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情感与语言:散文教学“三要素”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_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散文因其体裁的独特性,会带给学生一定的理解困难。如何有效进行散文教学值得思考。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提出教学主张:以“文眼”为突破口,把握作品整体结构;以“欣赏景物”为切入点,体会作者内心情感;以“语言表达”为关注点,品味散文语言艺术。
  关键词:散文教学 结构 情感 语言
  所谓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因其“真情实感”,所以大家爱读;因其“灵活精干”,所以感觉难学。它是凝练深邃的,而学生由于并不丰富的阅历及情感体验,往往难以领会这一类作品的妙处。因此,如何有效进行散文教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从结构、情感与语言这三个要素入手,可以有效地化解散文教学的难点。下面便以老舍《济南的冬天》一课为例分析这三个要素。
  一、以“文眼”为突破口,把握作品整体结构
  从文学的角度说,文本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或多个句子的组合。所以,任何文本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也不例外。因此,散文的解读必须有整体意识,并关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此来深入体会散文之精美。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文体特征之一——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但主题、意境集中。散文中的“形”是紧紧围绕“神”来选材和架构的,两者之间的衔接点便是“文眼”。正如语文教育名家于漪所说:“就文章而言,‘睛’是精粹所在,得神之处,它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来表现。这些词句或在气势上牵动全篇,或使描绘的境界突出,或将包含的情意挑破,或把深邃的见解点明。拎之,通篇皆活,意味隽永,情趣横生,给教学增添色彩。”把握《济南的冬天》的整体结构要在熟悉作者和文章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以“文眼”为突破口。
  《济南的冬天》为写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创作的文章,一经发表即引起强烈轰动。文章中处处流露出老舍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与赞美,是其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也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教材在选编时,对原文在段落、语言文字、标点等方面做了修改。且不说修改得好坏,课文与原文的比较正好成了我教授这篇散文,寻找文眼的切入点。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发原文讲义,学生自由阅读,把原文讲义与课文进行比较。
  讨论合作,寻找文眼。)
  师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编者把这篇散文选入教材的时候对原文进行修改?你们有没有发现原文与课文在划分自然段上的最大不同?
  生 课文最后一个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课文单独成段,原文连在第六自然段之后。
  师 原文好还是课文好?
  生 单独成段,是全文的总结。课文修改得好。
  师 文章的结尾往往有三个作用:总结、点题、与前呼应。同学们能否在文章中找出一个句子与这句相呼应?
  生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师 有温晴的天气,是冬天的济南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冬天的济南的特色。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这个句子实质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在文中,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称之为散文的“文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这样的句子可单独成段。
  师 这个句子同时又照应了前面的三句话。
  作者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的比较引出“文眼”。正因为“无风声、无雾、无毒日”,所以济南是个宝地。
  师 文章通过哪些景写出济南的温晴,写出济南是个宝地的?
  (学生讨论明确:主要是山和水,而雪是山水的融合。)
  “文眼”是散文结构的连接点,找到了散文“文眼”,也就从宏观上驾驭了文章,对领会散文的精妙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以“欣賞景物”为切入点,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真情实感是为文。”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情感真挚,而《济南的冬天》更是一篇情词并茂的抒情散文。现实中的济南并不温晴,但却是老舍人生中的第二起跑线和成家立业的地方。他在济南,收获了文学成就,收获了爱情结晶,收获了朋友,收获了太多的东西。于是,老舍把对济南的浓浓深情融化在了这篇散文中间。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或者直抒胸臆,或者寓情于景,或者虚实结合。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逐步体会情感——
  1.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学生阅读、思考明确: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觉得“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是老舍对济南的独特感受。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直接表露出的是对济南的山的怜爱之情。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确确实实真情流露。
  (4)“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因为爱,所以忍不住要呵护。
  (5)“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把济南的冬天当作人来写。此时的老舍应该和济南的人们一样洋溢着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吧。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又是如何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情感的?
