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分包工程管理是确保建筑整体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本文对建筑分包工程管理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分包工程;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TS958.1+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项目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工种越来越多,而项目的总承包单位则可以将部分工程分包给有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必须由总承包单位完成。分包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必须做好分包管理。
二. 建筑工程管理中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而在分包管理中,许多分包单位认为安全工作应是总承包单位的工作,于是在工作中不注重安全管理,对安全工作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都较少,给工程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2.质量问题
由于总承包商往往是将自己无法做好的项目分包给各个分包单位,而这些分包单位在这些项目中有自己的专业优势,他们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各种施工材料的性能、品质等。在施工中为了获得高利润,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而采用劣质材料,这些材料与优质材料的性能差不多,但是其品质和价格却相差甚远,而材料的问题就直接带来了工程质量问题。甚至有的分包单位没有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工程质量不达标。
3.进度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一旦无法如期完工,就会带来赔偿的问题。而总承包单位如果没有与分包单位协调好各个环节的施工,那么就极有可能带来进度的延误问题。总承包单位制定的施工计划存在缺陷、分包单位管理不善、总承包单位没有协调好各个工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4.协调问题
分包管理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作,需要总承包商与各个分包商之间的协调,大家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造价。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总承包单位很难协调自己与分包单位、分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之间的关系,分包单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忽略了项目的整体系统性,只做好自身的施工管理,占用工作面、材料、机械设备等,甚至为了自己工作的便利而造成料场或道路的堵塞问题。当无法顺利解决问题时,往往就会造成项目施工效率降低、项目成本增加。
三.提高建筑分包工程管理的策略
1.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我国民营企业的常见通病之一就是管理的松散和随意。良好的施工项目需要良好的执行团队才能保证确保其贯彻执行,而良好的执行团队要靠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具备执行能力的人才能保障。工程公司要想完成良好的施工项目,就要采用工作责任细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在项目施工责任重的职责,按照制度和流程对工程进行要求和管理,形成一体化的管理队伍和分包工程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促进企业分包管理部门协作队伍和分包工程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工程公司要充分重视管理层的责任,牢牢把握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原则;管理人员要牵头系统分析和设计制度流程,减少流程设计的不合理和矛盾,关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程接口和利益分配,有效确保所有制度和流程能相互协调、互不矛盾、互为补充。
2. 加强合同管理
签订分包合同时,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安全,降低总承包商的施工风险,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不得将此项目转包或是再次分包。同时,还需要明确规定施工中所要用到的机械设备、材料,要求分包单位派遣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施工队伍来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签订合同之后,总承包单位要按照合同的内容严格控制分包单位的行为。确保分包单位选择合适的材料、机械设备,派遣具有一定职称和管理水平的技术、管理人员,以确保施工质量。当施工中发生矛盾时,总承包商要学会用合同说话,用合同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尽量避免出现扯皮现象。
3. 加强过程管控,强化施工管理
分包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施工成长中一定要加强管控,强化施工管理,保证分包队伍在施工过程中履行合同承诺,保障质量、安全受控。并且要重视安全教育与培训,同时要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不可随便应付与敷衍,安全教育应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并且有企业的安全职能部门管理实施,建立科学严谨的内控体系,保证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企业要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对整个项目分包工程的施工质量实行全面监控。
