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丽与笑容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ING0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广西桂林是奇山秀水堆砌的一座世界旅游名城,那么,同属广西的贺州便是自然风光组合的生态绿洲。
  贺州,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西名城。它文物古迹繁多,民风古朴浓郁;它自然风光秀丽,方圆一万多平方公里。
  三天能够纵横西南一方神奇的土地吗?
  三天能够解读贺州两千多年的表情吗?
  ……
  
  ——“日染青黛绿茵茵,风摇浪影碧粼粼”明代诗人的两句诗吟出了贺州的美;
  ——“《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香港著名电视剧的热播唱响了贺州的神;
  ——“和谐发展,安居乐业”贺州人自己道出了贺州的魂
  2007年“两会”,李达球书记在接受“中国网”的访谈之前,与本刊记者漫谈贺州时,话语中充满了对自己执政的那方土地的热爱。在“中国网”访谈现场,还没落座,他便向四周的工作人员和嘉宾散发印有贺州风景名胜的名片。此举让记者暗暗折服,这是一个心中记挂自己脚下那片土地,愿意把城市背在身上的书记。
  想去贺州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心间,在夏日的浓浓绿意里,我终于如愿踏上了这片热土。
  
  被美丽的贺州撞了一下“腰”
  
  从广州机场出发,大约行车四五个小时便可到达贺州。
  当远远地看到朦而连绵的山头时,傍晚时分夕阳余晖下的山城如同一幅山水画,徐徐地展开在我面前。
  在中国六百六十多个城市之中,贺州既是一座古老的,也是一座刚满4岁的年轻城市。贺州位于广西东北部,处于广西、广东和湖南三省区的交汇部,“背靠大西南,面对粤港澳,千余年来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贺州,是粤港澳等地区游客进入桂林、柳州和南宁的出入口。
  ——贺州,是中国西南出海的重要的便捷通道之一。
  ——贺州在新一轮的泛珠区域经济合作中,作为泛珠区域合作中湘、粤、桂三地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呼之欲出,将更具吸引力。
  ——贺州拥有和桂林一般的石林和十里画廊,还有平如明镜的贺江,秀美的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姑婆山、大桂山,历史悠久的黄姚古镇,贺街千年古镇,秀水状元村,客家围屋尽管成行前,对贺州已经作了充分了解,但还是被美丽的贺州给撞了一下“腰”。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一个美好的开头。
  相信所有看过电视剧《茶是故乡浓》的朋友必定对这样一幅如梦似幻的“仙境”记忆犹新:在一望无垠的山坡上,绿油油的都是茶园,一垄垄排列整齐的茶树好像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大青龙,从山脚直绕到山腰。之后,香港著名导演刘仕裕又拍摄了《酒是故乡醇》,和《茶是故乡浓》一样,也先后在香港、珠三角城市、东南亚播出,产生了非常好的新闻效应。
  当观众被贺州优美的风光所折服时,纷纷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外景地在什么地方;香港、珠三角城市的旅行社闻风而动,争相推出贺州旅游线路;贺州的旅游管理部门,也乘势在香港、广东的主要城市召开以“茶浓酒醇故乡情,山清水秀贺州美”为主题的旅游推介、新闻发布会。
  看到影视营销给旅游带来腾飞,贺州又以贺州客家人为背景投资拍摄了电影《月光光》。电影里的一首催人泪下客家主题歌《月光光》传唱大江南北、在客家人聚居地区广为流传,并被定为客家恳亲大会的主题歌。
  靠着大自然的恩赐,凭着贺州人的努力,几年前还名不经传的贺州,现在已成为广西区内、粤港澳,乃至东南亚热点旅游线路之一。2001年、2002年在贺州市区街道,到处是旅游大巴、自驾车,酒店的客房爆满,只要有床位,都会住满游客。
  在2003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19.4%,入境游客连续多年位居广西各市第2位。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09.53万人次,4年翻了一番。2006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总量的8.2%,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贺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如今,贺州的境外游客接待量在广西仅次于桂林,成为广西排名第二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在贺州,每天都可以看到来自马来西亚和日本的旅游团。
  贺州旅游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借用游客的一句话,叫做“桂林有的贺州都有,桂林没有的贺州也有”。
  而贺州有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些,走进贺州市委大院,我们想更亲近地听听领跑者对于脚下这片土地的定位与构想。
  


