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师大虞永平教授提出: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与基础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是一致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变革的典型表现。如何使幼儿园的课程生活化,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和实施中的一个课题。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指引下,我们试着在大班开展了园本课程“小麦的故事”,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与幼儿一起探究身边的课程。一路走来我们遇到了许多的困惑,也收获了更多的快乐!
一、寻——谈课程生活化的来源
幼儿园课程是在幼儿园生活的儿童及同伴与教师共同经验的总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生活即是教育。如何在这些问题当中找到一个点,带领孩子们去探究激发他们的欲望。在一次带领孩子们走进幼儿园小菜地观察的时候我们有了新发现。回到班级之后我立即和他们展开了讨论。我设计问题:在小菜地大家都有什么发现?琪琪说:“老师你知道小麦开花吗?”佳佳说:“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小麦开花,小麦不开花吗?”我想为何不把主动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们呢?让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来寻找答案。
二、思——课程生活化方案的计划制定
相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个人心灵的丰富与人格完整才是专业化成长的内部核心因素。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小麦,那么研究有关于小麦的哪些方面呢?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小纸片,把他们想知道的关于小麦的故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收集孩子们的观察记录,我们发现计划的制定可以依据孩子们的观察要点。最后我们商定出以时间的顺序来观察记录小麦的成长。孩子们在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推进课程的发展。
三、推——课程生活化的实施
1.关于“小麦”课程活动的最初情境。
刚开始带孩子们去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只是想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植物的一些生长情况,但是随着幼儿的讨论深入我很快地捕捉到幼儿对于小麦这一个话题的兴趣点,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很自然地萌发一些观察和探究的欲望,所以在这一情境之下我们确立了我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小麦。
2.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小麦”生长过程。
在每周一次的观察小麦生长过程中,我们抓住了小麦生长的节点来研究小麦的生长。每一次的观察和记录孩子们都有新发现,从初见小麦;小麦的杆子变硬了;小麦抽穗了;小麦开花了;麦穗结好了;麦穗里的麦粒鼓鼓的;小麦变黄了;小麦可以收割了!这些都是在观察、记录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
3.“小麦的故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在生活化课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如何保证课程在符合幼儿心灵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如何使课程的展开取得应有的成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关注使课程具体化、感性化、和趣味化的课程资源。
(1)萌发主动探究“小麦”生长过程的意识
在这个课程中幼儿的自主意识特别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开放式的课程意识理念。大班幼儿的表达能力已经很强了,这种表达可以通过讨论,即说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绘画记录的形式。幼儿和教师的主动意识都被激发出来。第二是课程中生活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幼儿自主探究小麦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所以课程的进行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2)注重有效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课程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的互动是频繁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小菜地里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小麦开花了,于是就有很多的孩子围到我的身边,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激动地对我说:“老师小麦真的开花了,小麦的花朵很小,颜色是白色的。”边上有孩子告诉我:“老师小麦的花朵上好像有一些粉末,是不是花粉?”所以说生活化的观察,能带给孩子真实的感受,激发幼儿有效学习。
(3)记录儿童本真状态,发现“小麦”的成长
教师在课程“小麦的故事”中,和孩子们一起参与课程的研究,作为合作者支持者需要更加详实的一手资料去支持课程的完成。而观察记录的形式是促进课程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依据。
记得在第二次观察小麦的活动中,小马提出:“老师我们很久没有去看小麦了,小麦一定长高了!哪一颗小麦长得最高?”远远说:“看起来我们也不好比较,我們应该在这次观察中带上尺子。”诺诺说:“我也觉得需要带尺子,我们班级里科学区就有尺子,我们带哪一种尺子?”在大家的讨论中孩子们确定带上两种尺子,一种是直尺(硬尺)另一种是软尺,再次来到小麦田地里我发现孩子们用带来的尺子在测量小麦的高度,孩子们分工比较明确,三人一组,两个人测量小麦的高度,一个人记录小麦的高度,最后回到班级里汇总他们测量的结果,最后大家一致找到田地里长的最高的小麦14厘米,长的最矮小麦7厘米。孩子们这些发现我记录在观察记录中,也有他们测量的照片,更有孩子们记录结果的照片等。教师的分析也很重要,通过分析不仅梳理了信息,还了解幼儿关注的兴趣点,明确下一步的课程研究方向。
(4)有效知识梳理提升幼儿自我经验
随着小麦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对于有关于小麦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未知领域,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需要我们一起进行知识的梳理工作,我们以小麦的生长时间为实例,以孩子发现的问题为契机,抓住幼儿想探索的未知领域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分享结果。
(5)在课程推进中发现幼儿自己的成长方式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完成课程时,所谓的课程进度似乎被打乱了,课堂上学习的节奏似乎也慢了下来,但是孩子们却有了更多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开始尝试寻找自己的节奏来学习和生活。
从小麦用什么工具收获?到怎样晾晒?再到晒干的小麦怎样取出,最后用收获的小麦制作蛋饼,这一系列的课程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完成的,通过这些课程幼儿也学会了按自己的节奏学习。
关于小麦收获的工具探究。5月中旬之后我们发现有麦子变黄了可以收获了,用什么工具收获小麦?有人说用镰刀,有的说用铲子,有人说用剪刀,还有人说用手。在收获的那一天,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来收割,在收割的过程中发现,用手拔麦子的孩子手会有一些疼,而且速度也不快。用铲子和镰刀的也是这样的情况,反而是用剪刀收割的孩子最轻松,最后孩子们也都用了剪刀。
