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半径的三角表示及其应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查圆锥曲线的重点问题是焦半径,热点问题也是焦半径.因为焦半径是连接圆锥曲线第一定义与统一定义的纽带,用普通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因其计算量大而使学生望而生畏.然而若用三角函数来表示焦半径则可简化运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分类说明.
  一、椭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过椭圆x2a2+y2b2=1(a>b>0)的右焦点F任作一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长的取值范围.一般解法是设直线方程,然后与椭圆方程联立,再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而且要对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进行分类.理论上讲是能做得出来的,但因其计算量大至少使90%的学生无法通过计算得到结论.
  现在来介绍三角解法:设∠AOX=θ,(把射线FX绕点F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射线FA重合时的最小正角为θ,若点A在x轴正半轴上规定θ=0,则0≤θ<2π,下文的定义同此)显然点A的坐标为(c+FA•cosθ,FA•sinθ),根据椭圆的第二定义:点A到F的距离AF与点A到右准线x=a2c的距离d=a2c-c-FA•cosθ之比为常数e(0  例题设椭圆x2a2+y2b2=1(a>b>0)的左焦点为F,过点F作一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且AF=3FB,求直线AB的方程(a,b为常数).
  分析设∠AFX=θ,AF=b2a-c•cosθ,FB=b2a+c•cosθ.由AF=3FB|AF|=3|FB|b2a-c•cosθ=b2a+c•cosθ×3cosθ=a2c,所以当a>2c时,直线不存在;当a=2c时,直线方程为y=0;当c  二、双曲线
  先探索右焦点F2与右支上任一点A的距离PF的长:设∠AF2X=θ,0≤θ<2π,则A(c+AF•cosθ,AF•sinθ),点A到右准线的距离为c+AF•cosθ-a2c,由第二定义知:AF=ec+AF•cosθ-a2c,得AF=b2a-c•cosθ;再探索左支上任一点B到左焦点F1的距离:设∠AF1X=θ,则B(-c+BF•cosθ,BF•sinθ),点B到左准线x=-a2c的距离为-a2c+c-BF•cosθ,由第二定义知BF1=ec+AF•cosθ-a2cBF1=b2a+c•cosθ,关于双曲线的这类问题比较复杂,考试大纲对直线与双曲线的要求是A级,因此只要会简单的则可.
  三、抛物线
  这是最简单的圆锥曲线,它的焦半径和焦点弦长的三角表示就简单了.设点M是抛物线y2=2px(p为正常数)上任一点,F为其抛物线的焦点,∠MFX=θ(0≤θ<2π),点Mp2+PF•cosθ,PF•sinθ,故点M到准线x=-p2的距离为p+PF•cosθ,故依定义:MF=MF•cosθ+p,故:MF=p1-cosθ,若过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y2=2px于两点M,N,则MF=p1-cosθ,NF=p1+cosθ,故焦点弦MN=p1-cosθ+p1+cosθ=2p1-cos2θ=2psin2θ,故当MN与x轴垂直时,MN最小,最小值为2p.即焦点弦长MN∈[2p,+∞).
  显然1MF+1NF=2p,这是抛物线中与角θ无关的结论.是不是对任意椭圆都有这样的结论呢?设F为椭圆x2a2+y2b2=1(a>b>0)的焦点,过点F的直线交椭圆于两点A,B,问:1AF+1BF是否为定值?
  设∠AFX=θ(0≤θ<2π),则有第一类椭圆部分的分析点:AF=b2a+c•cosθ,BF=b2a-c•cosθ1AF+1BF=2ab2(与θ无关).
  那么在双曲线中也有类似的结论吗?设点F为双曲线x2a2-y2b2=1(a,b为正常数)的右焦点,过点F作直线l交双曲线于A,B两点,当A,B都位于右支上时,由分析知:设∠AFX=θ,则AF=b2a-c•cosθ,BF=b2a+c•cosθ1AF+1BF=2ab2,即当A,B位于同一支上时1AF+1BF为定值2ab2.