  再次面对记者,李达球书记侃侃而谈。
  他说,贺州具有建立广西对接泛珠三角经济区桥头堡的地缘优势。贺州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是中国西南出海的重要的便捷通道之一,具有承东启西的相对区位优势。贺州不仅在语言、习俗等方面与粤港澳相接近,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深受影响,可谓与粤港澳地缘相近、人员相亲。
  近年来,贺州借助这种地缘优势,加强与粤港澳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抓住招商引资、挂靠嫁接不放,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了贺州较快的发展。
  也许这样一组数据能够说明:贺州撤地建市以来的16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中,来源于粤港澳和东南亚国家资金投入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有80%以上外销的农产品经广东出香港、澳门和东南亚,有80%以上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广东劳务市场。
  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以及交通状况的进一步改善,贺州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必然成为广西向东参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沿区域。
  
  走向世界的“贺州模式”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我们这个社会新的追求。
  当李达球书记介绍完贺州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之后,紧接着便打出贺州的另一张名片——“和谐”。
  他说,这几年,贺州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成效非常好,治安秩序好,发案率非常低,群体性事件、械斗极少,人们的安全感不断上升。
  一个充满和谐的镜头,也在印证着李达球书记的话语。
  镜头:
  2006年4月12日,钟山县回龙镇大围村身残农民董家明夫妇喜滋滋地从县民政干部手里领取了每季18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我们一家4口,自去年7月开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后,再也不用发愁生活没着落了,政府真好!”在收拾得整洁的家中,董家明夫妇说起生活低保金,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像董家明夫妇一样,贺州市的九万多名农村居民困难户,享受了低保,感受了党和政府的关怀。而五保村建设又为贺州市有困难的农民创建了一个个和谐的幸福家园。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五保村的每位老人都有一套独立的住房(含一卧一厨),都有公共卫生间和娱乐室。老人们告诉记者,五保村的住房质量在他们所在的自然村属“中上”水平。如今,贺州市已有1.46万五保老人和他们一样,享受着贺州市五保村建设的成果。?在贺州大小不同的五保村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处处都能看到快乐幸福的笑容。
  贺州的五保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家庭化供养、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化自我管理、社会化持续发展”的模式。2004年2月9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在贺州市联合举办广西首届五保村建设理论研讨会,同年9月23日至24日,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建设暨广西五保村现场观摩会也把会址定在了贺州,来自国家民政部及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民政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会集贺州,亲身体验贺州模式并鉴赏其中成果。“贺州模式”作为广西五保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民政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评价,国家民政部称此举“在全国是一面旗帜”,解决了建国五十多年来政府致力于解决而未能根本解决农村五保户有效供养的问题,是五保供养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全国很有推广价值。2005年,以贺州为代表的五保村建设还被评为“中国政府创新奖”。
  对贺州的做法,海外媒体也是好评如潮。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报》、《广西日报》,以及《纽约时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美国《侨报》认为,“五保村建设,找出一条五保老人供养的新模式。”法国《欧洲时报》认为,“五保村建设更富有人性化,很适合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水平。”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
  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实现富民强市,达到民富、民乐,进而推动和谐贺州的进程。
  “弱势群体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社会秩序就难以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2003年刚刚走马上任时,李达球书记曾为此忧心忡忡,一个执政理念在那时就已形
  成: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以化解社会矛盾,彰显社会公平,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在他看来,由于全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特困户的生活问题主要靠地方政府解决,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负担重,难以完全承担起这份责任。因此,李达球建议国家能早日推广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持、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早日解决农村特困户的生活问题。
  在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百姓利益方面,贺州市政府从2003年起就开始提出实施六项民心工程,包括:农村的五保村建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
