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笔者浏览了42所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我国重点高校的网页,惊奇地发现: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把定位层次表述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大学”,把定位类型描述为“综合性”,把定位等级定格为“研究型”。诚然“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事物和人生的普遍规律。高等院校自然也一样,每所高校都要力争上游,成为佼佼者,然而如果高校一味地脱离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条件,盲目追求类型、能级和档次的高定位,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和高校自身的发展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不恰当定位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定位的类型和能级趋同单一,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目前共有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2门一级学科,按类型分为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依据武书连2006年对中国大学的评价结果,我们把只有6个学科或6个学科以下所开设的学科中其学科实力评价中有3个或3个以上为E的高校称为单科性大学;把开设6~9个学科的高校称为多科性大学;把开设10~11个学科的高校称为综合性大学。若把能级分为研究性、研究教学性、本科教学性,依据同样的标准,把学科实力有5个A及以上的高校定格为研究性大学;把学科实力有1~4个A的高校定格为研究教学性大学;把学科实力没有A的高校定格为本科教学性大学,可以说这样的分类比较合乎实际。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每个高校的定位过高,为了符合自己的定位目标,原本属于单科性的大学,必然要加快设立其他学科或者是加大对其弱势学科的投入,从而符合自己“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定位;原本属于多科性的大学,必然以更快的速度来设置其他学科或加大对其弱势学科的建设,从而也符合其“研究性和综合性”的定位;原本属于本科教学性的大学,也要花大力气斥巨资来建设自身从而成为研究性大学;原本属于研究教学性大学的高校也会朝着研究性大学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各方面的努力。高校一味地追求综合性和研究性,必然会出现一些“只靠简单的合并,就变成了综合性大学;申请硕士点、博士点,争抢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院士,就升格为研究性大学”等现象。
(二)定位的档次过高,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如果把学校的定位等级分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或世界知名大学、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和国内知名一流大学四个批次,我们认为:
有能力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个:(1)“2+7”格局的院校;(2)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即当地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不少于教育部的投入;(3)综合实力排在前15名。
有能力冲击世界知名或国际知名的高校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个:(1)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即当地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不少于教育部的投入;(2)综合实力排在前30名;(3)有5个及5个以上学科实力为A的。
有能力冲击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高校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是“985工程”的院校,且综合实力在前30名的。
有能力冲击国内知名一流的大学的高校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1)是“985工程”;(2)由地方政府按“985工程”标准建设的或综合实力排在前50名的。
按上述标准,42所高校中只有少数高校定位合适,有部分高校定位过于谨慎,大部分高校定位则偏高。这种不恰当的定位现象严重脱离了社会的需求,也脱离了高校的自身水平,必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建设重叠,从而走上事倍功半的低效率发展之路。
从目前国内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来看,短期内国内部分顶尖高校尚且不可能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上的一流大学都拥有一批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一批位于世界前列的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巨大办学资金的投入,为综合国力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
重点高校定位过高的原因及对策
教育中的“教育先行”现象也启示我们:“各国政府在决定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预算中的比例时,依然受到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每一历史时期总有一个不可越逾的阈限,如果超过了这个阈限,‘教育费用的负担就可能破坏经济上的平衡’,对国民经济带来直接的危害”,同时教育的盲目先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止这些,“教育的盲目发展还会使本国的人才过剩,造成人才外流,这是一种更为深远和重大的损失”。可以说,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定位过高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比“教育的盲目先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我们有必要探讨重点高校定位过高的原因和对策,从而使我国的重点高校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造成目前高校不恰当定位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1)高校对有关文件和讲话的精神实质把握不准,以致难以对自己做出恰当的定位。
(2)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诱发各高校追求高定位。
目前,国家对学校经费的划拨与投入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学校的层次的高低,“从而强烈地激发了学校的升级情节,这就必然会迫使学校为了获得较多的经费,去追求学校的高定位。
(3)中国政治、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促使高校过于注重高定位。
“中国人等级观念浓,看中名分”,学校的定位越高,就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容易吸引公众注意和社会资金,有名有利,领导人自然脸上有光”,所以“高等学校的领导人都乐意把学校层次办得越高越好,一应的单位和个人的体面。尤其是,近年来划定一部分大学为‘副部级’单位,更加强化了学校的‘官本位’体制,强化了学校的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恰当定位的困难”。
(4)高校对其自身实力的夸大估计,理所当然地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
许多高校过于夸大其优势学科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却忽视了因其弱势学科而导致其综合实力下降的现实,再加上受各种各样大学排名的影响,并不能对自身的实力做出全面、恰当的定位。于是仅仅因某个学科的实力排名靠前,就做出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的世界知名大学”的高定位目标。
(5)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导致了高校热衷追求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的高定位。
自从拉开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序幕,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和“合并浪潮”的进一步推动之下,一股“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医学院,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综合性大学”的错误认识之风几乎吹遍了国内的全部高校。
(二)应采取的对策
(1)高校的领导一定要在充分把握领导人讲话和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求、高校自身的实际、地域特点、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教育资源分布等情况,对高校做出符合实际的恰当定位,明确学校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和规模等要素。
(2)国家要对各高校制定周密配套的投资与激励政策,尽可能避免采用非制度化的额外投资和激励举措,使各类学校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从而使各高校在此基础上,能冷静下来好好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做出合适的定位。
(3)淡化高等学校按政府行政官员级别划分等级的体制。