  当A,B一个在左支上、一个在右支上时呢?则AF=-b2a+c•cosθ,BF=b2a-c•cosθ,有1AF+1BF=-2cosθb2.这是一个与θ有关的结论.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得到这样一个定理:过抛物线、双曲线、椭圆的一个焦点分别作一条直线与它们交于两点(双曲线中两点在同一支上),则焦半径的倒数和为定值.
  其实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不停地去探索,我们会发现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真的很有趣且奥妙无穷.导数的两大功能及相应误区导数的两大功能及相应误区
  ◎王波(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223200)
  
  导函数简称导数,是高中数学的一个新增内容,它是连接中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个纽带,因而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成了高考的一个热点问题.归纳起来,导数只具有两大功能.
  功能一、求切线的斜率
  由导数的几何意义知:曲线y=f(x)在x=x0处的导数f′(x0)就是曲线在x=x0处切线的斜率k=f′(x0).切点为(x0,f(x0)),故切线方程为:y-f(x0)=f′(x0)(x-x0).
  例1设点P是曲线y=ln x上任意一点,求点P到直线y=2x距离的最小值.
  图1本题的直接解法为:设点P(x,ln x),其中x>0,则点P到直线y=2x的距离为d=|2x-ln x|5,由线性规则的知识得:d=2x-ln x5,问题转化为求以x(x>0)为自变量的函数d的最小值.由d′≥0得:x≥12,所以函数d在12,+∞上递增,在0,12上递减,故d的最小值为dmin=1+ln 25;如果深入分析,我们还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如图1),可以将问题这样转化:将直线y=2x向下平移至与曲线y=ln x相切时,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即为所求,设点P(x0,y0),y′=1x,推出1x0=2(直线平行斜率相等),得x0=12,故点P12,-ln 2,它到直线2x-y=0的距离为d=1+ln 25.
  对于曲线的切线概念,我们要消除一个误区,过去我们认为曲线的切线与曲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这是错误的.真正的定义中应强调两点:第一,切线是曲线的一种特殊的割线.点P(x0,y0)是曲线y=f(x)上一定点,Q(x,y)是曲线上动点,当点x-x0→0时,割线PQ叫作曲线y=f(x)的切线.第二,切线强调的是在某一点处的切线,至于这条切线是否与曲线还有其他的第三个公共点,它未涉及,故可有可无,这就是曲线的一条切线可以与曲线有多个公共点的原因.
  功能二、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这个问题是大家所熟知的,由f′(x)≥0得到的区间即为函数的增区间,以定义域为全集,增区间的补集所对应的区间为减区间.如:讨论函数f(x)=x3+x2-6ax在区间(1,+∞)上的单调性(a∈R).显然用导数求解:f′(x)=3x2+2x-6a,设f′(x)≥0,则3x2+2x-6a≥0,当6a≤3x2+2x恒成立,即6a≤5a≤56时,f′(x)≥0在(1,+∞)上恒成立,故f(x)在(1,+∞)上递减;当a>56时,3x2+2x-6a≥0(x>1)得:x>-1+18a+13,故f(x)在1,-1+18a+13上递减,在-1+18a+13,+∞上递增.最后分类说明.看到这儿读者们不禁会问:求函数的最值或极值难道不是导数的功能吗?利用导数确实能求出函数的最值和极值,但这能说是导数的第三功能吗?让我们细细品味求函数最值的解题过程:由y′≥0得单调增区间减区间画图,通过图像寫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极值,不难发现求函数最值,先要求单调区间,只多一步画图写最值,这不能说是导数的第三功能,充其量只是函数单调区间的一个应用或延伸.然而可别小看了这个功能,它恰有两个应用误区:
  误区一f′(x)≥0(对应的区间为[a,b])是函数f(x)在[a,b]上递增的充分条件.如函数f(x)=2,x≤0,
  x2+2,x>0.显然,当x≤0时,f′(x)=0;当x>0时,f′(x)=2x>0,故x∈R都有f′(x)≥0成立,但f(x)在(-∞,+∞)上却不是递增的,因此,要使f(x)在[a,b]上单调递增还需加一个条件:f′(x)在[a,b]上有有限个零点.即:f′(x)≥0(对应区间为[a,b]且f′(x)在[a,b]上有有限个零点)f(x)在[a,b]上递增,这才是一个定理.
