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五项功能[1]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沟通以及公众文化认知度的提升。与社会公共美术馆不同的是,大学美术馆最直接、最稳定的受众是在校学生,因而大学美术馆的美育职能也就成为其诸多职能中的突出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院校美术馆的大量兴建和繁荣,大学美术馆在提高大学审美教育、开展艺术研究、服务教学和促进学科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文以京师美术馆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美育情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的关系,并进一步论述了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几点新设想。
一、京师美术馆现状调查
京师美术馆是坐落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美术馆。京师美术馆自建立以来已多次举办展览和学术活动,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美术、艺术设计、书法、数媒、影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展览及学术支持,并与外界建立了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成为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由于京师美术馆的多数展览在策划与宣传方面多限于艺术专业,忽视了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针对展览开展的交流活动也多属艺术专业内部研讨,即便是对展览感兴趣的非艺术专业学生也因为展览咨询的获取不便而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下文通过“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对京师美术馆的认知情况与接受大学美育的情况。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美术馆”为关键词,从调查对象的观展经历、对京师美术馆的接受情况、对京师美术馆功用的认识和展览活动的兴趣点等问题入手展开调查;第二部分以“大学美育”为关键词,了解学生对美育含义的理解,对大学美育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期望;第三部分以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作用、关系为重点,调查了解学生对大学美术馆充分发挥大学美育作用若干模式和设想的认同程度。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涉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外的23个院系的各级学生,按照院系人数比例进行抽样发放,采取分院系发放、宿舍楼发放和网上发放三种形式。调查结果回收了368份问卷,其中351份有效。
统计到的样本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生比例为38.2%,女生为61.8%;其中39.1%是理工类,55.3%为文史类。样本分析显示,79.2%的学生有过到美术馆或博物馆的经历,排名前三位的是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但知道并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34%,听说过但没有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49%,从未听说过的学生比例为17%。以上数据表明,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是本校学生较为常见的文化休闲方式,而京师美术馆在校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展览”和“来过但美术馆总是关门”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在校学生到京师美术馆看展览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获得展讯的渠道,44.3%的学生选择了蛋蛋网,32%的学生选择了校园海报,28.5%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广播台,9.2%的学生选择了官方网站,这些数据为美术馆的宣传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渠道。关于“希望在京师美术馆看到的展览类型”,统计发现,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展、影像作品展、设计艺术展、传统中国画展和文献资料展。最喜欢的展览类型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个人爱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美育的侧重。在这一点上,美术馆与美育课程应互相协调,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同时针对课程的需要举办相关展览和教育活动。
在调查关于美育含义的理解时,有47.4%的学生认为是“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5.7%的学生认为是“培养美的观念和能力”,11.5%的学生认为是“美德教育”。关于“目前我校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理论而无实际训练”的占68.1%,“缺乏基本的训练器材和设备”的占53.3%,“方式呆板不能引起兴趣”的占50.1%,“不能与当下的文化艺术进行良好对接”的占22%。以上数据足以证明,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单单希望学到美育理论知识,而是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兴趣,提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机会。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比在教室中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而被问及“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的形式”时,59.6%的学生希望在展出作品时有解说服务,47.1%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与展览策划人或艺术家交流的艺术沙龙”,40.9%的学生“希望学习绘画、书法、摄影等的实际操作”,31.5%的学生“希望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名志愿者”。
