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不务正业”的时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qm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1998 年,我刚参加工作还没多久,每个月二三百块钱的工资捉襟见肘,因此,心里就常常冒出想挣个外快的想法。
  仗着自家有几亩水田,上大专时读的又是和园艺相搭的农牧专业,觉着只要肯下力气,经营个菜园啥的还算得上轻车熟路。没承想,话一出口,妻竟欣然应允。
  说干就干。种植一大茬越冬黄瓜,虽然技术难度大,但管好了,一园抵几园,特来劲儿。从选址、扣棚,到育苗、管理,都学着书上说的,一样也不落下。育苗也是嫁接育苗,找来黑籽南瓜作砧木,黄瓜作接穗,这样育出的植株不仅抗寒、抗病,而且结的瓜又大又多,品相也好。用现代人的话讲,这就叫“创新引领,科技先行”。
  从曳着秋光的脚步播下第一粒种子开始,我们日日浇,夜夜护,盼来一个个黎明,送走一个个黄昏,它真就朝着我们的预期慢慢地走来了。很快,它吐绿了,摇翠了,葱茏了,扬花了,再接着,瑞雪纷飞迎新春的时节,一大棚翠嫩翠嫩的黄瓜就压满枝、爬满架地挺起胸脯,在庆祝丰收的喜悦了。
  菜种好了,这还不算,要想笑到最后,卖菜是一大关。“喷”下来时,正赶上春节上市,那时赶集还没有水泥路,冬天雨雪多,单凭妻一个人天天推着三轮车泥深水大蹅来蹅去地去卖,也确实难为了她。急呀,不知是从哪儿来的勇气,就和妻商量说:“明天正好放年假了,我也想去集上试试。”
  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拿笔杆子还行,如今换成拿秤杆子,这掂斤摸两的,不是赶鸭子上架吗?但转而一想,为了明天,今天经历的“风霜雪雨”,俺认!
  毕竟是年集,晚了,就没地儿了。赶紧胡乱地扒拉几口早饭,推着装满两大竹篓黄瓜的三轮车,匆匆地上路了。去赶集先要走二里多地的土路。还好,早上有冻,没泥,但坑坑洼洼的土路,一颠一颠地走着,赶到连接去集市上的柏油路时,就已经大汗淋漓了,头发湿得能拧下来水。刚骑上三轮车时,因为是初次,不得要领,明明是笔直的大路,想走直,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还没走多远,车子一扭,翻了,幸亏被路边一棵大树挡着,差点儿没翻到路沟里。幸好是冬天,被厚厚的棉衣遮盖着,看不见我内心深处的“表情”。我揉揉摔疼的地方,站起身,重新把菜装好,又朝着初升的太阳奋力地蹬去。
  街上人可真多啊!看我邋遢的样子,能感觉得出,背后有几个人正议论我。管它呢,走你的路,随他们去说吧!说虽说,可我心里还是有个“坎儿”:怕见熟人,怕见同事,怕难为情。要不,就去背街吧。不是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吗?我心里嘀咕着,在给自己打着气儿。拿定主意,就在梢街停下。也是为了渲染,我静下心,特意把菜摆放得整整齐齐,我虽笨拙,不会说话,但我相信,好产品自己会说话。当我的与众不同的,还带着稚嫩的花儿、晶莹的露儿、初露锋芒的刺儿的黄瓜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哗!大家一下子把我的摊子围圆了。“看,多水灵的菜呀,刚摘的吧?”“嗯!自家地种的。”“多钱一斤?”“别人都卖1 块,咱8 毛吧。”“我要二斤!”“我称三斤!”……看我掂秤笨手笨脚的,在旁边擺摊的一位大婶抢过我手里的秤说:“孩子,知道你是第一次赶集,手生,还是我来吧。”一句话,说得我泪光盈盈。我正手足无措,像是突然遇到了救星!瞧大婶一脸的坦诚,我也没说谢谢,已经把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还用说谢吗?大婶称秤,我就在一旁添秤。大婶笑眯眯地,一边娴熟地拨弄着秤星儿,一边不停地唠叨着,一会儿说拖不住秤锤了,一会儿说要打飞机了。每次,总是说得大家欢喜而来,满意而归。等菜卖完了,我粗略一算,吓我一跳,150 斤黄瓜,除了折损,少说也卖了120 块。这可是我小半月工资的收入啊!
