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现在正处于金融自由化发展的瓶颈时期,是迅速放松利率管制,还是渐进的自由化措施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问题。以日本为例浅析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银行行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金融自由化;银行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18-01
1 金融自由化使得日本建立新的金融运行机制
金融自由化的实施打破了人为的低利率,也使借款过多、超贷资金、资金偏向、间接金融优势发生根本变化。即:(1)金融自由化丰富了银行资产的选择性;(2)金融自由化使得直接金融发展迅速;(3)日本企业自有资金比重日益提高,外部资金依赖下降。这三点使得过去的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无法再有效。从而迫使政府对金融政策的运行机制作大的变革。
变革简要概括为:(1):日本政府逐渐消弱长期采用的三大金融政策手段,窗口指导的作用在1991年7月废除。(2):政府开始通过政策手段提高或降低同业拆放市场和公开市场利率进行操作。(3):改变货币供应量指标。日本银行选择M2+CD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
2 金融自由化对银行影响
金融资产流向发生变化。第一,在日本金融体制中占绝对优势的民间存款银行比重下降。第二,公共金融中介(邮政储蓄机构-资金运用部-政府系统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非银行比重上升,从资金循环的渠道看,两者合计的比例达到40%,和民间银行的比例相抗衡。
银行业与证券业开始协作。由于银行业与证券业开始的业务界限变得模糊,使得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不仅只有对立,而且开始产生了协作。这种协作推动了日本的金融改革。1984年银行方面的结算账户与证券公司方面的收益性高的投资账户(中期国债基金和国债基金)相结合,在两者之间,资金可以自动而且频繁地相互转账,这种趋势的发展,提高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流通速度和利用效率,极大的促进了证券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负债管理复杂化。在1983年前,日本处于推进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萌芽时期,在金融机构的负债中,自由利率的负债所占比例,在1983年末有16.2%。从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运用方面来看,非金融法人部门1983年末保有的金融资产中,自由利率的金融机构负债的大额定期存单和外币存款比重,合计只不过6.8%,个人方面还不足1%。由于利率被分为了自由利率和规定利率,那么负债的管理变得复杂化。1983年止的负债账户有:综合账户、指定日期的定期存款、新型的贷款信托、新型的金融债券、国债定期账户、国债信托账户等。这些账户的转账、结算、活期透支、支付利息、日期管理、中途解约定处理使得负债方面的管理更加复杂。
银行收益结构发生变化,利率自由变动的市场业务收益和费用均比重上升。在银行的经常收益中,贷款利息和有价证券利息、分红款的比重下降,相反,有价证券利息分红、短期同业拆放市场、同业存款利息等利率自由变动的收入比重上升。
在银行的经常费用中,存款利息、可转让的定期存款利息、拆借款、票据支付利息在1980年以后现出相当程度的上升,债券利息的比重从1977年的64.4%大幅度地上升到1983年的73.6%。
银行以外币计价的运用账户比重,从1977年的11%上升到1983年的29.4%,由于业务向国际化进展,而外币计价的营业毛利比重,也在同一时期中从7.8%上升到12.1%
银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金融自由化后,管制利率的废除影响着银行的收益,业务分开管制的放宽又使银行面临来自其他金融机关的激烈竞争;国际化得过程不仅引入海外金融机关的竞争,而且还带来汇率变动的风险。同时银行面临的选择机会也增多。
银行面临风险增加。(1)信用风险。利率自由化并未引起信用风险的增大,但为补偿存款成本的上升,银行必然追求高利率的贷款,而对借款者的信用要求有所降低,再加之有担保原则的放宽,结果信用风险增大。同时,银行业务在国际领域的展开,就有可能产生新的信用风险问题。(2)利率风险。(3)流动性风险。
银行收益减少。同1983年以前分析的类似,金融自由化使得银行领域的价格竞争激烈。存贷利率差变小,从而存贷收益下降。在放款业务领域中,企业金融结构发生变化,有实力的大企业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下降,也导致银行收益减少。
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重增加。日本高速增长时期,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属于边缘融资对象。但由于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得金融更加市场化,在银行逐渐失去大企业的同时,作为替代者的中小企业,银行开始重视,以填补其失去的收益。
银行贷款流向不动产领域。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末,日本的银行把大多数的贷款提供给了不动产领域,银行向不动产贷款从50年代的0.5%,达到了1990年的11.6%。银行甚至向与不动产融资有密切关系的住宅金融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融通。其结果是,银行置身于极大规模的不动产价格变动的风险中。
银行期限结构变化:银行资产长期化,债务长期化,风险负担加大。同1983年以前银行负债和资产结构变化类似,短期贷款占银行融资总额的比重,从1985年的55%下降到1990年的31%,资产的长期化有所发展。同时,最短期存款债务占总存款比重,从1985年极小的百分比,急升到1988年的25%、1989年的40%,银行资产、债务长期化得趋势明显,从而导致肩负更大的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铃木淑夫著,夏斌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