综上所述,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通过大学美育等课程的学习,业已形成了对美和美育一定程度的认识,对大学美术馆也抱有比较强烈的好奇与期待,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有着比较鲜明的态度和诉求,参观艺术类博物馆的行为在本校学生中十分普遍,这便为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广泛接受奠立了基础。同时,大学美育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单一和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确实存在,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二、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1.吸引学生走进美术馆——大学美育课堂的时间延伸
要发挥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现阶段美术馆在校园中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来,感受美术馆提供的丰富和直观的审美教育,这是增进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作用的基础条件。
首先,扩大美术馆的宣传。因为大学美术馆的展览一般面向本校艺术专业学生,展览的宣传也多在艺术学院内部进行,校园内部的宣传较少,方式比较单一,所以美术馆的认知度比较弱。目前国内的大学多数拥有比较发达的校园文化宣传系统,校园广播站、校报、学生会报、社团报刊等,都是传播大学美术馆文化的良好方式,可以在展览开幕之前邀请这些校内媒体参与宣传,并报道开幕仪式,扩大展览的影响。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校园网也是交换信息的良好平台,另外各院系的海报栏和校园海报也是宣传的主要阵地,都可以用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感受艺术美、接受美育的机会。随着大学美术馆美育类展览和活动的增加,大学美术馆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增强宣传的力度将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周边院校的学生和居民,使他们也能到美术馆来领略大学美术馆不同于公共美术馆的魅力,从而为公众美育的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创立志愿者机制。根据不同展览与活动的需要,大学美术馆可以不同程度地动员大学生参与美术馆的日常工作,避免参展者在面对前期准备、宣传、布展和现场控制等繁多任务时分身乏术的情况,让大学生志愿者机制成为协助美术馆机制向着更加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物理学、光学和资源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展厅场景的选材和布置、展览灯光调控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历史学、文学、哲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展览知识标签时也可发挥专业特长,补充艺术作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志愿者还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某些特定展览的讲解员。这一方面会巩固他们的艺术学知识,激发他们面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思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会帮助观众真正接近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作品,并通过作品获得与创作者的隐性沟通与思想共鸣。在此过程中,观展者产生的自我认同与愉悦感能够拉近他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引发他们再次回到美术馆的兴趣。
最后,建立美术馆与观众的现场互动。由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差别,他们常常因完全无法吃透作品的意味而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进而对这一类型的展览失去观赏兴趣和信心。而且,在面对一些具有较强叙事性和背景性的作品,例如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时,观众也会因为不了解作品的叙述题材而无法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美术馆可采取现场调查、讲解、作品阐释标签和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美术馆展览、活动的建议和需求,以完善馆内运营,并及时调整相应机制和活动安排,这个过程正是美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2.美术馆即美育课堂——大学美育课堂空间的扩展
首先,展览是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调查问卷中显示,许多学生认为目前学校里的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等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引起学习兴趣。事实上,如果用展览的方式连接美术馆与美育课程,那么同样的授课内容也许会因为形式的一点变化而变得鲜活起来。由于美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是大学文学、艺术学专业的教师,对本校美术馆有着较强的关注意识。在这个前提下,任课教师可以关注美术馆的展期设置,预先了解一定时间内即将展出的作品,然后以作品的类型、主题等要素为线索联系课程内容,将鉴赏展览作品作为课程的切入点,进而展开对艺术史某一时段或某种画科、流派乃至创作题材与形式美的讲解。这种建立在导赏基础上的授课方式,可以从直观的艺术作品入手,带领学生在美术馆的氛围中深入课程学习,并通过展厅中作品的实例讲解,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生动起来。