  正高兴时,我才注意到这位大婶,摆着几把芹菜、蒜苗,虽然普通,却真实。只是六十多岁的人,怎么看上去这般苍老?依现在条件,正年轻着,不应该这样。后来慢慢才知道,她得了尿毒症,都快三年了,每个星期透析一次,花了不少钱。没办法,就弄个菜园子,大叔在家侍弄,她出来卖菜。她还说她是外乡的,路远,但不怕。说时,还爽朗地笑着,一脸轻松的模样。一个将去之人,却能“不滞于物,不困以心”,还想着别人,比比我们,什么得啊、失啊、功啊、利啊的,我感觉,大婶才是胜利者。
  摆摊中,“跑宗子”的事也常有发生。一次,不知是谁趁我不注意时在下面做了小动作,后被一个热心的大嫂发现,这位大嫂硬是撵到她家,又要了回来。得知情况后,我还说了大嫂两句:“值个啥?吃物东西,谁吃不是吃啊!”
  这都不是事儿。其实,我最担心、最怕别人在背后说我,说我是“不务正业”的闲话。终于,在一次机关会议上,乡长的一席话,才给我正本清源,说我是在利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说我是在趁别人喝酒和摸牌的间隙挥汗如雨,说我是为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带了个好头儿,还任命我做乡农业助理。我也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后来的几年,我带领乡亲们走发展日光温棚黄瓜种植的路并获得了成功,算是为家乡经济的发展尽了我的绵薄之力。
  其实,世间的路都是直的,只是两只脚长在不同的人身上,才有了不同的路。
其他文献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的西郊。  可是你晓不晓得离草堂不到100 米的訇然问世的唐代市井遗址呢?时光之云回溯到2001 年,辛劳的人们在成都杜甫草堂挖掘地基铺设下水道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迄今为止巴山蜀水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处唐代文化遗址,今天我站在围栏外面,注视三口砌有井沿的水井和7 处面积工整的唐代房屋遗址,想象着当地原住居民的来来去去。  一妇人在井口汲水,有几孩童在街沿上嬉戏打闹,清癯而孤高的杜甫
期刊
窗外,鸟鸣叽叽喳喳,梦做得零零碎碎,老人又累又乏,决定还是醒来,到门口去坐坐。  找出他的代步轮椅车,朝门口的人行小路推去,道路规整洁净,行进并无大碍。即便如此,老人患肺心病已多年,走不了几步路就喘得厉害。老人推推停停,累了,就坐在上面歇歇。而老伴还在屋里,就着还没移走的阳光,磕绊着继续摸索那些仿佛永远都干不完的活儿。  阳光披拂,顿时轰轰烈烈、铺天盖地向着老人翻涌。鹅黄,灿烂,和风与蓝天,在浓郁
期刊
母亲干练睿智,硬是把不屈的命运写成传奇。  想想那时近乎是孤儿的父亲家徒四壁,娶了母亲又添我们兄弟4 个后,家中更是穷得揭不开锅。可岁月在母亲浆洗缝补中硬撑了下来。听姨娘们讲,母亲思维敏捷,数学特好,吟诗作对无所不通,从小学到汀泗七中成绩一直是佼佼者。古有木兰替父从军,母亲替病父上工也成佳话。那时15 岁的母亲毕业回乡替生病的外公上南川水库、鸣泉水库等工堤(因家中姊妹多排行老大),因读《四书》《五
期刊
人人都说,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可是在1974 年,天上就掉下来一个馅饼,而且是一个大大的馅饼。  我被大队革委会和公社革委会推荐上大学。推荐表送到区文教站,文教站站长、我高中的周老师对我说:“推荐上大学,要在农村锻炼两年,你还差三个月,明年再上吧!”真可谓一场欢喜忽悲空,到口的馅饼飞了。  这年年底,一年一度的征兵開始了。因我想着上大学,没有报名,那年我们区分了44 个名额,第一次体检,只有六人过关
