脏器之间互相依赖或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急性脑梗死的死亡率。②脑梗死发病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超重及女性雌激素对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有关。③秋冬季好发,这可能与该季节血压波动较大有关,应积极做好预防。尽管年龄增长和性别是脑梗死的一种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疾病普查或周期性健康体检来发现高危人群,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并通过改变中老年人的生活、饮食习惯等措施来降低高危人群的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以减轻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
在脑梗死的急性期,急性梗死病灶是由中心梗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其中心的梗死区脑细胞完全死亡,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因此,迅速恢复血液供应、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但我们初步调查显示,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仍然较高,分别达到51.35%(1885/3676)和4.37%(252/3676),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农村老百姓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未能及时判断并及时就诊;②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不够通畅,耽误了最佳溶栓时间;③专科治疗技术有待提高;④农村居民收入有限,无法承担较高医疗费用,提前出院。
基层医院要降低急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可能要在以下环节进行改进:一是要加强农村群众急性脑中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让老百姓了解并掌握急性脑卒中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现,发病后能及时到医院就医。二是对医院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进行规范与培训。急诊医生和护士要有紧迫感和时间观念,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病后6小时这一短暂的时间窗,对可疑卒中病人按照卒中急诊服务流程,在病人到达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常规评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等稳定处理,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抽血化验和心电图及CT或MRI检查,尽快使用抗血栓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改善缺血性半暗带的侧支循环,对有溶栓指征者在3~6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促使闭塞性血管再通以及缺血组织的再灌注,以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三是普及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或城镇居民医疗负担,提高了发病后的住院率。
参考文献:
[1]刘 萍,崔桂萍,陆 卉.DJ1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11,13(9):8148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 旭,鲁晓华,马晓波,等.183例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2,10(3):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