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策略刍论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_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地说,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它不可能仅靠个别咨询的方式实现,必须更多的凭借集体辅导形式来达成既定目标。
  如果说列入学校课程表的“心理辅导课”是集体辅导形式的主渠道,那么各科教学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则是集体辅导的副渠道。前者发挥“主导性”功能,可称为“明示法”;后者发挥“濡染性”功能,可称为“暗示法”。
  “渗透”,按辞典释意:比喻一种事物(多用于抽象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只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则称为“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辅导艺术均提出了很高要求。可以说,目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数量还比较有限,但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这一层面时,学校心理辅导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科渗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
  我们认为,这一命题的提出至少有如下3条理由:
  (1)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占据学生和教师时空最多的场合,受教者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培养、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
  (2)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如果将这一宝贵资源白白流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完全的。
  (3)所有的施教者如果真正明确自己多重的角色地位,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师”,那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时间上、空间上、辅导队伍上就会无一遗漏,整个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磁场,形成“全员心育”的局面。
  实施这一全员性策略,根据我们的实践,大致有5个方面。
  
  一、科学设定心理健康达成目标
  
  各科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片面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定位于知识的传承,仅把课堂教学过程看做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一智慧”的单线过程。其实,各科课堂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美国学者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并分出不同的层次,列出其可观测的行为。这一目标分类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它不仅指向“教养目标”,同时兼顾了“发展目标”,兼顾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个性的形成。克伯屈则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包括“主学习、副学习、辅学习”三大类。“主学习”即直接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副学习”即学习相关的思想和观念,“辅学习”主要指学习时养成的态度、理想、情操和兴趣等。显然,各科教学的有机渗透,首要的是施教者本身必须明了教学目标的综合性,非常注重学生的“辅学习”,科学设定心理辅导目标,有效实施课堂心理辅导。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内在规定性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某一达成目标。它不是附庸的、牵强的,而是份内的、自然的,如果硬要贴标签式地进行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会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2客观针对性
  各科教师要充分了解执教班级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了解受教者的共性或个性的心态,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同样一节教学课,甲班设定“自学互助和谐氛围”、乙班设定“增强学习意志力”、丙班则设定“使学生有成功愉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不同目标的设定皆因各班实际情况不同,因班而异、各有侧重。
  
  3濡染整合性
  “学科渗透”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地说,不应是径直的、外露的、赤裸裸的,而应是曲折的、暗示的、濡染性的。它可以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在目标设定时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
  
  4学科差异性
  各学科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目标设定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可较多地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的注重教学过程。不能离开本学科自身的固有特征,去单纯地、外在地进行心理辅导:
  
  二、充分运用学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心理辅导资源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还是技巧艺术类的课程,它们虽然自身都具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换的认知内容,但都蕴含着不同特点的心理辅导资源。
  1思想品德、政治课类,其本身具有的心理疏导的教育内容就较多,如欣赏自我、抛却烦恼、激发兴趣、竞争合作、愈挫愈奋、珍惜生命、宽容大度、学会交往等等。在了解知识事实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自我参与进行价值体验,得到较好的心理调适和矫正。
  2文科类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各种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教育效果。
  3数学类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离不开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同时与心智活动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及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亦密切相关。至于通过改进教法、强化训练渗透责任心培养,形成良好情绪状态,享受成功愉悦,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等,也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题中之义。
  4自然科学类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等科目。它们分别介绍自然现象每个不同方面的规律,其间所包蕴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是丰厚、广泛的,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生的心理能力随着学习的过程得到不断的发展。另外,通过施教者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可以得到培养,进而衍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的良好性格特征。
  5艺术、体育类科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辅导的一种良好载体。每一种声音可激起的生理、心理反应不同,引起的主观情感体验也不同;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会唤起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至于体育,更能促进人的各方面心理素质的提高。各种体育活动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学龄期间,各种运动对个性的陶冶作用尤为显 著。对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努力加以充分利用。
  
  三、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这可从以下4方面人手:
  
  1激发兴趣
  兴趣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价值,一堂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和智慧的统一;反之,学生则会感到心理受压抑,产生厌恶感,长期下去可能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和不适应。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密切结合起来,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一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就要努力促进其兴趣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发挥作用。如果再佐以稳定行为方式的培养,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巩固,并成为性格的稳定特征,实现个性充分、完善的发展。
  
  2鼓励成功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又一良方。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教师要为各类学生制定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能达到的“成功期望值”。一旦学生达到了这一期望值,就会产生快乐的情感,建立起自信,燃起对新的、更高期望值的追求。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努力、勇气、能力、品质予以充分的肯定和发展性评价,他们常常会因此心情舒畅、信心百倍、自觉努力,对教师充满感情,奋发向上。
  但实际上,我们有些教师往往爱用同一种期望值衡量不同的学生,对未达到高期望值的同学予以失败性评价,不自觉地进行了消极的心理暗示,使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逐步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概言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有意识地运用成功原则,这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而是有没有遵守心理辅导的基本原理,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问题,是万万不能掉以轻心的。我们要努力通过鼓励成功,使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一种奋发的心理涌动。
  
