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庐山高图》笔墨技法的运用探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20060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墨是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特征和审美特征,亦是中国画技法的关键。水墨山水相传始于唐代,两宋时期古典山水画笔墨技法趋于成熟,元、明、清是水墨画的勃兴时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庐山高图》为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的代表作品,通过分析该作品用笔用墨,体会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笔墨意趣,探寻明代文人画家在笔法和墨法结合方面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庐山高图》;笔墨;技法
  一、沈周画风的时代影响与山水画风格概述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苏州相城人,出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卒于正德四年(1509年),出身于当时富庶的书香绘画世家,其曾祖父、祖父、伯父和父亲皆是声望颇高的书画家[1]。出生环境的文化熏陶对沈周的艺术道路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使其对诗文书画饶有兴致。沈周出生于明朝中叶,时逢太平盛世。虽在明代初期朱元璋主张反元复宋,师法“院体画”的浙派为主流,但在苏州地区,元代文人画底蕴深厚,为元代画风的延续之地。至明代中期,明朝政治中心迁往北京,对南方画家的约束力已然减小,政治环境得以好转,苏州画坛也慢慢恢复了元气。加之这个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促使绘画市场繁荣。沈周的山水画笔墨顺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形和人们的审美倾向,受到了市民的认可[2]。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引领了新文人画的发展方向,对明代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周山水画的笔墨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师古和晚期师造化阶段。文征明在《题明沈周临王叔明小景》谈到:“石田先生风神玄朗,识趣甚高。自其少时作画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摹临,轧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3]可见,沈周在40岁之前广学大家,其作品皴法取法倾向于倪瓒的折带皴和王蒙的解索皴。墨法中的积墨干湿浓淡并用,物象层次更为丰富和浑厚,给人以繁密厚重之感。在师法自然过程中,沈周从中提炼出了丰富的绘画语言与意象符号,并将其运用于绘画作品之中,以抒发情思,再现自然真趣。沈周在学习前人笔意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山水画语言的熟练运用,并以自然为师、师法造化,逐渐形成了拥有个人特色的山水画绘画语言,从而达到了既能随心所欲地创作而又不失法度。
  二、《庐山高图》笔墨技法特征
  为祝贺其老师陈宽70岁寿辰,沈周于41岁时创作了《庐山高图》,并于画上题跋:“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三百丈之巃嵸。谓即敷浅原。培嵝何敢争其雄?……”其极力刻画庐山之高,以象征老师的品格,赞颂老师博大的胸怀。沈周山水画风格有精微与豪放之别,笔法有细笔和粗笔之分。正如高居翰曾在《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中所言:“沈周的画风至此已无实验或游戏的意味。”[4]《庐山高图》是沈周细筆风格确立的标志与高峰,同时也是沈周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开端。
  包括《庐山高图》在内,沈周大部分山水画作品中的笔墨痕迹较为直观,易于发现其对笔、墨的提炼与运用。因此,以笔墨的角度研究其艺术语言,更能感受到沈周的艺术直觉与审美特点。
  (一)用笔方面
  在用笔方面,中国画有点、勾、皴、擦和顺锋、逆锋、中锋、侧锋等诸法。学者林家治研究沈周早期绘画特色与王蒙的关系时谈到:“王蒙的画风理应对沈周有着极深厚的影响,王蒙严谨的作画风格、苍茫厚实的画风、雄浑枯辣的笔法都是那样的深深吸引着沈周,使得沈周的绘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5]根据目前的研究,沈周最早的作品是其35岁时创作的《山水图》。李铸晋在《沈周早年的发展》中认为,《山水图》为沈周学习王蒙的真迹,同时也推断出王蒙对沈周早年有很深的影响[6]。由于沈周早年对王蒙山水画的敬仰和学习,在《庐山高图》中可见其对王蒙的解索皴的借用,笔画虽多,贵在井然有序,并无纷乱之感。据现阶段学者研究,沈周《庐山高图》的笔墨运用可能直接来源于王蒙的《青卞隐居图》。除此之外,该作品与王蒙的《夏山高隐图》亦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沈周借鉴王蒙之笔意,究其原因,一为家学影响,二为吴地的文化习惯,三为《青卞隐居图》的笔墨皴法有利于表现南方山石的结构特征。虽然此图着意模仿王蒙笔意,但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不同于王蒙好平均用笔,沈周在《庐山高图》中的整体用笔有明显的轻重缓急变化,更显坚实有力,使线条呈现出变化丰富、厚实圆润的特点。此外,沈周在王蒙的皴法中融入了五代“董巨”的披麻皴,画面整体笔意苍润宽厚,从而具有更加明朗的气息。
