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r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实验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一、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能引导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化学实验活动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燃烧、爆鸣、气味的放出等等。这些生动、新奇、鲜明的各种化学现像,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积极主动地获取感性知识的意向。
  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利用书本原有实验,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探索;例如,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设计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老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的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在科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观察。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方式。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观察能力是指观察事物的心理素质指标,是人们顺利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因此被称为智力的窗口。化学观察能力是具有专业性特征的一种心理素质。它既具有一般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又具有独自的化学专业特征。
  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青少年们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 ,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时应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三、实验探究,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融于新课程内容、标准的整个体系中。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研究的方法。如:对蜡烛燃烧测定其生成物的实验中,其中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烧杯里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都不理想,很多小组的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其原因有二个:其一是因为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使得烧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使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其二是大家操作不熟练,把烧杯倒过来后、逗留时间大长,倒入石灰水之前,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散逸了,这样石灰水就没有变浑浊。找出原因后,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将烧杯移开火焰,倒过来之前,用一块玻璃片先盖住瓶口,再把烧杯正放在桌面,然后移开一部分玻璃片,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再盖住烧杯,振荡,各小组的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了,实验效果很好。在以上这些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还有在讲常见的酸时,向盐酸中加入紫色石蕊,观察到的现象是变红,通过这个实验,启发学生有什么问题存在,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有的同学提出:盐酸使石蕊变色;有的提出不同意见,因为盐酸含有氢离子和氯离子,是那种离子使石蕊变红;有的同学又提出盐酸中有水,是不是水使石蕊变色;有的同学又提出是不是盐酸变色了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证明究竟是那种离子使石蕊变色的,这样不仅记住了结论,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家庭小实验是最简单、最的效的一种。因为家庭实验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动手操作能力很有帮助。如在讲完CO2的制法和性质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①如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②如何除去热水瓶胆中的水垢?③如何利用一般家庭中常见的物质制取CO2气体等。每次家庭实验后,都组织学生交流实验后的体会,互相取长补短,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化学实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进行参与实验、探究实验,观察化学现象,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化学实验中得到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初步达到科学素养的养成。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留下许多民俗风情的同时还保存着很多古建筑.在古建筑中,其装饰艺术更是相关人士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古建筑木雕有很多装饰艺术的表现手法
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一、命名问题。“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一。有的称之为“外伤
在面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时空间行为研究中,居住地作为最重要的锚点之一,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和最为常用的地理背景范围。但是综合考虑到居民的整日活动安排与地理背景的动态性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后,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促进和规范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
学困生是指在智力上没有障碍而在学习上却和同年级学生有较大差距的学生。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分析学困生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
一把锤,一张铜板,一双熟惯的手,全部心神,数十万次锤擛,方能造就一把一体铜壶。看似普通的铜板,无需焊接,也无需铆接,完全施展锤擛功夫就能使之变身为一把立体的、完整的铜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联系的日益密切,地球村的逐步形成.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一一一英语,在社会上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由于客观
世人皆知"洮、端、歙、澄"四大名砚,前三为石砚,澄泥砚属陶,却不知还有一种石末砚,曾被唐宋书法家极力推崇,推为"砚中第一"。这等好砚,竟然在宋代之后便不见记载,制法失传。而经
金冻石高浮雕创作宛如石中作画,通过石雕的三维形体空间起伏丰富画理的艺术创作,利用雕刀将国画特有的线条和金冻石的肌理相融合,在美丽的色彩中挥舞不同的创意和感知,展现出
【摘要】物理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又是重要的物理教学方式。本文从开展科学探究的意义开始,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科学探究,以及开展科学探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 问题 兴趣 科学 学习  我国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已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并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得到开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