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123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有着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和运用语文的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的课。然而,现在的课堂上,往往用繁琐的语言文字训练,肢解充满作者脉律、呼吸和汩汩血流的美文华章,导致钱梦龙先生所强烈批评的那种惨状“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被淡化,美育功能被取消,本为‘人的发展’,而设的语文课转而成了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的桎梏。”如何打破桎梏,还原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让语文课焕发生命的活力,回归人文和诗意,我作了如下思考和探索。
  1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 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 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虽然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但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并不因此而能自行实现,因而,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外,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 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课堂上探寻的答案并非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要
期刊
创新教育是通过教育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附于个体身上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再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  1施创新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三大障碍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思维的培养。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打基础,这
期刊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后,经过近70年的发展演变,现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而我国对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才刚刚起步。笔者将就我国当代时代特征、媒介信息对我国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我国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及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状况四方面论述对我国中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必要性  1 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及
期刊
(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中间坪小学 广西 防城港 538003)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教学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特点,要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与数学
期刊
【摘要】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专业知识与外文元素进行科学地、符合逻辑的融合。在此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具体实施就是实行"三步走"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技巧设计、课外的辅导与考察设计等。从整体上看,此教学设计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质量等提高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了。这表现为: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学生对主观性的试题要么不知所措,空一大片;要么所答非所问,离问题相差甚远。充分反映出学生思考意识薄弱、思考能力较差。思考是一切创造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思考习惯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呢?  1.教师要打破书本至上,唯课本是从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
期刊
摘 要: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已进入存量房时代,大规模新建住宅的时期已然过去;同时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适老住宅的需求潜力将会不断释放,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和新建住宅的适老化水平将成为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新的增长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适老住宅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以促进适老住宅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适老住宅;既有住宅改造  【文章编号】
期刊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绝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则由公婆或外公外婆等亲属隔代抚养,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心灵上的抚慰,大多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障碍,如偏激、叛逆、自私、自卑等极端情绪严重。心理发展的不健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艰巨。  1.不容回避的“2000后”问题  近年来,“2000后”学生这个代表新生力量
期刊
数学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特点,寻求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途径,探讨学生在学习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探索用心理学的观点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由三个基本因素构成,’即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三对矛盾
期刊
【摘要】新课标曾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主掌握课堂,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中起辅助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也在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对此,本文将针对探究性学习在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应用上进行简要研究。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For the inquiry learning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