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形态各异的美,挺拔雄伟的崇山峻岭,旖旎秀丽的湖光山色,英雄的业绩,壮丽的人生,难以忘怀的情思简直美不胜收。而对美的创造则离不开语言文字,因为如此,“语文”就像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教师的责任就是带领学生去跋涉攀登,去寻幽探胜、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让学生懂得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
语文教材就像浩淼无限的大海,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会惊奇的发现,那波涛汹涌的朵朵浪花皆是美的结晶。那里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与语文教材编选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有关。
在这里学生可以体会《小桔灯》中小姑娘纯洁、镇定、勇敢、乐观的美好心灵,又能吟味《乡愁》中那丝丝缕缕的愁绪;既可以鉴赏《紫藤萝瀑布》中那流光溢彩的淡紫色的藤萝花的柔美,又可以领略《敕乐歌》里“天苍苍、野茫茫”的壮美;既可以感受陈老总“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大义凛然的崇高美,又可以感觉《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大臣那自欺欺人的滑稽美。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材本身充满着审美性,那一篇篇散文、诗歌、小说、童话——构筑了一个奇葩异草的大花园,它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法,死气沉沉的课堂,美从何来呢?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就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去欣赏美。让他们真正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我认为从如下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欣赏美,让学生懂得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1.品味语言。高尔基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因此,选择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让学生反复品味、推敲就可以领悟语言的思想感情内涵,从而产生审美的激动和喜悦。
品味语言可以采用比较法。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个“闹”字大有品味的必要,我让学生把闹换成“叫”,比较揣摩其中的差异,经过讨论,学生发现“闹”不仅含有“叫”的意思而且能给人以动感,其内涵要比“叫”更加丰富,由此衬托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正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有异曲同工之妙。
品味语言还可以采用朗读法。古人特别重视朗读。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文章的气势、神采,不诵读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魄宏大、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加之阴与睛、昼与夜、动与静的对比,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这种美的魅力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得到。我在教学中也采用朗读的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2.感悟情景。能写真物、真情者谓之有境界,如何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欣赏,体验到“物我两忘”的最高的审美境界呢?我认为唯一的途径是要“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让自己的感情与作品中的感情水乳交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结尾处写“我”收到父亲悲观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时候,作者对父亲的爱像火山一样喷发,千言万语结成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处无声胜有声,这背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慈父的缩影。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在自己生活中有没有最令你感动的亲人的形象,这样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思绪被激活了,他们在《背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进而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内心深处被一种浓浓的亲情感动着,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
3.培养审美想象力。当代著名的作家冯冀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这便是再造想象。”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如《天上的街市》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者因不满现实而憧憬美好的生活,因而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的自由境界,教学时应从总体着眼,理清思路,使学生的想象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诗句的意象在脑海中逐渐丰富鲜明生动,进而可以幻化出全诗美妙的意境,把握全诗的思想倾向。
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再造想象,我们可以得到一幅由“孤烟、大漠、长河、落日”组成的旷远荒凉的图画。一“直”一“圆”对比的线条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也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奇异的美好感受。
欣赏的最高层次是获得再创造的愉悦。即通过创造想象,从欣赏对象中发现作者不曾发现的东西,而一旦有所发现,就会体会到创造的欢欣。如《孔乙己》的结尾处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鲁迅留下了空白。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根据孔乙已的性格、境界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推究“孔乙己之死”。通过这个空白的填补,学生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封建科举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学了《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对游行大典之后的情节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学了《石壕吏》让学生想象诗人离开后,老翁一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学了墨子的《公输》,让学生想象楚宋交战的情景。这种拓宽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打破思维定势,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文学欣赏的最高层次。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美,让学生懂得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力求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
编辑 张俊英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
语文教材就像浩淼无限的大海,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会惊奇的发现,那波涛汹涌的朵朵浪花皆是美的结晶。那里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与语文教材编选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有关。
在这里学生可以体会《小桔灯》中小姑娘纯洁、镇定、勇敢、乐观的美好心灵,又能吟味《乡愁》中那丝丝缕缕的愁绪;既可以鉴赏《紫藤萝瀑布》中那流光溢彩的淡紫色的藤萝花的柔美,又可以领略《敕乐歌》里“天苍苍、野茫茫”的壮美;既可以感受陈老总“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大义凛然的崇高美,又可以感觉《皇帝的新装》中皇帝、大臣那自欺欺人的滑稽美。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材本身充满着审美性,那一篇篇散文、诗歌、小说、童话——构筑了一个奇葩异草的大花园,它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法,死气沉沉的课堂,美从何来呢?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就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去欣赏美。让他们真正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我认为从如下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欣赏美,让学生懂得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1.品味语言。高尔基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因此,选择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让学生反复品味、推敲就可以领悟语言的思想感情内涵,从而产生审美的激动和喜悦。
品味语言可以采用比较法。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句子:“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个“闹”字大有品味的必要,我让学生把闹换成“叫”,比较揣摩其中的差异,经过讨论,学生发现“闹”不仅含有“叫”的意思而且能给人以动感,其内涵要比“叫”更加丰富,由此衬托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正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有异曲同工之妙。
品味语言还可以采用朗读法。古人特别重视朗读。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不能得其雄伟之概”。文章的气势、神采,不诵读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魄宏大、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加之阴与睛、昼与夜、动与静的对比,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这种美的魅力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得到。我在教学中也采用朗读的方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2.感悟情景。能写真物、真情者谓之有境界,如何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欣赏,体验到“物我两忘”的最高的审美境界呢?我认为唯一的途径是要“设身处地”地体验对象,让自己的感情与作品中的感情水乳交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结尾处写“我”收到父亲悲观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时候,作者对父亲的爱像火山一样喷发,千言万语结成一句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处无声胜有声,这背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慈父的缩影。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在自己生活中有没有最令你感动的亲人的形象,这样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思绪被激活了,他们在《背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进而忧作者所忧,悲作者所悲,内心深处被一种浓浓的亲情感动着,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物我两忘”的最高审美境界。
3.培养审美想象力。当代著名的作家冯冀才说:“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这便是再造想象。”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如《天上的街市》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者因不满现实而憧憬美好的生活,因而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的自由境界,教学时应从总体着眼,理清思路,使学生的想象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诗句的意象在脑海中逐渐丰富鲜明生动,进而可以幻化出全诗美妙的意境,把握全诗的思想倾向。
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再造想象,我们可以得到一幅由“孤烟、大漠、长河、落日”组成的旷远荒凉的图画。一“直”一“圆”对比的线条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也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奇异的美好感受。
欣赏的最高层次是获得再创造的愉悦。即通过创造想象,从欣赏对象中发现作者不曾发现的东西,而一旦有所发现,就会体会到创造的欢欣。如《孔乙己》的结尾处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么死的?读者不得而知,鲁迅留下了空白。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根据孔乙已的性格、境界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推究“孔乙己之死”。通过这个空白的填补,学生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对吃人的封建科举制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学了《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对游行大典之后的情节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学了《石壕吏》让学生想象诗人离开后,老翁一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学了墨子的《公输》,让学生想象楚宋交战的情景。这种拓宽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打破思维定势,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文学欣赏的最高层次。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美,让学生懂得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力求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
编辑 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