(4)各高校要在准确评价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恰当定位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5)走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医学院,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综合性大学”的认识误区,扎扎实实在人才培养质量和自己优势学科上下功夫,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学科门类的全和学校规模的大,而走上大规模的合并和花巨资来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低效率发展之路。
不恰当定位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定位的类型和能级趋同单一,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目前共有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2门一级学科,按类型分为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依据武书连2006年对中国大学的评价结果,我们把只有6个学科或6个学科以下所开设的学科中其学科实力评价中有3个或3个以上为E的高校称为单科性大学;把开设6~9个学科的高校称为多科性大学;把开设10~11个学科的高校称为综合性大学。若把能级分为研究性、研究教学性、本科教学性,依据同样的标准,把学科实力有5个A及以上的高校定格为研究性大学;把学科实力有1~4个A的高校定格为研究教学性大学;把学科实力没有A的高校定格为本科教学性大学,可以说这样的分类比较合乎实际。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每个高校的定位过高,为了符合自己的定位目标,原本属于单科性的大学,必然要加快设立其他学科或者是加大对其弱势学科的投入,从而符合自己“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定位;原本属于多科性的大学,必然以更快的速度来设置其他学科或加大对其弱势学科的建设,从而也符合其“研究性和综合性”的定位;原本属于本科教学性的大学,也要花大力气斥巨资来建设自身从而成为研究性大学;原本属于研究教学性大学的高校也会朝着研究性大学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各方面的努力。高校一味地追求综合性和研究性,必然会出现一些“只靠简单的合并,就变成了综合性大学;申请硕士点、博士点,争抢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院士,就升格为研究性大学”等现象。
(二)定位的档次过高,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
如果把学校的定位等级分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或世界知名大学、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和国内知名一流大学四个批次,我们认为:
有能力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个:(1)“2+7”格局的院校;(2)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即当地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不少于教育部的投入;(3)综合实力排在前15名。
有能力冲击世界知名或国际知名的高校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两个:(1)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即当地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不少于教育部的投入;(2)综合实力排在前30名;(3)有5个及5个以上学科实力为A的。
有能力冲击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高校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是“985工程”的院校,且综合实力在前30名的。
有能力冲击国内知名一流的大学的高校须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1)是“985工程”;(2)由地方政府按“985工程”标准建设的或综合实力排在前50名的。
按上述标准,42所高校中只有少数高校定位合适,有部分高校定位过于谨慎,大部分高校定位则偏高。这种不恰当的定位现象严重脱离了社会的需求,也脱离了高校的自身水平,必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建设重叠,从而走上事倍功半的低效率发展之路。
从目前国内高校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来看,短期内国内部分顶尖高校尚且不可能真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上的一流大学都拥有一批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一批位于世界前列的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巨大办学资金的投入,为综合国力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
重点高校定位过高的原因及对策
教育中的“教育先行”现象也启示我们:“各国政府在决定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预算中的比例时,依然受到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每一历史时期总有一个不可越逾的阈限,如果超过了这个阈限,‘教育费用的负担就可能破坏经济上的平衡’,对国民经济带来直接的危害”,同时教育的盲目先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止这些,“教育的盲目发展还会使本国的人才过剩,造成人才外流,这是一种更为深远和重大的损失”。可以说,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定位过高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比“教育的盲目先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我们有必要探讨重点高校定位过高的原因和对策,从而使我国的重点高校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造成目前高校不恰当定位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1)高校对有关文件和讲话的精神实质把握不准,以致难以对自己做出恰当的定位。
(2)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诱发各高校追求高定位。
目前,国家对学校经费的划拨与投入的多少主要决定于学校的层次的高低,“从而强烈地激发了学校的升级情节,这就必然会迫使学校为了获得较多的经费,去追求学校的高定位。
(3)中国政治、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促使高校过于注重高定位。
“中国人等级观念浓,看中名分”,学校的定位越高,就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容易吸引公众注意和社会资金,有名有利,领导人自然脸上有光”,所以“高等学校的领导人都乐意把学校层次办得越高越好,一应的单位和个人的体面。尤其是,近年来划定一部分大学为‘副部级’单位,更加强化了学校的‘官本位’体制,强化了学校的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恰当定位的困难”。
(4)高校对其自身实力的夸大估计,理所当然地出现定位过高的现象。
许多高校过于夸大其优势学科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却忽视了因其弱势学科而导致其综合实力下降的现实,再加上受各种各样大学排名的影响,并不能对自身的实力做出全面、恰当的定位。于是仅仅因某个学科的实力排名靠前,就做出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的世界知名大学”的高定位目标。
(5)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导致了高校热衷追求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的高定位。
自从拉开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序幕,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和“合并浪潮”的进一步推动之下,一股“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医学院,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综合性大学”的错误认识之风几乎吹遍了国内的全部高校。
(二)应采取的对策
(1)高校的领导一定要在充分把握领导人讲话和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求、高校自身的实际、地域特点、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教育资源分布等情况,对高校做出符合实际的恰当定位,明确学校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和规模等要素。
(2)国家要对各高校制定周密配套的投资与激励政策,尽可能避免采用非制度化的额外投资和激励举措,使各类学校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从而使各高校在此基础上,能冷静下来好好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做出合适的定位。
(3)淡化高等学校按政府行政官员级别划分等级的体制。
(4)各高校要在准确评价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恰当定位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体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5)走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医学院,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综合性大学”的认识误区,扎扎实实在人才培养质量和自己优势学科上下功夫,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学科门类的全和学校规模的大,而走上大规模的合并和花巨资来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低效率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