其次,展览是课程的延伸。大学美育课程主要致力于传播艺术美,一般会选取历史上和现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来阐释美的多重意义。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课上不可能做到将整个艺术史作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但会留下一个个敲门砖式的作品或人物,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课程之外对某个艺术家、某段艺术史、某个流派和画种作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大学美术馆应与美育课程联姻,在规划展期时考虑与校内的大学美育类课程相配合,通过发掘自身馆藏,与国内外大学美术馆、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等方式开办课程协助展。美术馆遵循一定的学术逻辑,设定展览的主题、作品选择和组合原则、展出方式等,呈现最直观和真实的艺术史。在美术馆独特的气氛之中,学生徜徉在作品之间,脚步随着艺术史的历程延展,对课堂之上透过幻灯片观望过的作品会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再认识;对课堂讲授过的作品,相关的画家、流派、画科也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结合美育课程的内容,开办一次“中国工笔花鸟作品展”,美术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以时间为序排列展品,并辅以时代背景、画家简介、技法介绍、作品意义与鉴赏等知识标签,让学生在观展过程中领略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美的同时,把握中国工笔画学科发展的脉络,充实课上学到的美术史知识。
最后,展览是课程的表达。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除去艺术与传媒学院,校内其他学院的本科生须选修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影视俱乐部等美育类课程,这些课程是现阶段综合类大学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内容除了美育知识讲授和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之外,学生也有尝试创作的机会。就美术方面的情况看,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专业技法也不甚成熟,但由于其对生活和情感的认识和感受力强,也有一定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不会为一般创作规律所约束,作品形态鲜活,手法新颖大胆,具有独到的特色和审美意趣。大学美术馆可以设立专题,研究大学美育类课程下学生的作品,并就一主题组织汇报展览,通过培养作品意识和荣誉感增强学生对于美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形象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其他涉及文学、艺术、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美育课程,教师也可根据学科特色和课堂教学情况,与美术馆合作,举办相应形式的汇报展和活动。
3.数字化美术馆的建设——大学美育的虚拟资源拓展
为更好地让学生共享大学美术馆的艺术品资源,大学可以探索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以及互动交流渠道。数字化美术馆就是一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利用科学技术推介美术馆的有效手段。美术馆的数字化还给那些尚无条件建设美术馆的大学提供了一条积极的思路,使其能够在网络上将自己的艺术藏品公之于众,惠泽学生、研究工作者以及社会。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专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是当时唯一入选的美术类数字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和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美术博物馆就能实现展厅数字化[3]。数字美术馆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和资源论坛的建立,丰富美术馆建设,培养学生浏览艺术网站、获取更多文艺咨询与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接受美育的渠道。
建立美术馆的官方网站是外界了解美术馆的捷径,也是美术馆展示自我形象、集散学科资源、融汇交流建议的空间,是实体美术馆的无限延续。通过官方网站及时有效地传达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信息,为学生自主选择展览提供更多的方便。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可以成为美育学科资料的汇聚集散地。艺术史相关的画论、文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作品评论文章以及画展开幕、艺术家访谈等的文献、视频、影音资料的收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也是进一步展示和宣传美术馆的平台。另外,虚拟展厅作为实体展厅的延伸,以三维空间效果呈现展厅和展品的样貌,让观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欣赏喜爱的作品,或者重温观展时的情感思趣。虚拟展厅的建设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藏品的信息。这种形式是美术馆的延伸,是藏品数量、展示空间限制之外的补充,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并对所感兴趣的藏品作深入的探究。资源论坛也是不同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的有利场所,美术馆可以发掘问题,激发讨论,也可以与学生交换意见,完善管理。总之,数字化美术馆是美术馆在时代特征下的新发展,是延续和拓展美术影响力、改善大学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美育的又一手段。
综上所述,大学美术馆发挥美育功能应注重三点。首先,通过加大和拓展美术馆的宣传和建立互动机制的方式,增加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参观,以填补美育课堂时间的不足;其次,通过建立展览与课程的链接,让美术馆的展览成为大学美育课堂的引入、延伸和表达,以赋予美育课堂教学生动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展览中体验艺术之美的创造力和技术性,填补现有美育课程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的缺憾;最后,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的建立,使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获得更多的美育学术资源。
本文系2010年“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基于美术馆平台的艺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EAL100445)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
[2]陈向兵,钟曦.资源整合:综合大学美术教育的变革之路[J].南昌高专学报,2007(4).