  3师生合作
  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一名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最直接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师生合作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心理辅导。
  
  4缩短心距
  成人与少年之间的心理距离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距离太大就不能形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共振。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无限潜力的人,要对学生以诚相待。“诚”,就是要理解他们的需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是天然合理的,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欢乐、忧愁和困惑,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尽可能地参与他们的热点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简单地否定学生对事实有误的回答或斥责其所提的问题太幼稚。而要启发他们在思维方向、新旧知识联系、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整,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和教师共同探求问题的答案,而不只是一个接受教师裁判的失败者。同时,教师还要以自己求真的教学态度和高品味的知识传授,让学生从自己身上看到完善人格和知识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向往成熟美,努力提升志趣的品位,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四、依据学科课程学习结果帮助学生进行心态调整
  
  由于学生在各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学习的结果各有差异,这是必然的。但学生如何对待这些结果却很重要,因为这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又是后一阶段如何进行调整的依据,心态调整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其一,对一些成绩优良的学生来说,好的学习结果自然是一种激励,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鼓励其有平和的心态,懂得“不求最好,但要更好”的思维方法。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证在任何时候都处于超越一切人的最佳状态,认为自己最好必然容易带来较多的失败感受,最终由高度的自信到怀疑自己的能力,到陷入自卑而不能自拔。另外,教师还要帮助这些学生总结获得好成绩的经验,让他们由不自觉地运用了好的学习方法,到自觉地掌握搞好学习的各种因素,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成为主宰学习命运的主人。进而由此及彼,把某科目学习成功的经验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达到“自控学习”的境界,寻求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全面发展。
  其二,对一些学习结果较差的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或智能低下,而要在有针对性地调查分析后做好他们的心态调整。除极少数学生确因智力障碍影响学习外,一般地说,成绩不好主要源于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学习意志、学习的行为习惯不好等方面,其中对待学习结果的态度不正确是最突出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曾做过一次实验:在一次考试结束后,笔者对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做了深入的思想工作,他们均表示今后要好好努力学习。但是,两天后用原试卷让他们再考一遍,结果这部分学生依然不及格,个别学生成绩比第一次考试还有所下降。再深入了解我们发现,成绩好的学生除关心分数外,更关心失分的原因,能接受教训,不在同一处犯两次错误。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除对分数关心外,并不关心失分的原因,虽也下决心要追上来,却并未产生“求上”的心理需要,并未能落实到具体的目标追求上。对这些学生,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分数只是人为的衡量标准,能否获得知识才是真正的得失所在,把错误纠正过来就是补偿损失,也为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当然,只停留在讲清道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个别纠正、安排学习计划、确定适当的目标和进行必要的行为习惯训练等措施,才能使这些学生对此逐步由不自觉到自觉,最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而奋发进取。
  其三,对带有群体性倾向的学科学习结果,也需做心态调整的工作。如我们对初二年级女生物理成绩大大低于男生的情况做过一次调查,发现这种群体性差异虽然不排除大脑功能先天性的区别,具有某些“性向心理学”的特点,但其主要原因还是不良的心理在作祟。一是自卑心理。社会舆论有一种倾向,认为“女生学文科还行,学理科不灵,尤其是物理更不行”。因此,女生从刚开始学物理起,就比男生多承受了一股强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最初几次物理考试成绩不佳,学物理的自信心很可能会被摧毁。二是闭锁心理。不少女生不愿跟其他同学进行认知方面的交流,妨碍了对物理新概念、新规律、新定理的理解和接受。因为自卑,女生学习物理常常是畏首畏尾:做作业时,希望别人先做,自己跟在别人后边做,题目解毕,对自己的解题结果总持怀疑态度;做实验时,特别 害怕自己动手,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做。因为闭锁,女生遇到不懂的物理问题不愿请教,生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这样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影响学习效果。针对以上不良心态,我们从多方面对女生予以疏导:打破消极心理暗示、树立女生学习榜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开展物理难点沙龙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整个初二年级女生的物理成绩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
  
