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技术素养问题探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12345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科学素养做了明确定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新课标并没有将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做详细区分,而是将技术素养含蕴在了科学素养之中。然而,技术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必须将二者加以区分。
  科学是人类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而形成关于经验现象的理论归纳,致力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起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是对科学的实际应用,注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素养要求有扎实严谨的理论知识、灵活有效的探究方法和尊重事实又敢于批判的科学态度;技术素养不仅是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服务于实际的能力,还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尊重生命的伦理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笔者仅就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三方面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问题。
  一、技术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蕴含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第四部分对技术教育分三个层次进行了阐述:①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②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③初步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正确的技术价值取向。在现实中,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技术的应用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又从技术中获取经验性的支撑,很难在二者中间划分一个明确的界限。分析新课标课程目标的前三个部分,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技术素养”,但其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旨意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首先,在科学知识目标中要求: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运动的不同形式及其转换规律;工具、仪器的认识与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科学探究、设计制作等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清楚了问题的原理、材料的性质、加工的方法等知识,才能进一步的制作甚至创造产品。例如《做一只水钟》一课,要求学生制作水钟计时器,需要先学习古代水滴计时的原理,还要熟练掌握计时工具的使用方法、所使用的盛水容器的特点等,只有在这些问题都了解了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本次课程的任务。
  其次,在科学探究目标中,学生要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初步了解各种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初步认识科学知识真理的阶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提高技术素养中的过程与方法问题,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理论学习和工程技术应用的主要方法,也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当理论应用于实际为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时,很可能就会产生新的知识。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倾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探究能力的关键时期。要在每一学段、每一单元甚至每一堂课的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探究活动的氛围中,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方法,鼓励引导学生使用合理的思维方法。
  最后,在科学态度目标中: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实事求是;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追求创新;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技术是价值蕴含的,技术进步代表人类的进步,技术的邪恶反映人的邪恶。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甚嚣尘上,A1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反响。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人们对此众说纷纭。2017年1月“阿西洛马会议”上签署了《阿西洛马人工智能原则》,呼吁全世界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者遵守这些原则,共同保障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安全。可见,技术的发展是没有界限的,需要技术伦理来约束它。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提出过“知识即美德”,认为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育学习,而伦理是比道德更高一级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上应遵循的规则。所谓技术伦理,即技术与社会伦理规则的良性结合,内化于技术实践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之中。培养一个科学家,首先要培养一个遵守规则有着崇高的人文关怀的人,因此技术伦理教育是技术素养的重中之重,这就体现在小学科学技术的态度目标中。
  二、在教材内容设计中体现技术素养
  技术是物化的科学,科学与技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课程内容包含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科学知识是主体,到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实际操作时,技术方面的内容占据了主要地位。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学者指出在技术系统的构成中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实体要素,包括工具、机器和设备等物质实体;二是智能要素,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三是工艺要素,是表征实体要素与智能要素的结合方式和运作状态的。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新课标从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三个概念,为小学生技术素养的初步培养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三个概念恰恰契合三个要素的内容。①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②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③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分析新课标中各学段的学习内容不难看出,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从三个要素的角度对学生概念的学习进行了划分:
  第一阶段,了解和意识阶段:通过观察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学习常见工具和器具的操作和使用,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简单机械;通过阅读等活动了解一些著名工程师和发明家。目的是了解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意识到工具是人的力量的一种延伸,体会设计和发明离不开创新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持续的努力,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技术的初步认识并将创新的种子根植于心。例如苏教版小五下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从生活中工人“移走大石头”的问题出发,引入杠杆的概念及原理,然后通过旗杆上的简单机械、汽车方向盘的研究等学习,认识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最后,将这些概念都整合到一辆自行車上:找一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自行车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更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具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的最后介绍了自行车的发展历程,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学生:“我们现在看到的自行车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改进过程的,它较过去更轻便、美观,使我们的出行更加的便捷。”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隐性的认识:好的产品是不断创新形成的,从而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在基础教育阶段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后面的技术设计阶段有很大帮助。
其他文献
于2002年对区属医疗单位消毒质量进行了监测.1 方法和评价标准取经灭菌的医疗器械以无菌操作方法用洗脱液反复洗脱5次后放入需氧-厌氧培养基和霉菌培养基中培养后检测医疗器
饮用水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问题.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饮用水处理剂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来普遍使用的液氯及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消毒饮水时会产生氯仿、溴仿
为了解紫外线对密闭性较好的无菌室空气的消毒效果,用平板沉降15min采样,检测空气细菌总数。结果,经卫生清扫后,室内空气细菌总数很少超过标准(>200cfu/m^3);再经约为常规量2倍的紫
青贮可以较好的保持饲草的营养成分,饲用苎麻生物产量、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较好的青贮作物。我们就饲用苎麻的营养成分、青贮特性、裹包青贮的制作技术等进行总结,制定了饲
今是牌MKJ型空气洁净器由预过滤器、复合过滤器、活性碳膜、静电场及负离子发生器等组成。以气溶胶定量除菌试验,了解其消除空气细菌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在20℃,相对湿度60%的
<正>2001年5月,对邹城市312家饮食单位消毒后待用的餐具,用大肠菌群快速试纸检测。抽检4992件餐饮具,大肠菌群检出率为59.01%(2946/4992)。其中,大、中型(≥50个客座)饭店45家,小
物品监测采样棉棒是物品上细菌采样必须使用的一次性用品.采样棉棒制作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采样细菌数的准确性,老式采样棉棒即存在许多不足.为此,研制了一种单根包装一次性使用
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之一,而主要载体之一就是实验教学。构建基于层级分析、双螺旋发展的科学实验探究模式,为有效的实验探究教学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模式,体现了科学探究走向深入的要求,增进了科学探究的价值。本文仅就基于层级分析、双螺旋发展的科学实验探究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科学实验探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相对于以往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来说的确有矫正作用,但就客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关键是如何落实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以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赢得家长的认可,体现自身独特的价值,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鍵靠课堂的高效来实现。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对此也有人提出质疑,不再认可。今天再次提出,是因为这是一句经得起考验的千真万确的话。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课目
目前,化学消毒剂对细菌杀灭效果的检测,已基本形成一套较完整的试验方法;但消毒剂灭活病毒效果的检测和评价,尚无统一的试验方法。细胞感染法被认为是目前检测病毒感染性存在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