  学生思考,明确:
  (1)“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顶”字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树尖上覆盖着一点儿白雪的位置、形状和情态。“好像日本看护妇”的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赞赏之情蕴含在写景之中。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写村庄,写雪,一幅安适、恬静的美好画面,抒发了作者对下雪后济南美景的喜爱之情。
  (3)“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写水,那么的清亮。这儿的水不仅是自然之水,更是老舍心中的感情之水。   3.对景物描写来说,描摹实景固然重要,但如要传神,那就需要虚实结合的手法了。
  学生思考,明确:(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形成了黄白相间的美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老舍对春天、对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
  (2)“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想象的手法,小山对济南是宠溺的,这何尝不是作者的情怀呢?
  (3)又如“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都是文章中虚写的佳句。
  老舍就是这样,用温暖的情怀来描绘济南冬天的温晴之景。“温晴”是文章的明线,“温情”才是散文的核心。散文本是有情物,要真正读懂散文,读出散文的意蕴,抓景物悟情感是关键。
  三、以“语言表达”为关注点,品味散文语言艺术
  文学是以语言的形式存在的。作家掌握语言,创作文学作品;读者品味语言,欣赏文学作品。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文字极平易,同时又显出亲切、恰当、活泼的风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设计上,选取了两处句子,进行朗读、赏析。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用小摇篮来比喻济南城周围的那圈小山,并把小山当作人来描写,使读者想起婴儿在摇篮里的温馨画面,小山就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呵护着济南城。语言形象。
  2.“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教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暖暖的春色,嫩绿的小草,隐约的野花……语言生动。
  关注比喻、拟人等修辞,带着情感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老舍散文语言的生动。
  当然,整篇散文遣词造句的精妙还体现在字词的运用上,小到语气词甚至标点符号都非常独特。
  我选择了几处典型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共同解读。
  1.关注细小字词。
  如文中的“小”字。像“小山”“小雪”“小水墨画”“小村庄”等,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充满温馨的情感。
  “真”字。“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水藻真绿”等,起到强调作用,抒发赞美之情。
  “个”字。“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表达出的是一种喜爱和轻松。
  “儿”字。“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儿”是典型的北方人说可爱事物的语气词,语调轻松、愉快,表达了老舍对山的喜爱之情。
  “小”中见“情”,我们感受到了老舍散文语言的恰当。
  2.关注虚词,尤其是语气词。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通过这个“呀”字,读者看到了一个充满童心的老舍,下雪了,欢天喜地。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吧”字領着读者看过去,有一种动态效果。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句末“呢”字,语气温和,表现了老舍对小雪的喜爱之情。
  虚中有实,我们感受到了老舍散文语言的精巧。
  3.关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在文章中同样能用来表情达意。
  同一个句子,四种不同的表达: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吧。”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
  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辨析,体会最后一句中的情感。“了”“吧”和“?”的组合,表达出了期盼、怀疑的复杂感情。
  “符号”中有“韵味”,我们感受到了老舍散文语言的细腻。
  一切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散文的语言往往是凝练而又自由灵活的。老舍对景物的情感,就是这样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在他既优美又朴素的语言之中的。
  散文就是这样一种重在写实又自由活泼的文体。内容上,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则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因此,理清思路,披文入情,赏析文字,这是把握散文“形”与“神”的三个关键。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定能读出散文中“我”的情感,读出散文的真正内涵。
  (朱心薇,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其他文献