  例2若函数f(x)=(a+1)x-1x-1在(1,+∞)上单调递增,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感到很亲切,认为太好做了,f′(x)=-a(x+1)2,要使f(x)在(1,+∞)上递增,只需使f′(x)≥0在(1,+∞)上恒成立,即a≤0.正在学生暗自庆幸、得意忘形之时,已不知不觉地落入陷阱,“a≤0”这个结论是不对的.因为当a=0时,f′(x)=0在(1,+∞)上是恒成立,但是f′(x)=0在(1,+∞)上却有无数个零点,这与定理是矛盾的.若不信可以代入原题检验;当a=0时,f(x)=1,显然不合题意.那么是不是用f′(x)>0来求就可回避这个等号问题呢?也不是.问题:“若函数f(x)=x+ax在(2,+∞)上递增,求实数a的范围.”只用f′(x)>01-ax2>0在(2,+∞)上恒成立,得到a<4,而a=4时也合题意.所以最好的方法仍然是:令f′(x)≥0求解,再检验是否可取等号.
  
  (下转114页)
其他文献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动其情,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尊重“最近发展区”,促使“人人有所得” 
期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改善和优化,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本文介绍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讲”这一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提高;培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我们知道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一直是广大教育理
期刊
【摘要】根据高层建筑火灾蔓延及救火过程的非线性的特点,建立了火势随时间变化的非线性模型.进而确立高层建筑救火总费用的目标函数,建立一个高层建筑救火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然后,运用微积分和数值计算的有关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与求解,从而得到高层建筑救火的最低费用和需要投入消防员的人数.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非线性模型    近年来,城市建筑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越来越大.高层建筑救火已成为
童年时代是个体直觉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直觉思维的最佳途径是美育,因为以自由创造为本性的审美活动,可以充分保护儿童的直观性表现,使儿童在对各种复杂的感性形式的直观中
湖北省成宁市咸安区初中数学课程实施新课改已经步入第6个年头,从笔者深入学校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客观地说,大部分教师能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改所揭示出的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与不足,已初步品味实施新课程而收获的累累硕果,对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改有了更多的豪言壮语与憧憬,但不置可否的是,仍有少数教师的教学实况所反映出来的是“课标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教学仍涛声依旧”,“理念心中装,教学不变样”的现象或多或少地存
案例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活动课,分式游式  课前要求每名同学做一些长6 cm, 宽3 cm的矩形卡片,卡片上的内容自定;编排游戏活动小组,4个人为1组,分甲方、乙方,每方两个人进行游戏规则自行设计.   教师:游戏一,将你们准备的卡片让对方分别将2张卡片放在分子、分母上,回答组成的式子是否为分式,如果是分式,它什么时候有意义?分式的值能为0吗?  甲方:卡片:x1 - xx2 - 1 -32——= 
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当前私营企业主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的法制缺陷,限制了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法治化进程.只有完善国家各项政治法律制度,才能使
沉默权作为国际上公认的一项基本人权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体现,根本原因,是其所体现的现代刑事诉讼法律观与我国传统的刑事诉讼法律观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法制进程中,沉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和联系。”(波利亚语)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究,知识最容易生成,然而少部分经典的教学片段,却仅仅是告诉学生怎么样,而忽视了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果能顺其认知规律,稍稍改变教学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会有效促进知识的生成。  案例1:三角形面积的教学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