  尽管贺州市在民心工程建设方面花了很多“本钱”,但该市的经济发展却没有因此被落下,仅2005年贺州市财政收入增长24.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两项指标增幅双双位居广西14个地级市之首,贺州市引进项目745个,实际到位资金39.6亿元,仅次于首府南宁,位居第二。
  民心工程的实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撑起了一片和谐的天空,政府的参与使他们有了“家”的感觉,他们的笑容因为温暖而绽放。然而作为农业大市的贺州将怎样走自己农业发展之路,让想发展的农民也切实体会到和谐的天空下清新的空气呢?
  作为市委书记的李达球,还出过这样一本专著——《论农业企业化》,那里有他的思考、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也体现了他的新思维。
  行走在这片热土上,品读着李书记的著作。我似乎已经触摸到了贺州的律动,已经渐渐走进贺州的深处……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读者的思维模式和当今世界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了解国际市场对中国图书的需求,借用外脑,策划一批符合外宣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对外图书选题,7月31日至8月6日,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召开了2006年度“对外出版选题策划会”。  此次会议共邀请到10位外国专业人士,他们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墨西哥、英国、美国7个国家,涉及英文、法文、德文和西班
期刊
20世纪早期,世界上建立了代表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组织中最先进的联合体,这就是国际大城市图书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ropolitan Libraries)简称INTAMEL。协会诞生之后,为图书馆信息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大城市图书馆协会1927年成立于苏格兰爱丁堡,总部设在荷兰海牙。创建该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高标准,鼓励对优秀
期刊
安永玉大使从中国驻肯尼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任上回到祖国已经6个年头了,但讲起在非洲长达25年的职业外交生涯,许多往事宛如发生在昨日,尤其那些他亲自处理过的重大外交事件,更令这位职业外交官内心难以平静。采访是在北京东城外交部街33号大院里一栋极其普通六层楼房进行的。说它普通,就像电影《邻居》里的筒字楼。房子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住房,很可能是原来的单身宿舍改造的。房主人选择在这个地方接受采访,甚是意味深长
期刊
编者按:马安德(Andrew Ch. Mckillop),英国出版商,拥有剑桥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他涉足出版业的第一份工作是1976年到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担任了一年多的外国专家,后辗转于柯林斯和哈伯柯克林斯、兰登书屋等大型出版公司,担任过编辑总监、发行总监,目前他是图书咨询网book2book发行总监。他一直心系中国的对外出版事业,给中国出版界的同仁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中国震撼世界”
期刊
曾建徽一生几乎都行走在外宣的路上。1949年春天北平解放以后,一个偶然的因素,他被调入新华广播电台英语广播部,从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党的新闻和对外宣传工作。他的工作经历几乎见证了新中国对外宣传事业从小到大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一段重要历史。  最近,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曾建徽的一套文集《中南海纪事——曾建徽通讯文集》、《融冰·架桥·突围——曾建徽论对外宣传》、《议会外交——交流与交锋
期刊
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新闻发布会。  2007年6月2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向巴平措简单地用一系列数据介绍西藏经济、社会的情况之后,便开始回答记者的例行提问。本来只准备回答两三个问题的本场新闻发布会,却因记者频频举手,而不得不一再增加提问机会。  发布会上,外国记者问了他们想问的、并只有问了中国发言人才能得到有的放矢的问题,其他记者也只有通过这种直截了当的问答,才
期刊
2007第三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将举行  9月12日至16日,由云南省农业厅、商务厅、昆明市政府等主办的2007第三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将举行。 本届农博会将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利用展会充分反映新农村建设、农村农业发展成果,集中展示名、特、优、新农产品。展会期间还将组织农产品食品安全论坛、特色农产品及农业新技术推介、展洽活动、招商引资信息发布、普洱茶发展论坛、省市名优农产品推荐、
期刊
作者的话:  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的发展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大若天下》(2003年出版,编者注)一书,最早以法文出版,后来又分别以中、英、阿、西、俄、日和德文出版。书出版后,时间又过去了几年,我仍然生活在中国,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期刊
编者按:有读者说:“一个作者写多样的人和事,或者多个作者写同样的人和事,这样的书都吸引人。”《日日如新——外国驻华大使夫人访谈录》一书讲述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来自不同国家的大使夫人,她们看中国的视角和体验都带有新鲜感。  当她们随着命运之船驶向久已向往的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所有的记忆正在成为她们一生的珍藏。在一路感受,一路收藏的过程中,她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文化的信息。
期刊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在2006年7月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