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中老者形象在杜诗中的功效探究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笔下的老者形象已经不是单纯地描绘老者形象,它已经蕴含着诗人仕途失落后的感伤,以及对人民、对统治阶级复杂的情感与思想。老者形象对杜诗的功效基本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对世俗失望后心理上的感伤;二是对世俗失落后精神上的独立。本文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挖掘,理解老者形象在杜诗中传达出不同一般的感人的力量与博大的胸怀。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是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杜甫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在这样的途路中挣扎,他的诗歌写出了他的经历与思考。老者形象寄寓了诗人坎坷身影背后的复杂心理。这种心理既有对贫苦大众疾苦的同情,也有对自我生活与仕途无望的悲叹。老者形象写出的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绝望后的重生;写出的是诗人遭受心灵摧残后的重塑;写出的是诗人仕途困顿后的人格独立。
  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此时正是盛唐晚期。然而至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后,这位充满理想的诗人的
  “致君”梦想逐渐走向破亡,同时这种境遇对杜甫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刺激。萧涤非说:“(这样)反而使他能够一再的得到深入现实、深入民间的机会。”创作出众多不仅有文学与史学价值的作品,而且写下了那个时代下揭示社会精神、心理变迁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杜诗中的精华。在这些作品中,他选择了诸多意象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老者这一形象就是他创造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如《雷》:
  大旱山岳燋,密云复无雨……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水旱其数然,尧汤免亲睹。上天铄金石,群盗乱豺虎……吾衰尤拙计,失望筑场圃。(《杜诗详注》卷15)
  仇兆鳌说:“此记旱雷也,鹤编在大历元年。”诗中杜甫深入民间的所见所闻,其实也正是自己的所感,诗人用“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写贫苦人民无法生存的惨状。以“大旱”、“税敛”、“群盗”把当时人民遭受的天灾与人祸写尽。尤其是这句“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写出贫苦人民生存绝望的呼声。老者形象也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其实也是借“老者”之口,写自己对待生活而做的无语胜有语的回答。又《垂白》:
  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杜诗详注》卷17)
  王嗣奭说:“公年老为郎,有似冯唐。当秋而悲,复如宋玉。少睡无聊,故起立移时。多难身何补,作愤语;无家病不辞,作苦语。”诗人把自己比作“冯唐”“宋玉”,借古人以抒发仕途之悲。道出了现实中诗人的凄苦悲凉和绝望。所以诗人无语控诉。如《君不见简苏徯》:
  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杜诗详注》卷18)
  大历元年(766)秋,诗人从夔州的瀼西迁居到白帝城的西阁。遇到流落到夔州的苏徯,杜甫万般感慨写下这首诗,以劝勉苏徯出仕用世。此时的杜甫已是贫病交加,且仕途无望。诗中的“老翁”是写自己。诗人借劝勉苏徯来表达自己的失落感,也从侧面写出诗人的出仕之心。金圣叹说:“题本赠人,而诗全写自己胸臆者,盖古者赠人之法。”所以杜子美把自己的胸臆寄托在写给苏徯的诗中。一句“丈夫盖棺事始定”把诗人生活中的绝望与仕途中的失望升华到理性的高度。
  杜甫对生存的渴望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现实的残酷,仕途的阴暗,使得他在生活中仰面啼哭无人诉说。在仕途中只能以古人为依托,悲凉无限,所以他以“丈夫盖棺事始定”来安慰自己维持完整的自我。他只能把自己比作一只天地之间的沙鸥,虽无比的凄苦,但却是一种人生的升华。
  