  在具体绘制方面,沈周在《庐山高图》中的皴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先以干而松的线条勾勒,再用润而淡的披麻皴,且皴染并用,后用焦而枯的笔墨强调造型结构,最后施以焦墨点苔。而在苔点的运用中,沈周苔点用笔几乎是使用中锋进行垂直按压,形状呈现出竖长之态。这种苔点用笔方式与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山顶苔点的处理方式相似,但沈周较之王蒙笔意显得更加硬朗、富有力量。若将王蒙的笔法形容为“软中有硬”,与之相对应沈周的笔法则为“刚中有柔”。此外,沈周通过经营布置疏密不同、高低不一的苔点,使其井然有序,以表现远近空间。
  在山石土坡的处理中,沈周根据表现对象具体的结构特点,运用线条进行刻画,淡墨勾勒山骨,再进一步对山石的阴面先后皴擦渲染,后以枯笔浓墨皴、擦数遍。例如,在刻画画面最下端的山石时,沈周先以淡墨勾勒,再使用虚实相间、浓淡不一的线条多遍皴擦,后又枯笔浓墨复勾点染,苔点强调结构。在刻画画面中段两侧的山石时,沈周以细披麻皴梳理山石轮廓,再配合牛毛皴进行山石结构、体积的塑造。山石阴面用笔繁密紧促,阳面线条简洁。右侧的山石便是以披麻皴绘出阳面,以牛毛皴和浓墨表现阴面的深暗处。画面中部是沈周有意留出的白山,这座用淡墨勾勒的山岩用笔不似其他山体那般细密繁复,仅用中锋勾出轮廓,个别位置有序地加以细小的苔点,这般处理使这浅色的山岩与周围的山石土坡形成黑白关系的对比,从而让画面展现出清透的效果。简而言之,沈周运用了层层复积、虚实相间的积线塑造法,有方向性地表现出山石的结构和体面关系,画中线条形态的变化皆巧妙,适应了表现对象形体塑造特点。再观《庐山高图》中的树丛林木,前景主体选取松树为表现物象,以淡墨双勾树干,后再浓墨复勾,层层重叠、反复刻画。其线条精炼有力,生动地展现出松树历经岁月后依旧苍郁、硬朗的特征面貌。山石间的杂树是以中锋勾画枝干,先画树干,再绘出枝,而后点叶,出枝之处俯仰多姿多态,树身尤需刻画挺立。   (二)用墨方面
  经历代画家的不断探索,在用墨方面中国画形成了泼墨、破墨、积墨、焦墨、宿墨、浓墨、淡墨和渲、染、烘、托等诸法。相较于晚年用墨技法的纯熟,沈周在作《庐山高图》时暂未展露出其墨法运用的特点,但仍具有不同于前人的独特风貌。为表现丰富的物象,在元代,通常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进行多次皴、擦,而至明代开始使用“染”这种技法。沈周区别于王蒙的一大特点在于“温润”二字,王蒙画面苍茫浑厚,却少有温润之气,而沈周善用淡墨湿笔,使画面更苍润,《庐山高图》中的湿润之感便是通过不断积墨、渲染而来。
  此外,沈周用墨主要体现在画面中间的山石之中。画中浓、淡、干、湿等墨色变化自然,层次丰富,虽局部皴擦点染多次,却仍显清新典雅,生机无限。清代王学浩在《山南论画》中谈及:“用墨之法,忽干忽湿,忽浓忽淡,有特然一下处,有渐渐积成处,有澹荡虚无处,有沉浸浓郁处。兼此五者,自然能具五色矣。凡画初起时须论笔,收拾时须论墨。”[7]虽然画面内容样式繁密复杂,但通过对墨色的控制和合理的运用,画面主次分明,富有张力。
  总之,沈周在《庐山高图》中,一方面,展示出其承袭了以王蒙为主的笔墨风格,用笔干枯,毛笔中含水较少,线条排布疏密得当、画面灵动,层层叠加、皴染并用的用墨之法生发出浑厚的视觉特征;另一方面,沈周也初步展露出个人风貌,其笔法流畅圆润、刚中有柔、苍润宽厚,其运墨层次变化丰富、温润秀美、生机无限。可见,沈周并非简单承袭前人绘画技法,不同于元人較多喜用干笔皴擦,亦有异于王蒙的浓墨点、皴、擦,沈周将多层次渲染与皴擦巧妙地搭配融合,推动了笔、墨二者的有机结合,使画面的层次变化愈加丰富,画面的整体效果愈加生动和谐。
  三、结语
  石涛在《画语录》中论笔墨关系时谈到:“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8]石涛认为,绘画若想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需笔法和墨法相互搭配、融合。《庐山高图》作为沈周细笔风格确立的标志和高峰,虽较之后期的作品,在笔墨技法上显有稚嫩之处,且笔墨运用上有较重的师古倾向,但却初步展露出了其审美倾向和艺术风貌,其用笔皴、擦与积墨、渲染相结合,使画面具有温润之特色,昭示着沈家山水画的诞生。同时,《庐山高图》向我们展示了沈周将学习古人与胸中自然结合,从而形成独具个人风貌的艺术风格,这种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学习路径对我们传承中国画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5]林家治.明四大家研究与艺术鉴赏:沈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2,2.
  [2]赵鑫.沈周《庐山高图》对我创作的影响[D].吉首:吉首大学,2020.
  [3]牟复礼,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41,405.