  五、不断增强各学科教师“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意识
  
  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成败的关键是学科教师主体的心理辅导意识及实施心理辅导的修养和技艺,尤其是学科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心态。
  现代教学是以整体育人为目的的。“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因此,教学过程应是育人的过程、心理辅导的过程。
  学科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心理保健医生”的意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现象不要单一地做政治、思想、道德、能力方面的评价,而要更多地从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角度去考查,着力发掘学生的心理潜力,发展学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觉、主动、出色地完成学业任务。
  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而学生具有近乎本能的“向师性”,因此,教师作为心理保健医生具有显著优势。“打铁需要自身硬”,一个高明的心理保健医生,首先要是一个人格完善、心理健康、心理学根底扎实的人。因此,提高自身素养、克服心理障碍是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一要旨。但由于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自社会、环境、家庭、工作等多方面的外在因素,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的观念碰撞,会使教师产生心理上的各种负面效应。依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莫名的课堂情绪宣泄
  有些教师为社会的某些失衡现象所刺激,或受来自家庭、同事关系等方面不和谐的情绪干扰,产生一种莫名的心理躁动,常在课堂上对学生宣泄,严重破坏了心理保健医生应有的形象。
  
  2畸形的贬低与抬高
  有些教师常在学生面前贬低其他教师以抬高自己,满足其狭隘的心理需要。这一人格缺陷,会使部分学生因信其师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畸形心态,也有的学生则由此失去对教师的敬仰,产生信任危机和“权威范本”的崩溃。
  
  3“无所谓”心态的无端扩散
  有些教师由于期望值过高,在受挫后情绪低落、丧失信心,转而抱消极态度,自命清高、不思进取。如果他们进而把这种无所谓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扩散,以消极情绪感染学生,就会抑制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4急于事功的情绪冲动
  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一旦情绪化,就不仅达不到让学生感受爱心、促其奋发的作用,相反,可能因言行过激,做出违反教育原则和法规的事,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强烈不满和对抗情绪。
  
  5膨胀的课堂自我表现欲
  有些教师为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不按教学要求,不顾教育对象的需要,在课堂上肆意卖弄,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偶尔为之,学生会有一时的好奇心理,多次为之,便成为学生私下嘲笑的对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有碍心理辅导的不良心理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它不仅会给教师个人生理、心理方面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会给学科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极大地浪费教育资源,严重者还可能刺激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为此,我们认为,学科教师应达到以下五条心理健康标准:
  (1)对职业:安心育人岗位,有崇高的社会使命感,甘心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聪明才智;
  (2)对学校:以校为家,具有主人翁责任感,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教育改革进步而自豪;
  (3)对工作:充满信心,满腔热忱,从工作过程中获得巨大满足,为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愉悦;
  (4)对同事:和睦相处,互相切磋,彼此信任,从人际交往中寻求温馨,享受人间友情与温暖;
  (5)对学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言传身教,愿与学生交朋友,奉献真挚无私的爱心。
  责任编辑/戴 凡
其他文献
心理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从自身所担负的升学预备教育任务、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一首两翼重体验”心理教育格局,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素质,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找准定位,构建心理教育格局    1 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定位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和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冲突,
期刊
我校“使普通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办学理念,领导、教师们不怕困难忘我的工作态度以及努力转化后进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工作精神,时时在激励着我,使我在研究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后进生”物理学习成绩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把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广大教师分享。    一、研究学生心理,做“后进生”的知心朋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
期刊
崇文区是北京市素质教育实验区,1999年7月,在全市各区县中率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分管德育的区教委主任任中心主任,区教育分院教育理论室承担该中心的工作.两年来,崇文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常常容易波动.在对事物进行分析、评判的过程中往往好感情用事,缺少客观、冷静的思考,经常从自己的主观好恶出发,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颇.
期刊
职业压力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课题.职业压力和职业压力感(自述的心理症状)之间很难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关系,个体的心理承受水平不同,面对压力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的不同等等,
期刊
为建立同时适用于猪、牛的肌肉、脂肪、肝脏、肾脏及牛奶样品中头孢喹肟的残留检测方法,以磷酸缓冲液-乙腈混合溶液为提取液对试样中的头孢喹肟进行提取,并使用HLB固相萃取柱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独特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关注学生的自身心理发展,协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探索,是深入到学生心灵世界的教育,所以它与传统的课程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都是新的,无前人经验可寻:我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逐渐成为开放、创新的活动课。    1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集体辅导活动为载体,区别于传
期刊
一、教师研究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研究青少年心理?首先,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少年,为了掌握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当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按规律办事时,我们的
期刊
《教师实用心理学》和《心理学原理》是由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有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学经验的老师组织撰写的、供中小学教师及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使用的系列图书之二。全套丛书均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教师实用心理学》由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白桂香主编。该书是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书中重点阐述了与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有关的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问题,同时还介绍了近年
期刊
人的自信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技术自信:是由于在某些技术或技能方面水平较高而建立起来的,但离开了这个特定的领域,这种自信心就会大打折扣。另一层次是人格自信:是对自己整体的积极评价,这种自信是稳定、全面的,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时的成败而大起大落。这是人的整体自信,而不是就某件事的具体信心。  我们的某些教育工作者总是把目光停留在学生的某个侧面,对培养学生的自信缺乏必要的认识,混淆技术自信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