摘要:三年级学生作业的多维变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书写,更多的是从所占学习时间、学习重心的转移而促使的态度、兴趣等分化的悄然产生,是伴随作业的分化现象而产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分化。导致这种分化的原因很多,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三年级的作业形式,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活动结构和方法,也就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足造成的成绩分化;二是教学要求与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不匹配,造成了学生学习进步的停顿
期刊
摘要:在全球数学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了解世界各国数学课程的改革的内容和进展。《内容分布与认知要求双重视角下的数学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一书,选取了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和新加坡等六个在全球有代表性的国家,以各国的小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对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段划分、组织结构、课程内容、认知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比较。该书主要特色是立足
期刊
摘要:2018年推介阅读的书单有《野草》《从王熙凤到波托西》《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乡关何处》《中国科幻的探索者——刘慈欣科幻小说精品赏析》《夜航》《小王子》等,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言说风格、富有个性和学理的解读、富含真理真情的文字、透视未来的超越性等,提供了全新的阅读视角,引领读者思索并感悟作品价值。  关键词:书单作品价值阅读视角  灯下检点,旧籍新刊。过眼不少,成绩有限。老眼昏花,不敢偷懒。
期刊
初识“三叶草”,缘于我受邀担任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项目评审。这项由深圳市委、市政府创设的文化基金,旨在为深圳文化事业,尤其是公益文化的发展提供基金资助及补充保障。恰逢深圳读书月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阅读”的文化项目应接不暇,而在近百份的申请报告中,我注意到了有着鲜明“亲子阅读”标签的“三叶草”。  其实,在当时接踵而至的深圳民间阅读推广组织中,“三叶草”并非开创者,也不是唯一侧重亲子阅
期刊
摘要:快乐课堂所主张的快乐,旨在改变学习过程本身,使得学习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为了学习的结果,而是为学习活动本身的乐趣而进行:既有理性而沉静的思考,启人心智;又有感性而热烈的碰撞,动人心扉。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接力里,帮助学生积累快乐的因子,积淀快乐的人生。  关键词:快乐做主人快乐课堂快乐人生  快乐课堂,首先是指儿童的课堂。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期刊
摘 要:承认“儿童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就意味着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尊严,尊重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儿童的发展潜力,尊重儿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儿童的幸福。教育只有指向人的幸福,指向杰出的人,才会培育源源不断的人才。对于教师和学生这一个个生命体而言,教育就是浪漫,就是温馨,就是情趣,就是诗情画意,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教育童话的创作
期刊
摘 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师范生要“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和合作的技能”。教师语言是师范生专业发展领域的必修课程,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深入推进师范院校教师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以问卷的形式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进行调查,可以分析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语言课程 课堂教学 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语文教育”(PPZY201
期刊
摘 要:非遗艺术为民族文化之酵母。为建设有根的艺术教育,可秉持童年创意美学,创建非遗工坊,打造项目课程。全力推进 “极简化思维”“近距离体验”“情境式对话”“创意式表现”教学,精简内容,打破固态,拓展思维,变化形式,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剪纸课堂教学。  关键词:童年创意美学 属我化 非遗工坊 剪纸 项目课程  非遗艺术为民族文化之酵母。我们要建设有根的艺术教育,必须守本创新,化旧为新。为此,我校创立
期刊
这些人,是作家、画家、出版人、教育者、学者、公益人;  这些人,活跃在这个国家文化、艺术、教育、出版、公益事业的第一线;  这些人,跟“三叶草”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的缘分与连接;  ……  在这个十年的节点,我们采访了熟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鼓励和助推“三叶草”的各界知名人士,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在你眼中,“三叶草”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2.你第一次认识“三叶草”是在什么时候?  3.
期刊
摘 要:吴非的教育专著《不跪着教书》聚焦一线教育的各个方面、点点细节,既有对送礼乱象、教师粗鄙行为金刚怒目式的批判,惹人深思;亦有对独立思考的培养、教学风格的形成、情真意切的呼唤,振聋发聩;还有对培育自尊、涵养阅读循循善诱式的叮咛,声声入耳。在纷乱的教育现象下,拨乱反正,思想深邃,教人回归教育常态。  关键词:《不跪着读书》 读后感 教育现象  翻开一本书,我总习惯于先摸摸作者的“底气”。  “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