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罪与罚》中独具特色的心理描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bw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罪与罚》是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得世界声誉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从矛盾对立的冲突、梦境与幻觉、内心独白三个方面解读这部作品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揭示人物思想与精神矛盾。
  关键词:矛盾对立的冲突;梦境与幻觉;内心独白
  作者简介:郭娜(1984-),女,汉族,河南宁陵人,文学硕士,河南省郑州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一)矛盾对立的冲突
  陀氏曾经总结自己:“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我在描绘人类心灵的全部隐密。”[1]他尤其擅长描写非正常状态下的心理冲突,文中对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深刻揭示了这个心灵分裂者灵魂深处的苦闷、怀疑以及不断的思想冲突斗争。
  小说一开始,就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置于这样一种心理煎熬的境地中:他在犹豫“干那件事”的合乎情义的目的性,在干与不干之间,筹划怎样干的过程中备受煎熬,“我要干的事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啊,却害怕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当决心已下,但他却不能避免杀人时的慌张、恐惧以及厌恶的心情,尤其是杀死老太婆与他的妹妹丽扎韦塔之后被困在她们家里之时的“困兽”之情:门外是两个想要进来的陌生人,门内是想要逃出去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一门之隔,却是生死两个世界。此时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心理防线已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他既害怕陌生人闯进来,更害怕自己会控制不住多杀两个人,其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煎熬,不如说是灵魂的痛苦挣扎。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并没有实现他之前的愿望:通过杀死一个老太婆而成为超人,一个拯救受苦受难人民的英雄。相反,他陷入了更加痛苦的境地中:血淋淋的两具尸体像两把钢刀剥开他自欺的灵魂,使他看清自己根本不是英雄,不是超人,而是一个卑鄙、残忍、自私的杀人犯,是一个比平凡人更无能的家伙,他感到痛苦、恐惧、压抑而不是彻底的摆脱。
  (二)梦境与幻觉
  弗洛伊德认为,梦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罪与罚》中有许多关于梦境和幻觉的经典描写,已经成为精神分析学上的典型范例。
  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之前的一个月就开始对那个杀人计划进行精心策划,现场调查,苦思焦虑,激烈斗争,以至于他的头脑里一直连续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幻觉,“他想象的最多的是,他在非洲某个地方,在埃及,在一个绿洲里。一个商队在休息,骆驼都静静地躺着;四周造纸了棕榈树,大家都在吃午餐,他不时地喝水,從小溪里舀水喝,这条小溪在他脚边潺潺的流淌。很凉爽,一泓浅蓝色的,蓝的出奇的,清冷的溪水流过色彩斑斓的小石子和洁净的金光闪闪的沙土……”他本是要做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杀人,然而却鬼使神差产生了如此美好的幻想,这二者之间有截然不同的区别。怎样理解作者设计这个幻觉的用意呢?事实上,这些幻想正是他潜意识里对和谐与宁静的美的强烈渴望。正如作家所说,“美是一切健全的,亦即充满活力的东西所固有的,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需要。美就是和谐,是平静的保障,美体现了人和人类的理想。”[2]拉斯科尔尼科夫所产生的这种状态正是潜伏于他意识深处的心理矛盾。他对于杀人计划原本就存在着强烈的思想矛盾,贫穷与“超人”理论是促使他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然而他身上遵循的道德因素以及对于美和善的追求又总是在内心里对自己残忍的计划进行自我谴责,因此,他才会产生关于美好事物的幻觉,这也恰好从另一角度表现了他杀人之前的精神上的极度矛盾与痛苦。
  (三)内心独白
  《罪与罚》中的内心独白随处可见,有短有长,简短的比如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后回家昏迷的那一段:当他被一阵哭声吵醒时,起初只想到:“那些酒鬼也已经从酒店里出来了,”但马上又想到,“怎么是两点多了?”当他想起昨天干的事,马上吓得直哆嗦,再看到门没有闸,“如果有人进来过,那他会怎样想呢?他会以为我喝醉了,可是……”于是,他赶紧忙着藏起钱袋,消除罪证,“放进去了,所有的东西都看不见了,钱袋也看不见了!”然而他马上发现这个隆起的窟窿反而更会引起人们注意,“天哪,我怎么啦,这样藏好了吗?谁会这样藏东西?”可是他太累了以至于一挨着沙发塌就马上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不过不到五分钟他就醒了过来,懊恼地想:“我怎么又睡着了呢,我什么事都没干哪!一个这么重要的罪证!”接下来,还有好几段如此简单的内心独白,而反复出现的内容则是拉斯科尼科夫为如何消灭这些罪证而绞尽脑汁,深刻揭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焦虑、慌张而恐惧的内心活动。
  总之,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心理活动刻画,还是带有现代性技巧的内心描写,《罪与罚》都显示出作者卓越的写作技巧。也正因为此,这位俄国19世纪的文学巨擘独具特色的创作技巧对生活在相隔百年的不同时代、不同语种、不同国家的作家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感谢这位天才的作家,是他为现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诸多经验,并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注释: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65.
