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的幸福日子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春前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荣誉接踵而至——继“2007和谐中国年度峰会”为他颁发“2007和谐中国年度最高荣誉奖”,“CCTV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又毫无悬念地获得“年度人物特别荣誉奖”。袁隆平这样一位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水稻研究专家,他的婚姻和家庭又是怎样的呢?
  
  相知相惜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毕业几年了,仍孑然一身,年轻的袁隆平在工作方面没人能超过他。可是,在生活上他却非常随意。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一次,一位男教师给袁隆平介绍女朋友。可一见面,女方相中的却是衣着整洁的介绍人,不久就结为伉俪。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起步不久,也是孤立无援的时候,他的事业感动了一位叫邓则的姑娘。她是袁隆平的学生,在两路口农技站工作,因出身不好在爱情问题上一度陷入苦恼。邓则的同学谢万安在一次同学聚会时,有意无意地谈到了教过他们遗传育种课的袁隆平老师,问邓则对袁老师印象如何。邓则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袁老师嘛,人挺不错,教学认真,待人诚恳,人品更是没得说。”谢万安见时机已到,赶忙点明了自己前来的用意:“袁老师至今还没成家,我看你俩挺般配的。”听他这么一说,邓则的脸一下就红了。
  与此同时,另一位同学王业甫也频频催袁隆平到两路口农技站去走走,“去看看你的学生吧!”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一来二去,袁隆平和邓则都有了那层意思。两人相爱后,时常一同外出看电影,有人开始嚼舌根:“你瞧,真是物以类聚啊,也不注意影响!”邓则听了心中恼火,憨厚耿直的袁隆平偏偏犟了起来:“什么影响?我们大男大女,谈情说爱,正正当当,以后还要继续扩大影响呢!”一句话,两人都忍不住笑了。
  1964年正月,黔阳地区举行职工业余篮球赛,邓则是黔阳县女队的队员,正好赛场选择在安江农校的球场。热心的“红娘”们提议干脆趁热打铁把袁隆平和邓则的喜事办了。正月初五,各路球队住进了安江农校。趁练球的空隙,邓则到袁隆平的宿舍喝茶休息。邓则这是第一次进袁隆平的宿舍。房内,单人床上挂着一顶半高半矮的学生蚊帐,布满了灰尘。简陋不说,还乱七八糟堆满了各种书籍、杂志。邓则顺手翻了翻,都是专业书籍和外文资料。这情形不仅没破坏袁隆平在她心中的形象,相反更添了几分敬意: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都始终保持着向上的追求。她默默地想,也该有个女人来照料他的生活了!
  喜事、赛事同时举行的消息,令所有在场的人喜出望外。看着众人忙碌,袁隆平反而腼腆不安起来,他为自己没来得及送新娘一件礼物而过意不去,他悄悄地对邓则说:“给你买件新衣服好不好?”邓则心直口快地回答:“不要,不要。”老实巴交的他就真依了邓则。新娘就穿着那套火红的比赛球衣,喜气洋洋。婚后,袁隆平觉得妻子邓则的“则”与“贼”谐音,建议改为“哲”,邓则欣然赞同。
  成家后,简陋的宿舍焕发了生机。探索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侣,袁隆平向世界难题冲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几十年邓哲对丈夫的称呼。
  