期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农村。那时,在村上看露天电影是很大的一件事。每个放电影的傍晚,几乎是全村人倾巢出动,拿着高高低低的木板凳、椅子陆续进场。开演前大家纷纷掏出衣兜中的红薯干、炒黄豆、炒玉米等等,你一把、我一把地互通有无,共同享用,一边兴奋地拉着家常,一边等待着电影开演。  当时,村上还驻有军队,每逢演电影时,解放军战士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场。在电影没有开场之前,常常是战士之间
期刊
从武昌楼下来,沿着台阶右侧长满青苔的小路,经石门开、望江亭等景点,到达秀园的正门,正门斜对面便是当年吴王试剑的地方。试剑石的旁边,是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 年)湖广兵备副使恽巍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修建的望楚亭。  亭子不大,隐于青山绿水之间,占据着一个绝佳的远眺的位置,去国怀乡的诗人屈子,行吟鄂渚之时,在樊山的每一个山头,想必是走了又走,选了又选,最终才选定此处的。  从望楚亭下来,已是下午三
期刊
“他”安静地待在角落里,灰扑扑的,努力靠墙,站得笔直。“他”的油漆已经斑驳,骨架不再坚硬,琴键像牙齿一样出现松动,发出哧哧的哑声。但“他”一直站在那里,挂钟在头上嘀嘀嗒嗒地走着。  钢琴真的很老了,孩子经常会忘记了它的存在。可是,当年孩子是那么地喜爱啊,那是父亲眼神中闪闪发光的宝贝。  钢琴很重,需要四个大汉搬运,他们个个膀大腰圆、身强体壮,可是在抬着钢琴上楼时,依然大口喘着粗气,像耕地里累极了的
期刊
秋天,收获的季节,在果园里饱餐后,母亲便带着我们将玉米收回来脱粒,然而,我们开始期盼着母亲亲手做的香喷喷的玉米饭。  只见母亲往火坑上架一个三脚支架,放上有一个把手的圆圆的小铁锅,小铁锅因为时间用得太久而发亮,待白色的猪油慢慢化开变成暗黄色,在锅底冒着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泡泡后,母亲便左手抱着木头箍成的圆甑子,右手用银白色的锅铲从里面把苞谷饭舀出来,轻轻放在锅里。锅底下火很旺盛,颇有点煮豆燃萁的感觉。
期刊
那年小学毕业,同学送了我一张他的黑白照片。  作为交换,我也想回赠照片给他,向他打探得知,他是在初中物理刘老师那儿拍的照片,三角钱,冲洗一张加三分钱。我立即打消了赠相片的念头,不要说拿余钱出来照相,就连拖欠一学期的学费也才刚刚交完,我又怎么好意思再向母亲要钱呢?  这种渴望又失望的心情一直延续到毕业合影那天。  农村小学里最隆重的事情莫过于毕业合影了。班主任哲楠老师神秘地说:“明天我们照毕业照,大
期刊
印象里,黄荆是老家门前一棵棵不起眼的小树,绿叶繁茂,四季常青。  小时候,我们没少折腾黄荆。孩子们之间的打闹,没少折了它的枝丫,也没少让它去亲近小伙伴们的手臂、腿和屁股。每次闯祸后,大人总会随手折下一根黄荆枝条,冲着我们狂魔乱舞,打得我们鬼哭狼嚎。这样的黄荆,既是大人眼里的戒尺,也是孩子们眼里爱恨皆有的东西。古人冲冠一怒为红颜,而我们為逃避惩罚,没少毁掉门前的黄荆树,待春风再起,它又萌发出新的枝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