收获
1.收获了一个儿童观,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完成课程。
2.收获一个生活化课程, 儿童在幼儿园所有的生活都构成了课程的有效内容,幼儿教育的目标也终将通过儿童的生活来实现。
3.收获了一个良好的师幼关系,对于儿童而言,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他们的思想的本质”,这也许是课程有效性的核心内涵所在。
一、寻——谈课程生活化的来源
幼儿园课程是在幼儿园生活的儿童及同伴与教师共同经验的总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生活即是教育。如何在这些问题当中找到一个点,带领孩子们去探究激发他们的欲望。在一次带领孩子们走进幼儿园小菜地观察的时候我们有了新发现。回到班级之后我立即和他们展开了讨论。我设计问题:在小菜地大家都有什么发现?琪琪说:“老师你知道小麦开花吗?”佳佳说:“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小麦开花,小麦不开花吗?”我想为何不把主动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们呢?让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来寻找答案。
二、思——课程生活化方案的计划制定
相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个人心灵的丰富与人格完整才是专业化成长的内部核心因素。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小麦,那么研究有关于小麦的哪些方面呢?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小纸片,把他们想知道的关于小麦的故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收集孩子们的观察记录,我们发现计划的制定可以依据孩子们的观察要点。最后我们商定出以时间的顺序来观察记录小麦的成长。孩子们在一次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推进课程的发展。
三、推——课程生活化的实施
1.关于“小麦”课程活动的最初情境。
刚开始带孩子们去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只是想激发幼儿主动观察植物的一些生长情况,但是随着幼儿的讨论深入我很快地捕捉到幼儿对于小麦这一个话题的兴趣点,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很自然地萌发一些观察和探究的欲望,所以在这一情境之下我们确立了我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小麦。
2.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小麦”生长过程。
在每周一次的观察小麦生长过程中,我们抓住了小麦生长的节点来研究小麦的生长。每一次的观察和记录孩子们都有新发现,从初见小麦;小麦的杆子变硬了;小麦抽穗了;小麦开花了;麦穗结好了;麦穗里的麦粒鼓鼓的;小麦变黄了;小麦可以收割了!这些都是在观察、记录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
3.“小麦的故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在生活化课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如何保证课程在符合幼儿心灵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如何使课程的展开取得应有的成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关注使课程具体化、感性化、和趣味化的课程资源。
(1)萌发主动探究“小麦”生长过程的意识
在这个课程中幼儿的自主意识特别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开放式的课程意识理念。大班幼儿的表达能力已经很强了,这种表达可以通过讨论,即说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绘画记录的形式。幼儿和教师的主动意识都被激发出来。第二是课程中生活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幼儿自主探究小麦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所以课程的进行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2)注重有效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课程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的互动是频繁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小菜地里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小麦开花了,于是就有很多的孩子围到我的身边,他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激动地对我说:“老师小麦真的开花了,小麦的花朵很小,颜色是白色的。”边上有孩子告诉我:“老师小麦的花朵上好像有一些粉末,是不是花粉?”所以说生活化的观察,能带给孩子真实的感受,激发幼儿有效学习。
(3)记录儿童本真状态,发现“小麦”的成长
教师在课程“小麦的故事”中,和孩子们一起参与课程的研究,作为合作者支持者需要更加详实的一手资料去支持课程的完成。而观察记录的形式是促进课程进一步发展的主要依据。
记得在第二次观察小麦的活动中,小马提出:“老师我们很久没有去看小麦了,小麦一定长高了!哪一颗小麦长得最高?”远远说:“看起来我们也不好比较,我們应该在这次观察中带上尺子。”诺诺说:“我也觉得需要带尺子,我们班级里科学区就有尺子,我们带哪一种尺子?”在大家的讨论中孩子们确定带上两种尺子,一种是直尺(硬尺)另一种是软尺,再次来到小麦田地里我发现孩子们用带来的尺子在测量小麦的高度,孩子们分工比较明确,三人一组,两个人测量小麦的高度,一个人记录小麦的高度,最后回到班级里汇总他们测量的结果,最后大家一致找到田地里长的最高的小麦14厘米,长的最矮小麦7厘米。孩子们这些发现我记录在观察记录中,也有他们测量的照片,更有孩子们记录结果的照片等。教师的分析也很重要,通过分析不仅梳理了信息,还了解幼儿关注的兴趣点,明确下一步的课程研究方向。
(4)有效知识梳理提升幼儿自我经验
随着小麦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对于有关于小麦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未知领域,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需要我们一起进行知识的梳理工作,我们以小麦的生长时间为实例,以孩子发现的问题为契机,抓住幼儿想探索的未知领域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分享结果。
(5)在课程推进中发现幼儿自己的成长方式
当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完成课程时,所谓的课程进度似乎被打乱了,课堂上学习的节奏似乎也慢了下来,但是孩子们却有了更多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开始尝试寻找自己的节奏来学习和生活。
从小麦用什么工具收获?到怎样晾晒?再到晒干的小麦怎样取出,最后用收获的小麦制作蛋饼,这一系列的课程都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完成的,通过这些课程幼儿也学会了按自己的节奏学习。
关于小麦收获的工具探究。5月中旬之后我们发现有麦子变黄了可以收获了,用什么工具收获小麦?有人说用镰刀,有的说用铲子,有人说用剪刀,还有人说用手。在收获的那一天,孩子们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式来收割,在收割的过程中发现,用手拔麦子的孩子手会有一些疼,而且速度也不快。用铲子和镰刀的也是这样的情况,反而是用剪刀收割的孩子最轻松,最后孩子们也都用了剪刀。
收获
1.收获了一个儿童观,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设计课程,站在儿童的角度完成课程。
2.收获一个生活化课程, 儿童在幼儿园所有的生活都构成了课程的有效内容,幼儿教育的目标也终将通过儿童的生活来实现。
3.收获了一个良好的师幼关系,对于儿童而言,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他们的思想的本质”,这也许是课程有效性的核心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