  琴瑟和谐
  
  在邓哲眼里,袁隆平是个浪漫心细的好丈夫。新婚没几天,袁隆平就兴致勃勃地邀请邓哲去游泳,这让邓哲颇觉意外。邓哲回忆说,那天袁隆平开会开到晚上11点,回到家拉她去游泳。临出门前,袁隆平特意拿了一把小剪刀。邓哲问他游泳拿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许多渔民布下的渔网,黑灯瞎火的要是你碰到鱼网。就能剪开脱身。邓哲听完这句话心里暖呼呼的:“袁先生是个心细如丝的人,这个老公找对了。”
  1970年,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邓哲未能随行,带着孩子留在黔阳。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柔弱的肩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
  在水稻领域袁隆平是个专家,但是做家务事他却处处外行,在湖南安江时,邓哲快生第二个小孩了,母亲过来照顾她,需要增加一个床。邓哲在学校借了一张架子床,只需要袁隆平按照结构组装起来就行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袁隆平却做不来,怎么拼都不是一张床的样子。
  邓哲和袁隆平两地分居了很长时间,在安江工作时两口子一年才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一起。直到邓哲50岁以后,全家迁往长沙,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夫妻才真正朝夕相处。那时新家安的是煤气热水器。每次邓哲洗澡,只要二三分钟没有听到流水的声音,袁隆平就会大声喊——“邓哲!邓哲!”起初,邓哲还埋怨,心想自己洗个澡还喊个不停,生气地回答他:“你喊什么,洗个澡都不消停。”袁隆平听到邓哲出声了也就不喊了。后来,邓哲才知道,袁隆平是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一段时间听不见动静就要喊她两声,只有邓哲应两句,他才能放心。邓哲嘴上嫌他“烦”,心里却甜滋滋的。
  患难真情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曾经有一段几乎令他心碎的“黑色”日子。1982年除夕,袁隆平十多年在南方育种第一次回家过春节。正月初二那天,邓哲因突患急性病毒性脑炎,被送进了怀化地区医院抢救。祸不单行,紧接着,袁隆平80岁高龄的母亲也患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不起,岳母又患脑血栓住进了黔阳县医院。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以沉重打击,忙坏了本来就不善于操持家务的袁隆平。
  他除了紧急动员三个儿子分头服侍病人外,自己则忙不迭地跑三个地方轮流照料病人,从挂号、缴费、拿药,到买营养品、端屎端尿、端茶喂饭,忙得焦头烂额。那时,邓哲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不醒,将近半个月没有睁开眼睛,靠输液维持生命。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两位老人,晚上则陪伴在妻子身边。看着妻子瘦弱苍白的脸,他肝肠欲裂,感到非常内疚和心酸。喃喃道:“都是我不好,你是累病的呀,可我没办法呀,我离不开杂交水稻,禾苗也离不开我呀,老天不公啊,熊掌和鱼不可兼得……邓哲,你就醒醒吧……”说着说着,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加精心照料妻子,为她擦身子、换衣服,一勺一勺地喂鸡汤,为她背唐诗,讲故事,轻轻地用英语唱《老黑奴》……也许是苍天有眼,好人好报,他的真爱感动了上苍,不久,邓哲睁开了眼睛,神情恍惚地看着丈夫,深情地吐出几个字:袁先生。 “谢天谢地,你总算醒了!”袁隆平高兴得如孩童般笑了。接下来,他按照医生的嘱咐,每隔一小时帮妻子翻身,按摩。一个月后,邓哲出了院,并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2006年邓哲在去延安参观的途中遭遇车祸,腿严重骨折。身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袁隆平因为担心邓哲,等不及会议结束,做完报告的当天就赶到了西安。“在电话里听秘书形容我的病情,他还是不放心,只有亲眼看见我的情况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么多年了袁先生这份细心的爱蛮感动我的。”邓哲说。
  邓哲有点遗憾,她这辈子却没有机会给袁隆平买衣服,之前是因为她总呆在偏远的安江,没有买衣服的机会。后来到长沙了,袁隆平却变得越发有主见,自己的衣服一定要自己买。袁隆平不讲究名牌,穿着合适,舒服,哪怕10块钱一件都行。即便是采访上镜,他挑的也是几十块钱的衣服。如今,应邀出席各种国际国内的会议,袁隆平总会争取携夫人的机会。邓哲因此“沾丈夫的光”去过十几个国家,也跑遍了国内最有名的一些景点。即便没有机会去,袁隆平也会给妻子买一些礼物,50岁以前,邓哲的衣服、裤子、鞋子都是袁隆平给买的,他记得邓哲穿多少号,每次买回来,都很合适。
  
