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多解,即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运用不同的方法及不同的运算过程去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学生在解题的时候经常会选择从常规的解题思路出发,有的题目从常规的思路去解决会很难,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解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将困难的问题简单化,学会一题多解,学会在多种方法中优化选择非常重要。
   在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对于能力尤其重要,能够为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我们每位小学教师应该重视,做好相关的训练。
   下面我就自己在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题多解的题目谈谈我的见解和做法:
   题型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关于连减的问题。
   一本书共有80页,第一天读了25页,第二天读了17页,还剩多少页没有读?
   解法1:运用连续减的方法,原来的80页减去第一天读的25页,第一天读了之后还剩65页,再减去第二天读的17页,最后还剩38页没有读,即算式为:
   80-25-17=38(页)
   解法2:运用加减混合的方法,先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读了25+17=42(页),再用原来的80页减两天一共读了的42页就是最后还剩的页数,及算式是:80—(25+17)=38(页)。
   题型二: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关于上车、下车的问题。
   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解法1:用车上原来有的人数67减去到站后下来的人数25,等于车上还剩的人数42人,即:67-25=42(人),再用42人加上上车的人数28人,等于现在车上的人数70人,即:42+28=70(人),综合算式为:67-25+28=70(人)
   解法2:先比较上车的人数和下车的人数谁多谁少,明显上车的人数28人比下车的人数多,可算出来多(28-25)=3人,即可以确定最后车上的总人数是多了3人,原来车上有67人,又多了三人,即可算出来最后的总人数为:67+3=70(人),综合算式为:67+(28-25)=70人。
   题型三:一年级排队问题求总人数
   几个同学排成一列横队,从左到右报数时,小强是第5个,从右至左报数时,小强是第3个。这列横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法1:根据题意画○代替同学们站队,从左边数小强是第5个,右边数过来排第3,即画图为:○○○○○(小强)○○,可直接数出来为7人。
   解法2:从左到右报数时,小强是第5个,从右至左报数时,小强是第3个,可以列式为:5+3=8人,但是在计算时从左边数过去数了小强,从右边数过来也数了小强,小强就多数了1次,所以应该减去多的1次,即:8-1=7(人),综合算式为:5+3-1=7(人)
   对于一题多解训练,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把握上课的时间。上这种课必须要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就谈不上灵活运用,就考虑不到多方面的联系,也就不能进行一题多解。所以,上这种课,一般我都是在学生上课时渗透一点,当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或某几部分知识熟练掌握的时候,再在综合练习时进行强化训练。
   2.目的要明确。上一题多解这种课,不是单纯地追求一题多解,而是要通过这种训练,达到锻炼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的目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教学的提问、追问,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有利于实现一题多解。
   3.选题得当,方法灵活。选题得当是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基本条件。一道题目既要能夠一题多解,又要兼顾班上学困生、学优生的具体情况,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都有所感触,但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什么题都追求一题多解,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能堂堂课都追求一题多解。要根据班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教学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解题,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所以,在实际训练中,不要只满足于学生会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而是要教学生会思考、会表达,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每一步代表什么意思。实践证明,学生的解法越多,学生的思维越灵活、越开阔。学会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兴趣,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娴熟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写各地节日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逸事。编者想通过这样的内容让初三的学生了解各地风俗和民间文化。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写作因素,拓展课外美文,精心设计了“舌尖上的记忆”话题作文。一、上好课内精读课,渗透写作技巧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两篇写美食的文章:文学大师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女作家琦君的《春酒》。  《端午的鸭蛋》一文通过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以及家乡的“端午的鸭
期刊
阅读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模块。深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工作,根据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探究,体验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张力和作者在文章中蕴藏的真实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与鉴赏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本
期刊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去探究问题时,由于年龄与认知水平的局限,经常会出现缺乏兴趣,动力不足,思维偏离走上岔道,理解肤浅、难以深入,迷惑不解、陷入困境等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炼主要问题,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归纳和矫正,从而拨开云雾,释疑解难,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有效地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一、利用生活经验,
期刊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审美  音乐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水平,美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能及的优势,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互联网背景下网上各种垃圾歌曲泛滥,但是很多小学生却对其十分钟情。针对这种情况,有效开展小学音乐教育能够以乐育人。以教给小学生们演唱《祖国爱我,我爱祖国》为例,歌曲不仅富有氣势还颇具感情色
期刊
什么是语文素养?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在我们的课堂如何紧紧抓住课堂,落实这一目标?一、深入解读课本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叶圣
期刊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需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小学教育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第一环节,是他们人生观、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最好时期。所以,有必要通过小学语文教育让小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教材、课程思想和规范讲解上下功夫,而且需要开展有关生态环境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习。一、小学语文生
期刊
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写作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作文的类型。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作文进行分类,细化对于学生作文的指导,本文将试析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三大创新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一、运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
期刊
作文,可以是看图说话,看材料写文章,或者是命题作文。但写任何一种作文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说每一类作文都要有相同的套路,每一种作文锻炼学生的能力都是不同的。小学语文的作文在低年级主要分为简单写日记、看图说话写片段等,高年级转变为写短篇的记叙文,要求有真情实感,记叙的事情要有完整性。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为学生的每一个过渡做好准备,及时反馈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来并各
期刊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是时代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如何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多年来,我一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学校开展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中,探索着这一问题的答案。一、重激发创新兴趣  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探究。为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我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善于营造能激发探究的问题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深入了解学生,抓住他们的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关注教学活动,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优质的语文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索,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能通过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深入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开展教学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