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浸润语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ll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而且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养并进行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国家的文化,才能使他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跨文化意识,而不会出现交际失误。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
  
  一、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王振亚,2000)。“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根据语言学家的观点,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折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必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注意形式,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
  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决定了具备此种文化的人的语言中是否有某一事物、概念和相对应的词。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联想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如“一堂课”,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由“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教师”、“教材”、“教室”和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组成,而在英语文化中,“a class”中的学生就不一定来自同一个教学班,不一定有固定的教材,教师的作用不一定与中国教师的一样,教学程序也常常不是固定的。
  语言知识与文化意识是互相融合的,丰富的语言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差异;而较强的文化意识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知识。因此英语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记单词、背语法,充其量再加上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那是不可能真正学好、利用好英语的。
  二、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英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结构图,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这里首先分别解释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四个术语。文化知识指学生了解的有关中外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比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知识。文化理解指学生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或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 of culture)。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国外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ss)。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学生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及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显然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基础,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获得文化知识,增进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对文化敏感性和理解文化的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病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另外,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其失去学习兴趣。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就是掌握语法和发音规则,加上一大堆词汇,这样就能得心应手地用外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了。其实,上述三个要素只不过是外语学习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语法、词汇的综合。语言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语言学家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教育部2001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抓住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内容与目标,指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作为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1.激活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地域之隔使得中西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语言习惯大相径庭。以交际语言为主的英语教材,涉及许多这些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对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学到“How old are you?”时,老师要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外国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it’s my secret.”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行动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是不礼貌的。所以当与外国人交谈时,除非他们毫不介意,我们最好不要问这类令人尴尬的问题,最好聊天气、旅游、体育运动、新闻、影视等话题。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具体如遇到宗教,可向学生补充介绍一点西方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就连取名字都常常赋予宗教意义。比如:John(约翰),宗教含义为“上帝是仁慈的”;Angela(安琪拉),宗教含义为“天使”;Christian(克里斯蒂安),宗教含义为“基督信徒”。
  2.创设情境,在文化氛围中激活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这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特点来指导学生在特定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学习一些英文名著片段时,可首先介绍这些文学人物,从学生的反映中可以了解他们对该人物的熟悉程度。让学生谈谈感受,然后排演,老师要在排演过程中贯穿语法、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解。特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会满怀热情地学习相关内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另外,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英语文化日活动,安排专题讲座,卡通人物扮演,等等;或是在英语国家公共假日到来之际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或让学生准备这些材料。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同学们可以逐步增强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如为了比较中西方不同节日文化,诸如Christmas和Spring Festival的区别,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重大节日的。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加深了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比较归纳,了解中外文化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学生可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差异。
  例如日常交际方面,在英美文化中别人称赞对方:“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们往往只说一声:“Thanks.”因为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是很重要的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也要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定或自贬(陈励,2004)。而在汉语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还不够好。”又如在日常打招呼文化中,经常有外国人抱怨说中国人总喜欢问他们的年龄、收入等私人情况。通过这些比较归纳,学生能更加清楚地明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运用外语语言。
  同样,词的文化意蕴也有差别。如“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坏人,多含有贬义,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如clever dog(聪明的人/小孩);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对两种文化的归纳与对比可以用讨论或评述的形式进行。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可以口头,也可以笔述,视难易程度而定。
  4.课外引导,积累文化知识。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外语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化作品,并指导他们在阅读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影视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国外大部分影视作品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察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外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还可以开设英语角、专题讲座等,对某些文化进行全面详细的讲解与分析。此外,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晚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
  五、结语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使英语教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意语言教学,还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学生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教师要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自觉、系统、长期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教育,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艳明,李英.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东正,李少伶.英语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张欣叶.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4.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农村中学高三学生的历史复习有效性,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历史成绩,是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默写听写法、互纠式提问法、边读边写法和百家讲坛法等,在提高历史复习有效性方面作用显著,对高三文科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农村中学高三学生
摘 要: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必须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交流,或陈述事实,或抒发情感,或议论评析,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要交际,就要互动。因此,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是口语交际不同于以往听话或说话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   关键词: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 创设互动氛围 创设互动情境 加强互动引导 注重互动实践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
摘 要: 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等。结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候类型、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必修二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等知识点的教学,本文分析了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高一地理教学 乡土案例 教学模式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关于学习
摘 要: 根据现实的需求和先进理论的指导,国内各高校已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实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其优势非常明显并已逐步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模式。军队院校近年来开始推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本文以海军工程大学为例,以该校一年多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军队院校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问题,并重点分析分级教学中C班英语教学情况。  关键词: 军校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C班英语教学   
摘 要: 新课程下,针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文章介绍了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四个尝试: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传统的成绩评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以及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模拟
摘 要: 本研究对江西省农村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低,缺乏提高专业素养的意识;地理教学条件差,科学研究能力弱;地理教师地位低,队伍不稳定;教师评价因素过于单一等。为此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均衡创造充电机会,均衡教师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均衡提高教师地位,均衡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均衡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重发展。  关键词: 农村
摘 要: 中考语文考场作文的读者是评卷老师,一定要有亮点,这样才能吸引住评卷老师的眼球,迎合评卷老师的心理,获得高分。本文从结构、立意、语言、思维、情感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中考作文打造亮点、全面提升作文品质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中考作文 亮点 情感    中考作文批阅是一件繁琐、枯燥的苦差事,连续几天的批阅工作使得阅卷老师身心俱疲,每天要批阅几百篇作文,平均每篇作文的阅卷时间也就几分钟,所以,阅卷
写作占了语文的“半壁江山”,但是很多小学生尤其是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怕写作文,或者写不好作文,症结在于两个问题困扰着他们:(1)没有东西可写;(2)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么去写。前者是指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后者是指缺乏运用语言表达客观事物与主观世界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
摘 要: 匪患是广东民国时期的一个严重且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是当时报刊议论的主题之一。匪患的影响不仅从乡村蔓延到城市,甚至左右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作者结合1923年至1929年广州民国日报中的相关报道,窥探近代广东匪患的概况。  关键词: 《广州民国日报》 近代 广东 匪患概况    匪患是民国时期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涉及人数众多、分布面广,而且左右着部分地
摘 要: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有活力,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虽说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但如何优化教育教学手段,真正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魅力和吸引力,则是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问题。因此,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以激发学习情趣为抓手,采取不尽相同的教学形式,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促发互动,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效。语文教学亦同此理。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