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之方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通览全局,梳理知识;(二)设题演练,提升能力;(三)读写结合,积累素材。
  【关键词】教材资源 备考资源 学习成效
  
  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又宝贵的资源库,但它不会自动变成应考的资源。一座矿山不等于艺术珍品,惟有高明的艺术家深入其间,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用老到的经验去打磨,匠心独运,方能点石成金,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由教材资源而变为珍贵的备考资源,也需要教师的发现、挖掘与创造。教师要熟悉课文,精研教材,善于化用与改造教材中的资源,把分散的知识点系统梳理,使之形成有用有序的训练点、考点,从而把单一的教材资源改造成丰富的备考资源。
  那么,如何化教材资源为备考资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与研究,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的教材,提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通览全局,梳理知识
  笔者以2009级学生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内容为范例,对这个问题加以阐述。
  按照学界的研究,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课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活动系统等,带有很强的综合性。高中必修五个模块,共计20个单元、65篇课文、79篇诗文、219道习题、2462条注释。古代诗文作品8个单元共39篇,其中古文17篇,从必修1到必修5,每个模块都有;古诗22篇,安排在必修2到必修4三个模块中。现代文中的“论述类文本”(含杂文、随笔、文艺随笔等)2个单元共8篇,“杂文和随笔”单元5篇文章安排在必修4,“文艺随笔”单元3篇安排在必修5。“实用类文本”(含新闻报道、演讲词、科普文等)四个单元共13篇,其中“新闻报道”单元4篇文章安排在必修1,“演讲词”3篇文章安排在必修2,“科普文”两个单元6篇文章安排在必修3和必修5。“文学类文本”(散文、小说、现代诗歌、戏剧)6个单元共19篇,其中“现代诗歌”单元4首安排在必修1,“散文”两个单元6篇文章安排在必修1和必修2,“小说”两个单元6篇文章安排在必修3和必修5,“戏剧”单元3篇文章安排在必修4。
  但是,语文知识点在教材中没有设置专项,而是分散在课文与习题之中,给复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结合考纲分项梳理,使之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下面是笔者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1.古文阅读知识点梳理①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要实词。②文言虚词: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③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④固定句式。⑤复音虚词。
  2.古诗鉴赏知识点梳理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题材。⑤体裁。⑥中国古代诗歌简史。
  3.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论文、杂文、评论(文艺随笔)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新闻、报告、演讲词和科普文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5.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以上五大文体阅读鉴赏的知识点梳理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知识点梳理时可适当参考教材外的资源,力求规范完整,但范例应尽量引用教材的内容。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的教师会发现,考纲中所提到的考点往往与教材中的知识点是相通的。
  二、设题演练,提升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高考试卷是以能力立意。《2011年语文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提出: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关注考生的发展潜能。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可见,高考复习倘若只是停留在了解语文阅读知识的层面,那么考生势必要吃大亏。能力的提高又须通过科学有序、持之以恒的训练方见成效,而教材恰恰在这个方面存在着欠缺。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化用或改造教材中的资源,甚至要创造性地设题,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演练,借以提升解题能力。笔者也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介绍如下:
  1.古文设题:除了按照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知识板块综合性设题外,笔者在设题中还专门就“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方面做了探索。示例:
  选出下列对文章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摇 ?摇)
  A.本文描写刘邦、项羽为了争夺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在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斗智斗勇,表现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人物。
  B.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
  C.本文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常常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
  D.作者运用对比法描绘刘邦和项羽的性格,这样的对比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其爱憎倾向是十分明确的,对项羽主要的是同情和批评,对刘邦主要的是肯定和赞赏。(必修1《鸿门宴》)
  2.古诗设题:除了分项设置若干简述题之外,笔者还采用了填空题,下面以必修2课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说明:
  诗中“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作者笔下的田园乡村生活平淡无奇,然而这几句诗读起来有着盎然的诗意,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这主要得力于诗人运用了?摇?摇?摇?摇的艺术手法,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中,营造了美好的意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摇?摇?摇?摇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接着写?摇?摇?摇?摇景,眺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平和、宁静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摇?摇?摇?摇衬?摇?摇?摇?摇,以?摇?摇?摇?摇衬?摇?摇?摇?摇,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3.现代文阅读设题:选取教材上三种文本中适合设题的课文,按照高考命题的方式,设置3题,第1题是五选二的选择题,第2题可以就关键词语、重要句子、主题、结构等设题,此为常规题;第3题为探究题,要选择文本中最有探究价值的角度或问题设题。笔者发现,有些课后习题就是很好的题目,我们不妨引用或化用。必修2郁达夫《故都的秋》可设题如下:
  1.阅读全文,请简析本文思路。
  2.本文写“故都的秋”为什么要提到“南国之秋”呢?