[3]贾京生.艺术与科学融合与共生——解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J].计算机教育,2008(23).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中央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奇志)
一、京师美术馆现状调查
京师美术馆是坐落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的一所非营利性的大学美术馆。京师美术馆自建立以来已多次举办展览和学术活动,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美术、艺术设计、书法、数媒、影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展览及学术支持,并与外界建立了艺术交流的学术平台,成为艺术学院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由于京师美术馆的多数展览在策划与宣传方面多限于艺术专业,忽视了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针对展览开展的交流活动也多属艺术专业内部研讨,即便是对展览感兴趣的非艺术专业学生也因为展览咨询的获取不便而没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下文通过“关于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对京师美术馆的认知情况与接受大学美育的情况。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美术馆”为关键词,从调查对象的观展经历、对京师美术馆的接受情况、对京师美术馆功用的认识和展览活动的兴趣点等问题入手展开调查;第二部分以“大学美育”为关键词,了解学生对美育含义的理解,对大学美育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期望;第三部分以美术馆与大学美育的作用、关系为重点,调查了解学生对大学美术馆充分发挥大学美育作用若干模式和设想的认同程度。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非艺术专业学生,涉及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外的23个院系的各级学生,按照院系人数比例进行抽样发放,采取分院系发放、宿舍楼发放和网上发放三种形式。调查结果回收了368份问卷,其中351份有效。
统计到的样本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男生比例为38.2%,女生为61.8%;其中39.1%是理工类,55.3%为文史类。样本分析显示,79.2%的学生有过到美术馆或博物馆的经历,排名前三位的是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但知道并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34%,听说过但没有到京师美术馆看过展览的学生比例为49%,从未听说过的学生比例为17%。以上数据表明,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是本校学生较为常见的文化休闲方式,而京师美术馆在校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展览”和“来过但美术馆总是关门”的情况不在少数,所以在校学生到京师美术馆看展览的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获得展讯的渠道,44.3%的学生选择了蛋蛋网,32%的学生选择了校园海报,28.5%的学生选择了校园广播台,9.2%的学生选择了官方网站,这些数据为美术馆的宣传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渠道。关于“希望在京师美术馆看到的展览类型”,统计发现,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展、影像作品展、设计艺术展、传统中国画展和文献资料展。最喜欢的展览类型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个人爱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美育的侧重。在这一点上,美术馆与美育课程应互相协调,引导学生拓宽眼界,同时针对课程的需要举办相关展览和教育活动。
在调查关于美育含义的理解时,有47.4%的学生认为是“培养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5.7%的学生认为是“培养美的观念和能力”,11.5%的学生认为是“美德教育”。关于“目前我校美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理论而无实际训练”的占68.1%,“缺乏基本的训练器材和设备”的占53.3%,“方式呆板不能引起兴趣”的占50.1%,“不能与当下的文化艺术进行良好对接”的占22%。以上数据足以证明,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单单希望学到美育理论知识,而是更希望有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兴趣,提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机会。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比在教室中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而被问及“在美术馆中接受美育的形式”时,59.6%的学生希望在展出作品时有解说服务,47.1%的学生“希望能参加与展览策划人或艺术家交流的艺术沙龙”,40.9%的学生“希望学习绘画、书法、摄影等的实际操作”,31.5%的学生“希望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一名志愿者”。
综上所述,大学非艺术专业本科生通过大学美育等课程的学习,业已形成了对美和美育一定程度的认识,对大学美术馆也抱有比较强烈的好奇与期待,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有着比较鲜明的态度和诉求,参观艺术类博物馆的行为在本校学生中十分普遍,这便为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广泛接受奠立了基础。同时,大学美育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单一和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影响力不足等问题确实存在,为此,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二、充分发挥大学美术馆美育功能的构想