[2]阎坤.日本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关键词:日本;金融自由化;银行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18-01
1 金融自由化使得日本建立新的金融运行机制
金融自由化的实施打破了人为的低利率,也使借款过多、超贷资金、资金偏向、间接金融优势发生根本变化。即:(1)金融自由化丰富了银行资产的选择性;(2)金融自由化使得直接金融发展迅速;(3)日本企业自有资金比重日益提高,外部资金依赖下降。这三点使得过去的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无法再有效。从而迫使政府对金融政策的运行机制作大的变革。
变革简要概括为:(1):日本政府逐渐消弱长期采用的三大金融政策手段,窗口指导的作用在1991年7月废除。(2):政府开始通过政策手段提高或降低同业拆放市场和公开市场利率进行操作。(3):改变货币供应量指标。日本银行选择M2+CD作为货币供应量指标。
2 金融自由化对银行影响
金融资产流向发生变化。第一,在日本金融体制中占绝对优势的民间存款银行比重下降。第二,公共金融中介(邮政储蓄机构-资金运用部-政府系统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非银行比重上升,从资金循环的渠道看,两者合计的比例达到40%,和民间银行的比例相抗衡。
银行业与证券业开始协作。由于银行业与证券业开始的业务界限变得模糊,使得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不仅只有对立,而且开始产生了协作。这种协作推动了日本的金融改革。1984年银行方面的结算账户与证券公司方面的收益性高的投资账户(中期国债基金和国债基金)相结合,在两者之间,资金可以自动而且频繁地相互转账,这种趋势的发展,提高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流通速度和利用效率,极大的促进了证券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负债管理复杂化。在1983年前,日本处于推进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萌芽时期,在金融机构的负债中,自由利率的负债所占比例,在1983年末有16.2%。从企业和个人的资产运用方面来看,非金融法人部门1983年末保有的金融资产中,自由利率的金融机构负债的大额定期存单和外币存款比重,合计只不过6.8%,个人方面还不足1%。由于利率被分为了自由利率和规定利率,那么负债的管理变得复杂化。1983年止的负债账户有:综合账户、指定日期的定期存款、新型的贷款信托、新型的金融债券、国债定期账户、国债信托账户等。这些账户的转账、结算、活期透支、支付利息、日期管理、中途解约定处理使得负债方面的管理更加复杂。
银行收益结构发生变化,利率自由变动的市场业务收益和费用均比重上升。在银行的经常收益中,贷款利息和有价证券利息、分红款的比重下降,相反,有价证券利息分红、短期同业拆放市场、同业存款利息等利率自由变动的收入比重上升。
在银行的经常费用中,存款利息、可转让的定期存款利息、拆借款、票据支付利息在1980年以后现出相当程度的上升,债券利息的比重从1977年的64.4%大幅度地上升到1983年的73.6%。
银行以外币计价的运用账户比重,从1977年的11%上升到1983年的29.4%,由于业务向国际化进展,而外币计价的营业毛利比重,也在同一时期中从7.8%上升到12.1%
银行经营环境发生变化。金融自由化后,管制利率的废除影响着银行的收益,业务分开管制的放宽又使银行面临来自其他金融机关的激烈竞争;国际化得过程不仅引入海外金融机关的竞争,而且还带来汇率变动的风险。同时银行面临的选择机会也增多。
银行面临风险增加。(1)信用风险。利率自由化并未引起信用风险的增大,但为补偿存款成本的上升,银行必然追求高利率的贷款,而对借款者的信用要求有所降低,再加之有担保原则的放宽,结果信用风险增大。同时,银行业务在国际领域的展开,就有可能产生新的信用风险问题。(2)利率风险。(3)流动性风险。
银行收益减少。同1983年以前分析的类似,金融自由化使得银行领域的价格竞争激烈。存贷利率差变小,从而存贷收益下降。在放款业务领域中,企业金融结构发生变化,有实力的大企业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下降,也导致银行收益减少。
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重增加。日本高速增长时期,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属于边缘融资对象。但由于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得金融更加市场化,在银行逐渐失去大企业的同时,作为替代者的中小企业,银行开始重视,以填补其失去的收益。
银行贷款流向不动产领域。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末,日本的银行把大多数的贷款提供给了不动产领域,银行向不动产贷款从50年代的0.5%,达到了1990年的11.6%。银行甚至向与不动产融资有密切关系的住宅金融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融通。其结果是,银行置身于极大规模的不动产价格变动的风险中。
银行期限结构变化:银行资产长期化,债务长期化,风险负担加大。同1983年以前银行负债和资产结构变化类似,短期贷款占银行融资总额的比重,从1985年的55%下降到1990年的31%,资产的长期化有所发展。同时,最短期存款债务占总存款比重,从1985年极小的百分比,急升到1988年的25%、1989年的40%,银行资产、债务长期化得趋势明显,从而导致肩负更大的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铃木淑夫著,夏斌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
[2]阎坤.日本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