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思考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ocoo_dan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实行党组织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课程思政;情感共同体;共情;对分课堂;应对策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困境,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新时代高校急需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实行党组织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
  二、高校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課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当前,制约课程思政畅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以及将这些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意识。其主要表现一是轻视思政教育。将立德与树人相分离、教书与育人相割裂,课堂上只传授知识不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二是对课程思政的错误认识。认为课堂应保持价值中立,不要试图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应让学生通过自我判断形成价值体系。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由于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等现象,导致一些教师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教师只有确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才能实施立德树人这样打基础、固根本的工程,否则就会成为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肠梗阻”。[1]
  (二)欠缺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教师做好课程思政既要有“愿教”的动力、也要有“会教”的能力。目前,制约课程思政发展的因素中,相对于“愿不愿”的动力问题,“会不会”、“能不能”的能力问题更为突出[2]。课程思政作为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逻辑中布局育人目标,“因课施策”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期待。当前,部分教师的能力素养难以胜任课程思政的高要求。一是缺乏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课程思政对教师的基本要求。[3]然而,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缺乏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元素像“盐融于水”一样融入专业教学,潜移默化地发挥专业教学的隐性育人作用,但部分教师把专业课生硬地开成思政课,非但不符合课程思政的目标、无法完成专业教学的任务,反而引起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感。三是缺乏言传身教的示范能力。课程思政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课堂下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榜样表率。但部分教师或课堂上不能做到“信马言马”,或课堂下言行不一,有违师德师风和公序良俗,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
  (三)缺乏课程思政的教育情怀
  “情怀要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深厚的育人情感是畅通课程思政教学的润滑剂,只有怀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才能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变成立德树人的事业。当前,部分高校教师一是缺乏家国情怀,只有小情小爱,不能“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因而课程思政也就缺乏大德大爱大情怀。[4]二是缺乏传道情怀,教师承担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应该是‘经师’和‘人师’ 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三是缺乏仁爱情怀。“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教师应“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目前,部分教师欠缺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5],没有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使课程思政从爱育变成管教。
  三、高校思政课程应对的策略
  (一)从情感共同体视角对高校思政课的省思
  情感是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的主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质在于是否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达的思想与理念达到情感认同,从而付诸行动。以情感为视角,通过 “共同在场” 情境形成师生情感共同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个性化教学语言、趣味性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认知与接受规律下,形成共性互动的情感循环,在具体教学实例中创设共情语境,找准互动支点,激发情感共鸣,努力解决上好课、培养人的实际问题。
  1.是通过个性化语言来引发关注。
  钱文忠教授在 《钱文忠语录》中提到:“一个会讲课的教师,其语言大多带有他鲜明的个人色彩和风格,这样的课堂就会有一种知识的乐趣,有一种知性的欢笑。”[6]上好一门课不容易,上好思政课更不容易,一堂好课必定要在语言上下功夫,成功的思政课堂一定是具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语言的课堂。因为思政课本身教材统一、内容也是相对理论化,所以,要引发学生关注,思政课教师要对教材语言进行转化,在保证教学内容严谨的前提下,紧跟青年学生关注热点及用语,用青年学生喜欢、易懂且不乏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思政课讲授。只有这样,才可能摆脱学生长久以来对思政课 “枯燥无味” 的感受与评价。
  2.通过趣味性教学内容增强共鸣。   思政课要吸引学生应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理论性相对比较强,如何将教材的理论性描述与学生关注热点有效结合,并进一步将价值性传导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充满趣味,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听不听思政课,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有关。学生对自己感兴趣、想了解或是生动有趣的内容表现出较高的关注,课堂表现更加积极。反之,对自己不感兴趣或是较为枯燥陈旧的内容则表现的较为消极,甚至出现课堂上看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的情形。因而,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在保障教材理论性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真正了解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点、关注点、兴趣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要用理论去引导学生,更要用情感去说服学生。
  3.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主张 “教学合一” 的思想充满着智慧: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教授,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生做;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方法来进行设计;教师必须一边教一边学。[7]这些教育精华思想对思政课教学同样是适用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教学方法,但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一定是围绕着能让学生产生 “情感共鸣” 展开的。在实践中,可运用时事政治构建共同情境,巧用经典影视创造共同情感记忆,借用榜样人物打造情感示范,活用优秀歌曲营造情感氛围,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打造智慧型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更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视角对高校思政课的省思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复归于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权利、承担学习责任,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具有借鉴意义。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思政课,应重在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情感认同;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运用能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改革顺利推进。
  1.对分课堂的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可适性。
  对分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课堂讲授阶段,对分模式遵循“精讲留白”原则,教师只对课程内容进行引导性、框架式讲授,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学习重难点、逻辑结构,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履行学习责任,独立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准备“亮考帮”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主体意识,加强自我教育能力。在讨论阶段,学生针对课堂所学的内容和内化吸收的学习结果进行探讨,分享看法和感悟,提出学习困惑并在讨论中予以解决。这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自主性知识建构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关键。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是“德”,落脚点是“人”,它涉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是拥有高度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这与对分课堂的教育理念一致。