  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刘明华说:“杜甫毕竟是杜甫,在政治上他永远不放弃自己德治的理想,人格上坚守独立与尊严;在文学上则坚信自己探索的价值,坚定地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决不迎合时尚放弃自己的追求,耐住了寂寞。”虽然他在《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中说“白头遗恨在,青竹几人登”、在《南征》中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都表现了杜甫避世的思想,但是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中却看出了杜甫积极用世的心思:
  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王安石集》卷9)
  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写道: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诗详注》卷10)
  虽然自己在生活上要依靠故友的接济才能生存下去;在仕途上虽历经三帝朝,但从未得到重用,复杂的情感使他悲苦难言。但他依然怀抱着黎民与士子的苦寒,幻想有能够重生的一天。诗人的这种胸怀依然博大。《望岳》这首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描绘出了这种心胸。这是诗人自我人格塑造的唯一方式,也是抒写心志的主要方式。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认为诗歌是内心情感思想的寄托。杜诗是他内心之志的体现,虽然诗人描述的都是凡俗生活,但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充满着深刻的历史反思。他带着血与泪的哭诉写自己的失望与哀伤,这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仕子的告白。然而,谁又能真正理解他的心声。他的诗写的是生活中的罹难、感受与思考;写的是一个人格独立的自己;写出的是一个真实而又苦涩的生存印记。世俗抛弃了他,他不卑不亢,面对困厄,面对现实,在诗歌里写出了一个经历了世俗中风风雨雨后觉醒的平凡人的人格与心灵的释然与再生。但是不得不承认,杜甫的“独立苍茫自咏诗”是一种慰藉,是现实中失落后的补偿。这不是真正的独立,是在“天下寒士俱欢颜”“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前提下的独立;是一种时代背景下落魄文人的写实;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仕子在遭遇贫困后残损的心灵的呐喊。杜甫只有这样,才能在精神上独立,在文学上独立;才能使本已苍老的身心截取一片栖息地。
  
  三、总结
  
  老者形象不同于杜诗中的其他艺术形象,它是诗人自我与历史时代的契合,是虽然身心残损但却精神永嘲的超我的形象。诗人所历经的时代的巨变,抹杀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给予他的是落魄的感伤,但却成就了他的诗歌与自我。杜甫虽然心灵深处充满着矛盾与感伤,但是他在诗歌里表现的是感伤后的精神独立,是理想破灭后的人格独立。
  通过对杜诗中老者形象在杜诗中的功效研究,老者形象表现历史时代下人民的困苦,同时诗人也是人民大众的一员,他所经历的就是劳苦人民所经历的,他的心声就是劳苦人民的心声。杜甫在现实中的无奈,使自我身心倍受践踏,但是越是践踏越能表现出诗人人格自我的健全。这一研究同时为我们认识诗人自我独立人格及其杜诗的深刻蕴意提供了一个门径。老者形象将诗人绝望后的重生,困顿后的人格独立融入诗篇,表达了诗人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壮阔胸怀。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明)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清)金圣嘆.杜诗解[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6]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7]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作者简介:孙伟(1986-),男,陕西咸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唐朝方向研究。)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也越来越强烈了,农民渴望像城市人一样拥有文化权益。但是落后的农村文化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据调查,现在基层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风雨飘摇,文化站日益陷入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 乡镇文化站一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基地,然而,由于财
本文分析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并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引导、农民群众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活动普及、传统文化发扬等多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
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
2007年全国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农家书屋建设有声有色,人们对农家书屋的研究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如何更好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解决农家书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是社会关心、群众关注的问题。综观近几年关于农家书屋研究的论文、书籍,可谓内容详实丰富、观点琳琅满目,但对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综合性理论研究的并不多,故本文拟对这一课题进行多方面、多视角的分析研究。    一、农家书屋发展现
第一部分发展条件rn(一)“十五”发展成果rn--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比“九五”末翻一番以上,年均递增15.2%;财政收入2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近
舞蹈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它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直观形体美,而且已经从反映表象走向表现更深刻的内涵,使人们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享受。同时群文舞蹈也进入了活跃繁荣的局面,其突出的标志是广大群众参与舞蹈,舞蹈文化活动已经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分职业、性别、种族。并在构成各种社会关系的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人际交往行动之中,成为构成社会网络的一种文化方
一、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重要性rn随着2006年末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时限的日益临近,战略投资者正在我国商业银行加速改革进程的关键时期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一、文章及背景简介本文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老师和郭于华老师“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的部分成果。郭于华老师在文章中以所收集的第
对工人文化宫进行简单的介绍,突出了其存在的重大意义,其中文化宫的图书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文化宫图书管理的建设和发展前景也尤为重要。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一、工人文化宫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改革建设发展的灵魂。文化宫的存在能够加强文化建设,为职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提高素质、丰富文化生活提供方便条件,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项具体
上颌窦息肉、囊肿、真菌、慢性炎症等,以及放射性上颌窦炎、纤毛不动综合征等有时表现为孤立性上颌窦病变而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OMC)结构正常〔1〕。我们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