  3.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天的,为什么要将故都的秋描写得如此悲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三、读写结合,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不仅是应考中的阅读资源宝库,它还是写作素材的宝库。考场作文学生最缺的是素材,而素材的积累却有赖于平时。如果我们平时主动积累整理课文素材,考场上灵活地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找到契合点,写来当可得心应手。实践证明,历年来都有一些优秀考生因活学活用教材而获得高分。
  在运用课本素材中,笔者常用以下5种方法:话题法、引用法、对举法、组接法和联想法。以“引用法”和“话题法”为例。
  1.引用法:把教材素材应用于文章中,所用的素材可叙述可概括,可详可略,只占文章的极少一部分。示例:
  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在25万黑人集会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号召黑人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自由的斗争中去。美国黑人争取自由权利的正义斗争取得了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自由是心灵的放飞,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只要心灵不被禁锢,那你就是自由的。
  2.话题法: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设置一个写作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来思考课文的内容。这样,课文的内容可以转化为写作的素材,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思考与表达。示例:
  朱自清从夜晚的荷塘看到了无尽的风致,郁达夫从北国的秋景领略到迷人的情调,陆蠡甚至从一棵绿色的常春藤看到希望,看到慰安,看到快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以“拥有一双慧眼”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总之,语文教材资源无论是在平时教学,还是在高考复习中都不容忽视,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运用得法,就近取材,切实提高语文学习成效。
  作者单位:福州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正>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大坝混凝土浇筑是重要的一环。为了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对混凝土进行温度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通常采用的几种温控措施中,运行费用是不一样的。为
生态语文课堂是一个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系统。合理、充分、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是生态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其中,学生是生态语文教学的
【摘 要】教师要转变观念,打破过去的思维定势,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读书时间和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好读书”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做好朗读训练,使学生能读出文章的情趣。通过朗读,培育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神妙,领悟语言的精髓。  【关键词】朗读 读书方法 语感    语文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是语文的重要基本功。如果忽视学科特点,失去这项基本功,
《江海学刊》1983年第3期载《“死缓制度”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文章对我国目前很多法学著作关于“死缓”制度是我国刑法制度上的“独创”的说法表示异议。该文作者认为:“死缓”作为一种刑罚制度在我国是1951年才明确规定的,而法国1924年出版的亚尔培·马迪厄著《法国革命史》第二卷,已有关于1793年1月17日法国国民公会讨论路易处刑时,有人“主张死刑但应考虑是否可以缓刑”的记载。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性质观、目标观、内容观、资源观和评价观五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快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创新突破瓶颈呢?网络环境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和构想,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网络环境写作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体现
为了满足中学、小学和中等专业学校部分教师希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一般原理的要求,南京教育学会筹委会与南京师范学院、南京教师进修学院联合举办了教育学、心理学讲座。讲座内容分四讲:一、教学原则;二、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赵翼的史学论著,以(《廿二史札记》(共36卷,567条篇目)为代表作。近人多以为赵翼的史学,是历史考据,脱离现实;我以为他是用考证的方法,也发表史论,有较为温和的经世思想。现在略抒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正> 某海底施工侦探导(隧)洞在开挖过程中,由于不慎,爆破中将原地质钻探孔与导洞打通,造成了从探孔向导洞内渗漏海水的事故.为了保证隧洞开挖的正常进行,施工中笔者采用氰凝
【摘 要】如何在减时减压的情况下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已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实践证明,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确保学生一课一得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关键词】高效课堂 善教乐学 一课一得    随着江苏教育新政的实施,如何在减时减压的情况下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已是每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何谓高效课堂?这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有人认为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能把相关知识点拓展延伸,能全面揭示
【教学目标】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塑造学生宽容的品质  【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教材    暑期热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想必同学们看了吧?剧中刻画了一位倔强、顽强、英勇、贞烈并有超乎寻常的意志力的战士形象顺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故事结局,顺溜决定不亲手杀阪田时,他流泪了,这是隐忍的泪,是忠于组织的泪,是一个军人不折不扣的泪,当一个人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