1.吸引学生走进美术馆——大学美育课堂的时间延伸
要发挥大学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现阶段美术馆在校园中认知度较低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来,感受美术馆提供的丰富和直观的审美教育,这是增进美术馆在大学美育中作用的基础条件。
首先,扩大美术馆的宣传。因为大学美术馆的展览一般面向本校艺术专业学生,展览的宣传也多在艺术学院内部进行,校园内部的宣传较少,方式比较单一,所以美术馆的认知度比较弱。目前国内的大学多数拥有比较发达的校园文化宣传系统,校园广播站、校报、学生会报、社团报刊等,都是传播大学美术馆文化的良好方式,可以在展览开幕之前邀请这些校内媒体参与宣传,并报道开幕仪式,扩大展览的影响。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校园网也是交换信息的良好平台,另外各院系的海报栏和校园海报也是宣传的主要阵地,都可以用来吸引学生,增加学生感受艺术美、接受美育的机会。随着大学美术馆美育类展览和活动的增加,大学美术馆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增强宣传的力度将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周边院校的学生和居民,使他们也能到美术馆来领略大学美术馆不同于公共美术馆的魅力,从而为公众美育的推广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创立志愿者机制。根据不同展览与活动的需要,大学美术馆可以不同程度地动员大学生参与美术馆的日常工作,避免参展者在面对前期准备、宣传、布展和现场控制等繁多任务时分身乏术的情况,让大学生志愿者机制成为协助美术馆机制向着更加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物理学、光学和资源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展厅场景的选材和布置、展览灯光调控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历史学、文学、哲学专业的学生在撰写展览知识标签时也可发挥专业特长,补充艺术作品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志愿者还可以通过培训成为某些特定展览的讲解员。这一方面会巩固他们的艺术学知识,激发他们面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思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另一方面会帮助观众真正接近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作品,并通过作品获得与创作者的隐性沟通与思想共鸣。在此过程中,观展者产生的自我认同与愉悦感能够拉近他们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并引发他们再次回到美术馆的兴趣。
最后,建立美术馆与观众的现场互动。由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差别,他们常常因完全无法吃透作品的意味而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进而对这一类型的展览失去观赏兴趣和信心。而且,在面对一些具有较强叙事性和背景性的作品,例如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时,观众也会因为不了解作品的叙述题材而无法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大学美术馆可采取现场调查、讲解、作品阐释标签和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美术馆展览、活动的建议和需求,以完善馆内运营,并及时调整相应机制和活动安排,这个过程正是美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2.美术馆即美育课堂——大学美育课堂空间的扩展
首先,展览是课程的引入。在前面的调查问卷中显示,许多学生认为目前学校里的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等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引起学习兴趣。事实上,如果用展览的方式连接美术馆与美育课程,那么同样的授课内容也许会因为形式的一点变化而变得鲜活起来。由于美育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是大学文学、艺术学专业的教师,对本校美术馆有着较强的关注意识。在这个前提下,任课教师可以关注美术馆的展期设置,预先了解一定时间内即将展出的作品,然后以作品的类型、主题等要素为线索联系课程内容,将鉴赏展览作品作为课程的切入点,进而展开对艺术史某一时段或某种画科、流派乃至创作题材与形式美的讲解。这种建立在导赏基础上的授课方式,可以从直观的艺术作品入手,带领学生在美术馆的氛围中深入课程学习,并通过展厅中作品的实例讲解,使知识的传授变得生动起来。
其次,展览是课程的延伸。大学美育课程主要致力于传播艺术美,一般会选取历史上和现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来阐释美的多重意义。因为课堂的时间有限,课上不可能做到将整个艺术史作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但会留下一个个敲门砖式的作品或人物,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在课程之外对某个艺术家、某段艺术史、某个流派和画种作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因此,大学美术馆应与美育课程联姻,在规划展期时考虑与校内的大学美育类课程相配合,通过发掘自身馆藏,与国内外大学美术馆、公共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等方式开办课程协助展。美术馆遵循一定的学术逻辑,设定展览的主题、作品选择和组合原则、展出方式等,呈现最直观和真实的艺术史。在美术馆独特的气氛之中,学生徜徉在作品之间,脚步随着艺术史的历程延展,对课堂之上透过幻灯片观望过的作品会有更加真切和深刻的再认识;对课堂讲授过的作品,相关的画家、流派、画科也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比如结合美育课程的内容,开办一次“中国工笔花鸟作品展”,美术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以时间为序排列展品,并辅以时代背景、画家简介、技法介绍、作品意义与鉴赏等知识标签,让学生在观展过程中领略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美的同时,把握中国工笔画学科发展的脉络,充实课上学到的美术史知识。