  [2]冯春选编.冈察洛夫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柯罗连科文学论文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248.
  参考文献:
  [1][俄]陀思托耶夫斯基.罪与罚[M].非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
  [2][苏]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其他文献
摘 要:艾丽斯·沃克一生致力于争取黑人女性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她对黑人女性的处境和出路有着独树一帜的见解,于1983年首创“妇女主义”一词,并在其随后作品中不遗余力地阐释和丰富“妇女主义”的思想内涵,在评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而创作于1973年的《日用家当》作为沃克早期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则早已显现出其“妇女主义”思想的萌芽。  关键词:《日用家当》;艾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自我认同;权力关系  作
【目的】本课题通过兔骨骼肌高压电损伤精细模型来观察骨骼肌电损伤后组织学改变、细胞内钙离子定量分布和膜通透性变化情况,探讨它们在骨骼肌电损伤中的变化特点及作用,为后续
母亲做的小菜  是用盐腌制的牵挂  拌上红椒蒜泥  拌上葱花油盐  拌上亲情的祝愿  一桌子围着  围出儿孙清淡素雅的口福之欲  围出母亲晚年的温馨  鲜嫩碧绿,清香绕鼻  母亲做的小菜  始终和我保持贴心的距离  母亲的手艺是一种点化  一种成全,一种心境  菜园里细绒绒的南瓜秧  篱笆上嫩青的枸杞头  还有野性的马兰头,豌豆须  一层层意境,一碟碟春光  一盘盘农谚,一碗碗乡音  拌上辣子,浇
期刊
一天中  黄昏是我最温馨的时刻  我最想送給晚霞的  是一朵开得正艳的康乃馨  最想同归巢的鸟儿,一起合唱的  是一首谁都听得懂的歌  然后  享受一份安逸、恬淡和闲适  当然  心里还藏着一个不轻易示人的  秘密和美梦  思念的窗  皓月当空,独坐窗前  夜色里  有些话显得多余  有时候  真想长出一双翅膀  飞到你的身旁  不再受相思煎熬之苦  有时候  真想幻化成缤纷的五颜六色  独吸引你
期刊
远眺雾霭  那朦胧中的人影是你吗  我亲爱的姑娘  你在月光下翩然起舞  森林中的精灵也被你吸引  探出头来  睁着大眼睛望向你  它似乎在想——  嗬!这是哪家的仙女呦  你飞扬的裙摆在空中划过优美的弧线  你行云流水的秀发打着漩涡儿落下  你的手指在雨后湿漉的空气中舞动  敲打着雨滴  一下,两下,三下,四下……  也敲打着我的心扉  轻轻地,轻轻地,住进了我的心房  我亲爱的姑娘  你为什么
期刊
研究背景:血管内皮细胞衬贴在血管内腔表面,能接受环境的信息,将信号传递给其本身或周围组织的细胞,同时血管内皮细胞还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可以分泌释放多种作用相反的血管活性
摘 要:1993年,托尼·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Beloved)于1987年问世,这部曾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不能想象少了它的美国文学”。《宠儿》,讲述了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本文从文学伦理学中自由意志与理性意志的角度解读《宠
娇嫩的芽儿,终究还是  忍受过了寒冬的肆意欺凌  在柔风的抚慰下获得重生  冬眠的田鼠,终究还是  从漫长的睡梦中醒来  回归到填饱肚子的现实  春去春又来,花开花又谢  世上的一切都在春天里重生  除了一刻不停地  走向生命终点的我  春天啊,请你告诉我  当我的身躯埋在脚下  这片熟悉的黄土地里  是否熬过了寒冷的冬天  我也会重生在下一个春天  酒  醉了花间明月  醉了如烟往事  醉了萬世
期刊
飞过雅鲁藏布江  來到了雪山下  亲手摘朵雪莲花  献给圣地拉萨  带着亲人的嘱托  带着朋友的牵挂  许下虔诚的夙愿  祈祷安康荣华  经幡五彩飞扬  经桶闪耀光华  乘上雪域的白云  把梦想向圣地表达  祝福西藏繁荣  祝福拉萨吉祥  披挂高原的云霞  圣民的心扉天下播撒  翻过喜马拉雅  聆听雪域童话  亲手摘朵雪莲花  献给唐古拉  尝不够那青稞酒  品不够酥油茶  跳起欢乐锅庄  歌颂盛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