4.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监理。在总包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监理应本着对项目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敢抓敢管,督促总包单位履行其管理职责;对于专业性强的特殊工程项目,应根据工程进度选派专业监理人员进场,若本单位确实缺少某一类专业人才的,可在行业中开展技术合作;对合同规定的不允许分包的部分,坚决不允许分包;对允许分包的部分,必须严格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杜绝不合格的分包队伍进场;必须牢牢抓住总包,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行为;要规范业主行为,业主可以指定分包单位,应按指定分包的规定办理相应手续,除此以外不应随意指定分包单位。
5. 解决好工程施工中的指定分包问题。
(1)选择分包商的权利。对于一般分包商的选定,业主只要同意工程进行分包,则完全由总承包商自行选定,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2)分包商的工作内容。指定分包商所承担的工作大多是总承包商无力或不擅长完成的工作,一般也不在总承包合同完成范围之内,分包商承担的工作属于承包商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3)工程款的支付开支项目。指定分包商的工程款虽然也是由业主先行支付给总承包商,但业主是在“暂定金额”项下进行开支,尽管指定分包商与总承包商签订分包合同后,其直接对总包商负责,在业主与总承包商的合同中一般约定有保障分包商的条款。
6. 全面推行劳务分包招标制度,抓好劳务队伍选择。
(1)成立劳务分包招标管理机构,统一招标管理,由招标管理机构负责牵头组织,包括但不限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实施劳务分包招标工作。
(2)凡新开工的主体工程项目和重点非主体工程项目,一律经过招标或议标方式选定劳务队伍和确定劳务分包价格;为达到劳务队伍及时进场的要求,可在市场营销部投标期间或项目筹备期间,同步开展劳务分包招标、议标工作。
(3)按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劳务分包超过规定金额的独立项目(如路基、站场、隧道、钢结构)等,由招标管理机构统一组织招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参与,并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劳务分包额低于规定金额的,可委托项目部自行实施劳务分包招标工作,招标管理机构及各职能部门参与、指导、监督招标工作。
(4)招标管理机构按规定进行开标、评标、定标,确保招标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在评标人员不能到位的情况下,为体现集体决策,可以采用视频方式开展招标工作。
四.结束语
做好分包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完善分包管理制度、方法和体系,在管理工作中始终贯彻“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浅析分包工程合同与分包工程管理[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6):136.
[2]祁文兴,段恒福.建筑工程劳务分包管理浅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66-68.
[3]蓝陆平.建筑工程劳务分包管理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4]刘杰,苗春生.浅析建筑工程分承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28-30.
[5]张冬,赵小明.浅析工程分包合同风险控制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29):270-271.
关键词:建筑工程;分包工程;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TS958.1+7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项目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工种越来越多,而项目的总承包单位则可以将部分工程分包给有相应资质的分包单位。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必须由总承包单位完成。分包活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必须做好分包管理。
二. 建筑工程管理中分包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频发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而在分包管理中,许多分包单位认为安全工作应是总承包单位的工作,于是在工作中不注重安全管理,对安全工作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都较少,给工程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
2.质量问题
由于总承包商往往是将自己无法做好的项目分包给各个分包单位,而这些分包单位在这些项目中有自己的专业优势,他们了解市场行情,了解各种施工材料的性能、品质等。在施工中为了获得高利润,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而采用劣质材料,这些材料与优质材料的性能差不多,但是其品质和价格却相差甚远,而材料的问题就直接带来了工程质量问题。甚至有的分包单位没有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工程质量不达标。
3.进度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一旦无法如期完工,就会带来赔偿的问题。而总承包单位如果没有与分包单位协调好各个环节的施工,那么就极有可能带来进度的延误问题。总承包单位制定的施工计划存在缺陷、分包单位管理不善、总承包单位没有协调好各个工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进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4.协调问题
分包管理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作,需要总承包商与各个分包商之间的协调,大家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造价。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总承包单位很难协调自己与分包单位、分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之间的关系,分包单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忽略了项目的整体系统性,只做好自身的施工管理,占用工作面、材料、机械设备等,甚至为了自己工作的便利而造成料场或道路的堵塞问题。当无法顺利解决问题时,往往就会造成项目施工效率降低、项目成本增加。