  [4]高居翰.江岸送别[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8.
  [6]李铸晋.沈周早年的发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194-203.
  [7]王学浩.山南论画[M].成都:[出版者不详],1935:2.
  [8]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51.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油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能通过对不同物体的艺术性刻画反映特定的情感。将主观性色彩作为媒介,能够通过色彩更好地表达创作的意图和思想,赋予油画作品灵魂和精神。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创作者需要了解色彩的主观性,并根据其特点和属性来凸显主题、构建画面,利用色彩这一非现实性的手段进行作品描绘,以实现主题、思想、情感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在确保油画艺术作品更加和谐、完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性色彩
“出位之思”源于钱钟书对德语Andersstreben的翻译,指艺术间相互交流、借鉴的艺术现象.同时这一概念也是符号学理论中的重要构成.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艺术家的创作发现,出位之思不仅仅是符号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方法论来指导艺术创作.基于此,通过对出位之思创作概念的辨析与归纳,以期在艺术创作中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观察视角,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指导方法.
期刊
摘 要:线条是一种既直观又抽象的艺术元素,是人类抽象化思维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线条作为最早的造型手段完成了从视觉化到意象化、从形态到思维的转变。线条这一元素在传统书画艺术中既是艺术呈现的必要手段,又是表现美感的重要形式。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哲学观的影响,线条以抽象形式表达物象本质,给予了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塑造了独一无二的中华艺术。  关键词:线条美;书法;中国画;传统艺术  一、线条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学院
期刊
期刊
摘 要:在中西方艺术史当中,有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但是在艺术的追求上却很相似,奔放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对于艺术的热爱使他们成为人们比较的对象,被称之为天才艺术家的他们在绘画当中宣泄着自己的情感,这两位艺术家就是凡·高和徐渭。作为中西方艺术史当中重要的存在,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和绘画风格都是为后世所敬仰的。为此,着重从他们的经历、性格入手探索他们绘画作品当中的情感表达
摘 要: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精妙细腻的艺术风貌、精准勾勒的外轮廓线条、平整艳丽的色调和雅致的绘画语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国际艺术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工笔人物画写实造型中的意象表现更加趋于多元化。通过分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写实造型中意象表现的特征,探究當代工笔人物画写实造型中意象表现的形式。  关键词:当代工笔人物画;意象表现;写实造型  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思想基础,是
期刊
摘 要:文艺复兴、17世纪意大利学院派古典主义、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19世纪新古典主义等时期的艺术都遵循着古典主义法则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古典主义法则运用的巅峰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通过系统阐述古典主义法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的创作中的体现,更好地理解古典主义法则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主义法则;文艺复兴三杰;精神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