  健康就好
  
  袁隆平有三个儿子,却只有一个是“属于他的”,老大长年跟着奶奶生活在重庆,这个儿子是属于奶奶的,老三从小跟着外婆过,显然老三属于外婆。只有老二,5岁的时候,袁隆平出差带着他去海南、广西生活过一段时间,“大家都这么说,这个老二才是他爸的。”
  在袁家,袁隆平对待三个儿子,没有亲疏之分。老二如今在隆平高科做技术工作,媳妇在银行;老三去年考到香港中文大学读博士,媳妇也跟去学习。只有老大,历史原因,只念过大专,41岁了,仍然未婚,这是袁隆平两口子的一块心病。之前夫妇俩也常常催促儿子早点结婚,现在也只能顺其自然了。袁隆平教育孩子,没有过高的要求,甚至对孩子们的希望是“不求大的作为,健康就好”。
  邓哲63岁时学会了开车。邓哲征求袁隆平意见时,他很支持。邓哲学了一个月,轻松过关。袁隆平虽然鼓励邓哲学车,却不大主张她常开,因为他担心她的健康,所以邓哲想自己开车出去遛遛却没那么容易,只要家里有年轻人可以当司机,邓哲就别想摸方向盘。
  邓哲虽然嘴上说:“袁先生现在对我管得越来越严了。”但她心里却溢满了幸福:“有人管,有人疼,是好事。”
其他文献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一篇经典名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不论是作为文学研究文本,还是作为语文教学研究文本,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细读《祝福》,常被其精湛的艺术魅力感染,本文尝试从叙事艺术角度,做一些探微,发掘其艺术价值,以期有益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期刊
师:在《复活》中,托尔斯泰20余次刻画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神.课文节选先后5次提及“斜睨”一词.作者为何如此不吝笔墨?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神隐藏着她怎样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斜睨”的语段并分析玛丝洛娃的内心.
期刊
《项脊轩志》一文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高中学生大多能读懂其基本内容,能体会到归有光借项脊轩表达自己对三代亲人的缅怀之情,但由于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作者心灵深处的具体感受,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阅读课文的审美体验.
期刊
师:课文节选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向玛丝洛娃忏悔,这是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之路的重要环节,阻碍重重.请同学们找一找,聂赫留朵夫直接表达认罪、道歉、忏悔之意的语言描写有几处?rn生:我找到了6处.rn第17段:“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rn第19段:“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作为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小说,赏析文章汗牛充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常读常新”,找到新的阅读方法,开辟新的阅读路径,形成新的阅读体验,理应成为教学的头等大事.如果罔顾其经典特征,只带着学生在“环境、情节、人物”的陈述性知识中低效循环,那么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是无法提升的.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1]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1]如何落实任务群的学业要求,依托教材单元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每一位教师用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面临的课题.
期刊
初中生开始关注异性,渴望接触、了解异性,甚至可能萌发对异性的好感或爱慕之情.这本是极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情,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和妥善处理,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那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对待早恋就成了迫不及待的问题.正当笔者一筹莫展地寻找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的良策时,恰逢《关雎》一课的教学,于是,笔者计上心来,决定借此机会为迷茫懵懂的中学生来一场“爱情的启蒙”,让课文化为馨香的蔷薇,去柔化老师、家长、学生心中的猛虎.
期刊
这次的旅游是到日本的明石钓鱼。到了地方等吃饭的工夫,正和一位上海的朋友聊天,走来一个大鼻子老外,用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冲我开口说:“你们是中国人么?你好。我是法国人,去过中国。”虽然这年头碰上一两个说中国话的老外不新鲜,说得这样出色的还真不容易,我称赞道:“你好,我是中国人,你的中国话说得真不错啊。”大鼻子看看我很满意地说:“嗨,太好了,哥们儿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你是北京人吧?你的北京话,倍儿标准。”这
期刊
清末,程德全以从五品的同知身份,被派到黑龙江交涉与俄国有关的事务。此时正赶上俄罗斯修筑北满铁路,火车开到中国,跟我方居然连个招呼都不打。欺负人欺负到这个份上,我方除了表示惊愕之外,亦无办法。火车驶来那天,程德全认真地穿好朝服,披挂整齐,来到铁轨旁横卧其上,以身相搏:要打此路过,先从我身上轧过去!果然,火车开到他跟前,戛然而止,再不敢前行。  此事迅速传到北京,朝野震动。慈禧太后命令程德全进京接受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