  2.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对分课堂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将其引入教学中,思政课课堂主阵地的教育功能将得到有效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一是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即由过去只注重知识灌输向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二是由传统的接受学习的教学范式向发现学习的教学范式转变,即更加注重启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三是由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向个性化教学方式转变,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结构、前期基础开展教学。在教育理念转变的前提下,思政课教师还要大力提升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虽然对分模式简单易行,“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容易把握,但为了避免陷入形式化的困境,教师要努力提升学情评估、课堂讲授、作业布置、课堂掌控、组织管理等能力。在对分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習风气等学情,宏观上把握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动机、情感状况和认同程度,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调整对分的节奏。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确定对分模式下的授课内容,并予以分析,确定所有章节都使用对分课堂还是仅部分章节使用。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要遵守精讲原则,绝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一定要给学生留白,抓重点难点关键点,让学生对授课内容和知识价值有宏观的把握。在内化吸收阶段,教师要遵循灵活性和差异性原则布置作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感可发。在讨论阶段,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获取让自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在对分课堂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没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就没有成功的对分实践。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特别注重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学促研,以研促教。
  四、结语
  由于课程思政改革是在今年才在全校范围内大面积的开展,因此对经济法课程内容进行的课程思政改革尝试还主要停留在构想阶段,并没能真正地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具体相结合,主要是因为会计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的经济法课程是在每年的秋季学期讲授,因此在具体改革路径的探讨方面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有纸上谈兵之嫌。但无论如何,都希望通过对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践行国家号召的“立德树人”这一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道德情操,使学生能够成为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德法兼备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高国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的教育哲学审视》,《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0期。
  [2]朱平:《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激励与质量评价》,《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0期。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6]钱文忠 .钱文忠语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36.
  [7]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3.
  作者简介:
  王虹,1986年12月出生,女,广东广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劳动关系。
其他文献
【摘要】从提供传统图书出版服务到提供知识服务是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分析高校出版社知识服务转型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其知识服务转型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服务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产生了积极作用。高等学校是知识的使用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高校出版社承担着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的重要使命,从提供传统图书出版服务到提供知识服务是高校出
期刊
在高三一年的总复习中,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写作是相对比较低效的一个专题,从仿写、改定、缩写、扩写到大作文(完整的高考作文)的训练,学生生厌,老师疲惫,师生苦于写作教学的效率低下。看完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我从中寻得一个困扰高三写作教学的突破点:写作思维训练。而写作思维训练恰恰隐藏在古诗词鉴赏炼字类题目中,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只把该题当作古诗词鉴赏来做,完全忽视了写作思维的训练。该题从语言、技巧和情感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下,生本教育理念逐渐出现在各个学科中,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生本教育理念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生本教育模式;初中;语文教学;新探  前言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涌现,其中就包括生本理念。生本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选择适当的教
期刊
【摘要】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开展有着一定的问题,而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借助问题来给予学生足够强大的动力,而初中生没办法认真高效地进行学习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学习,导致他们在前进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动力,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是比较致命的,教师需要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通过问题驱动式教学来给予学生充足的动力,激发出学生的求知力,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教
期刊
【摘要】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内独具个性特征的文化个体,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主要包括地方民俗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地方传统文化等,地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传承地方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前提,理性坚持文化自信又要求我们挖掘地方文化,合理传承地方文化。  【关键词】地方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越是优秀的文化,越能够在一个国家、民族命运攸关之际,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
期刊
1引言  气体发生剂是指燃烧后产生大量气体的物质,主要由产气剂、氧化剂、催化剂、冷却剂、粘结剂等组成[1]。气体发生剂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军事领域中,在火箭推进剂、固体导弹弹射装置、太空安全气囊、无人机和航天器软着陆、低密度炸药[2]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民用领域中,在汽车安全气囊、民航应急安全滑梯快速充气、快速灭火、铁路运输紧急制动系统[3]、果蔬保鲜[4]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高铁技术
期刊
一、案例背景  “维护秩序”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中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内容为“遵守社会规则,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维护秩序”作为其中一小分支内容是完善整体单元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主要以引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秩序”為导入,促使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明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良好社会秩序靠大家维护。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教师在介绍本单元具体内容时,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已成为核心课程,要求高中地理老师确定创新思维概念,改善教学模式,确定学生的工作重点,扩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和建设。  【关键词】高中地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在高中面临进入大学的压力下,除了发展知识外,还必须集中精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将来的学生学习打下基础。高中地理教
期刊
【摘要】所谓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数学的建模以及运算等各种能力,数学建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数学学科,通过建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且他们的数学基础不太好,所以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实力,注重对中职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对中职学生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培养进行了探究,希望对广大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数学建模;核心
期刊
【摘要】校园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则在无形中起到“育人”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来看,颇有“千校一面”趋势,校园雷同现象普遍,缺乏个性与新意,难以彰显文化特色。因此,在开展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过程中,笔者尝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背景,指导学生以校园空间为载体剖析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反思不足,创新方法,打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空间,增强师生体验,这对于平面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