三.提高建筑分包工程管理的策略
1.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我国民营企业的常见通病之一就是管理的松散和随意。良好的施工项目需要良好的执行团队才能保证确保其贯彻执行,而良好的执行团队要靠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具备执行能力的人才能保障。工程公司要想完成良好的施工项目,就要采用工作责任细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在项目施工责任重的职责,按照制度和流程对工程进行要求和管理,形成一体化的管理队伍和分包工程管理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促进企业分包管理部门协作队伍和分包工程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工程公司要充分重视管理层的责任,牢牢把握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原则;管理人员要牵头系统分析和设计制度流程,减少流程设计的不合理和矛盾,关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程接口和利益分配,有效确保所有制度和流程能相互协调、互不矛盾、互为补充。
2. 加强合同管理
签订分包合同时,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安全,降低总承包商的施工风险,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不得将此项目转包或是再次分包。同时,还需要明确规定施工中所要用到的机械设备、材料,要求分包单位派遣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施工队伍来施工,确保施工质量。签订合同之后,总承包单位要按照合同的内容严格控制分包单位的行为。确保分包单位选择合适的材料、机械设备,派遣具有一定职称和管理水平的技术、管理人员,以确保施工质量。当施工中发生矛盾时,总承包商要学会用合同说话,用合同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尽量避免出现扯皮现象。
3. 加强过程管控,强化施工管理
分包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施工成长中一定要加强管控,强化施工管理,保证分包队伍在施工过程中履行合同承诺,保障质量、安全受控。并且要重视安全教育与培训,同时要具有计划性与系统性,不可随便应付与敷衍,安全教育应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纳入职工统一教育、培训计划,并且有企业的安全职能部门管理实施,建立科学严谨的内控体系,保证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企业要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对整个项目分包工程的施工质量实行全面监控。
4.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监理。在总包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监理应本着对项目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敢抓敢管,督促总包单位履行其管理职责;对于专业性强的特殊工程项目,应根据工程进度选派专业监理人员进场,若本单位确实缺少某一类专业人才的,可在行业中开展技术合作;对合同规定的不允许分包的部分,坚决不允许分包;对允许分包的部分,必须严格审查分包单位的资质,杜绝不合格的分包队伍进场;必须牢牢抓住总包,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行为;要规范业主行为,业主可以指定分包单位,应按指定分包的规定办理相应手续,除此以外不应随意指定分包单位。
5. 解决好工程施工中的指定分包问题。
(1)选择分包商的权利。对于一般分包商的选定,业主只要同意工程进行分包,则完全由总承包商自行选定,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2)分包商的工作内容。指定分包商所承担的工作大多是总承包商无力或不擅长完成的工作,一般也不在总承包合同完成范围之内,分包商承担的工作属于承包商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3)工程款的支付开支项目。指定分包商的工程款虽然也是由业主先行支付给总承包商,但业主是在“暂定金额”项下进行开支,尽管指定分包商与总承包商签订分包合同后,其直接对总包商负责,在业主与总承包商的合同中一般约定有保障分包商的条款。
6. 全面推行劳务分包招标制度,抓好劳务队伍选择。
(1)成立劳务分包招标管理机构,统一招标管理,由招标管理机构负责牵头组织,包括但不限其他职能部门共同实施劳务分包招标工作。
(2)凡新开工的主体工程项目和重点非主体工程项目,一律经过招标或议标方式选定劳务队伍和确定劳务分包价格;为达到劳务队伍及时进场的要求,可在市场营销部投标期间或项目筹备期间,同步开展劳务分包招标、议标工作。
(3)按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劳务分包超过规定金额的独立项目(如路基、站场、隧道、钢结构)等,由招标管理机构统一组织招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参与,并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劳务分包额低于规定金额的,可委托项目部自行实施劳务分包招标工作,招标管理机构及各职能部门参与、指导、监督招标工作。
(4)招标管理机构按规定进行开标、评标、定标,确保招标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在评标人员不能到位的情况下,为体现集体决策,可以采用视频方式开展招标工作。
四.结束语
做好分包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完善分包管理制度、方法和体系,在管理工作中始终贯彻“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浅析分包工程合同与分包工程管理[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6):136.
[2]祁文兴,段恒福.建筑工程劳务分包管理浅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66-68.
[3]蓝陆平.建筑工程劳务分包管理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4]刘杰,苗春生.浅析建筑工程分承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28-30.
[5]张冬,赵小明.浅析工程分包合同风险控制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29):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