最后,展览是课程的表达。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除去艺术与传媒学院,校内其他学院的本科生须选修大学美育、美术俱乐部、影视俱乐部等美育类课程,这些课程是现阶段综合类大学实施美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内容除了美育知识讲授和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之外,学生也有尝试创作的机会。就美术方面的情况看,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专业技法也不甚成熟,但由于其对生活和情感的认识和感受力强,也有一定的学习和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不会为一般创作规律所约束,作品形态鲜活,手法新颖大胆,具有独到的特色和审美意趣。大学美术馆可以设立专题,研究大学美育类课程下学生的作品,并就一主题组织汇报展览,通过培养作品意识和荣誉感增强学生对于美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形象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其他涉及文学、艺术、科学等学科门类的美育课程,教师也可根据学科特色和课堂教学情况,与美术馆合作,举办相应形式的汇报展和活动。
3.数字化美术馆的建设——大学美育的虚拟资源拓展
为更好地让学生共享大学美术馆的艺术品资源,大学可以探索丰富多样的展示方式以及互动交流渠道。数字化美术馆就是一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利用科学技术推介美术馆的有效手段。美术馆的数字化还给那些尚无条件建设美术馆的大学提供了一条积极的思路,使其能够在网络上将自己的艺术藏品公之于众,惠泽学生、研究工作者以及社会。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专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是当时唯一入选的美术类数字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多媒体、宽带网络和数据库等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新型实用化辅助系统或手段,美术博物馆就能实现展厅数字化[3]。数字美术馆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和资源论坛的建立,丰富美术馆建设,培养学生浏览艺术网站、获取更多文艺咨询与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接受美育的渠道。
建立美术馆的官方网站是外界了解美术馆的捷径,也是美术馆展示自我形象、集散学科资源、融汇交流建议的空间,是实体美术馆的无限延续。通过官方网站及时有效地传达美术馆的展览和活动信息,为学生自主选择展览提供更多的方便。美术馆的官方网站可以成为美育学科资料的汇聚集散地。艺术史相关的画论、文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知识、文学艺术作品评论文章以及画展开幕、艺术家访谈等的文献、视频、影音资料的收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也是进一步展示和宣传美术馆的平台。另外,虚拟展厅作为实体展厅的延伸,以三维空间效果呈现展厅和展品的样貌,让观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欣赏喜爱的作品,或者重温观展时的情感思趣。虚拟展厅的建设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藏品的信息。这种形式是美术馆的延伸,是藏品数量、展示空间限制之外的补充,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并对所感兴趣的藏品作深入的探究。资源论坛也是不同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的有利场所,美术馆可以发掘问题,激发讨论,也可以与学生交换意见,完善管理。总之,数字化美术馆是美术馆在时代特征下的新发展,是延续和拓展美术影响力、改善大学人文环境、提升学生的美育的又一手段。
综上所述,大学美术馆发挥美育功能应注重三点。首先,通过加大和拓展美术馆的宣传和建立互动机制的方式,增加大学美术馆在校园中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到美术馆参观,以填补美育课堂时间的不足;其次,通过建立展览与课程的链接,让美术馆的展览成为大学美育课堂的引入、延伸和表达,以赋予美育课堂教学生动的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展览中体验艺术之美的创造力和技术性,填补现有美育课程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的缺憾;最后,通过官方网站、虚拟展厅的建立,使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领略大学美术馆的全部风貌,获得更多的美育学术资源。
本文系2010年“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基于美术馆平台的艺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EAL100445)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曹意强.美术博物馆学导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3.
[2]陈向兵,钟曦.资源整合:综合大学美术教育的变革之路[J].南昌高专学报,2007(4).
[3]贾京生.艺术与科学融合与共生——解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J].计算机教育,2008(23).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2.中央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