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山水翠”还是“山水色” ?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生争执因一字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给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以深深的启示。
   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听语文老师讲授刘禹锡的诗歌《望洞庭》时,跟语文老师说:“诗中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翠’不正确,应该是‘遥望洞庭山水色’”。语文老师告诉他:“教科书上清清楚楚地印着‘遥望洞庭山水翠’,那就应该是‘翠’而不是‘色’。”谁知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要全班同学默写《望洞庭》。该学生仍然“固执己见”地默写成“遥望洞庭山水色”。又谁知语文老师也“固执己见”地给该学生打了个“×”。于是这名同学很不服气,最终和老师顶起牛来。
  原来这名小小的四年级学生,曾经随父母一道游览过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并在君山岛的“文化石”旁照了一张相,“文化石”中刚好有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文化石”上写的就是“遥望洞庭山水色”。因此第一天老师讲授《望洞庭》时,这个小学生也许是先入为主,坚信是“山水色”而不是“山水翠”的缘故,于是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谁知老师一点也不毫不理会。学生回家后又查阅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唐诗集子,居然发现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十分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等集中都是“山水色”,于是他更加相信自己的观点了,因此和自己的语文老师“针锋相对”起来。
  这个故事发生在大力推行课改的今天,真令我浮想连翩,禁不住坦率陈辞。
  二、教师“固执”亦有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以教科书为本,应该不算什么大错误。因为毕竟编写、审订教科书者都是大家行家、专家学者;因为毕竟学生参加考试时,要以一个相对稳定的所谓“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为依据,否则,有些题目的答案可能就会“百花齐放”,莫衷一是,见仁见智,稀奇古怪。尤其是初高中文言中字词的释义更是如此。老师当然只能“择善而从”,以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为依据、除非有十足的把握断定教科书里有十分明显的错误。否则,教师是不敢自作主张,越雷池半步的。这样看来,老师也有难言之隐。由此,我不禁想起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拷问易中天》中的一段场景——主持人问一个13岁的女学生:易中天教授讲的曹操和教科书的曹操是有区别的,假如考试关于曹操的有关内容时,你是按教科书的观点作答,还是按易中天的观点作答呢?女学生机智地回答:应试教育按教科书作答,素质教育按易中天作答。真可谓经典之语也。由此观之,克服应试教育的陈腐的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还须全体师生,社会各界形成共识,还须有一套逐步完善的考评机制,所以对这名语文教师,我们其实也“无可厚非”,有时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教师“固执”亦有瑕
  该语文教师虽说“无可厚非”,仍然可以“有理轻非”。第一,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疑问,而且一看就知道颇有几分道理,并非像一个笑话里说:一学生问老师道: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是“老二”,是不是说老二老三就可以“少壮不努力”啊?这个问题纯粹是学生明显误解了“老大”的含义,没有什么“含金量”。而这个学生是在听老师讲授前已经大致了解了该诗歌内容,又有亲自观看洞庭湖,浏览君山岛的经历,还查阅有关课外书籍,真乃难能可贵之举也。此时教师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依笔者之见,至少可以这样:方案一:假如教师真的不知道此诗还有另外的版本,应该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态度,表扬学生,鼓励学生,有“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雅量。方案二:如果不想在学生面前“露馅”,不妨来点教学的“灵机一动”,对该同学说:“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老师下次回答你”,虽说不诚实,却也无大碍。季羡林不也说知识分子最爱面子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学生面前树立崇高、完美形象未尝不可。尤其是在小学生面前。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对小学生而言更有效。方案三:肯定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挑战教科书的精神,师生合作探讨这个问题。
  有两个故事,与这个真实故事可谓相映成趣。
  故事一:一教师在教完《司马光砸缸》后,要学生评价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大多数学生都说司马光机智、聪明、果断等。唯有一学生说司马光损坏财物,这种行为不好,他为什么不叫人把缸掀倒呢?结果这名学生挨了老师的批评,该学生闷闷不乐,回家后告诉其父母,父母是文化人,觉得儿子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鼓励安慰了儿子,并向老师委婉的表示了不满。由此弄得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尴尬。扪心自问这个学生的想法虽然显得幼稚,难道没有一点点可取之处吗?岂可以批评了之呢?
  故事二:一小学生看到教科书中一幅插图,画的是农民们把衣袖子扎得高高的在收割稻谷,他认为不符合农民割稻谷时的实际情形,因为稻草上有小小的锯齿,把袖子扎很高,稻草的锯齿会对手臂皮肤造成伤害,农民割稻谷时,都是穿长袖上衣,要么让长袖自然放下来,要么把衣袖上的扣子扣好。后来这幅插图作了修改、完善。看来,教师真的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不能小视学生的智慧,哪怕只是小学生的智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儿歌《小孩不小歌》说得好:“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四、教师要有“长流水”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优秀的教师应该要有源头活水滚滚来。教师的备课不应该停留在应付式上,而应该是研究性的备课,这样才会“有备无患”,胸有成竹。笔者受这个小学生的启发后,查阅了不同版本中关于此诗的内容,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该诗第一句也有两个版本,除教科书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外,还有“湖光秋色两相和”一说。深入钻研教材的确不是一句空话。原湖南省益阳师范名教师龚浩康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原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一课《秋天》全文如下:
  天气凉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啊!秋天来了。
  才三个小段,43个字,文字浅显,一目了然。但是龚浩康在解析时却能一气提出22个问题,例如“凉”是形声字吗?如果是,为什么形旁是两点水而不是三点水?为什么不照声旁“京”旁读音?“啊!秋天来了。”是一句话还是两句话?“天气凉了”和黄叶落下、大雁南飞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树叶会变黄?两个“一会儿”是什么修辞手法?等等。这22个问题涉及到语音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逻辑学、植物学、动物学、空气动力等各方面的知识。
  回过头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小学四年纪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这就是古典诗歌常见的“异文”问题,即诗歌的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版本。假如老师给学生做这样一个解释,不是师生两赢,教学相长吗?
  《教学病理学》的作者石鸣说:“教学未必神圣。有的教学是开启通向明亮天堂大门的钥匙。有的教学是开启下入黑暗地狱大门的钥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学生面前都应该是神圣的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打击学生热情?是开启学生智慧还是扼杀学生才华?是诱发学生的创新还是暗示学生守旧?往往是在一些小小的细节上体现。为师者当牢牢记住教育家陶行之的谆谆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五、教师要有“三视”观
  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三视”的理念,即俯视、平视、仰视。现实中多数老师是俯视学生,少数老师是平视学生,个别老师有博大胸怀,远见卓识,能够仰视学生,懂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的道理。我觉得当今教师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有时俯视,有时平视,有时仰视”。国内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语文教师教完《井底之蛙》这则寓言后,要求学生写《青蛙走出井底以后》的后续作文,大多数学生写青蛙走出井底之后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世界之大等内容。老师看了后很高兴。可偏有一学生选材、立意别具匠心,开头就写:青蛙走出井底之后,往四周看了一番,又跳回井底里去了。老师顿觉,这个学生真是“井底之蛙”,居然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可是他继续往下看,原来:青蛙看到的是森林破坏了,空气污染了,沟渠里有农药味,尤其是一农民正在用铁钩、木棒、笼子捉打青蛙,集贸市场生意人正在活剐青蛙……青蛙走出井底反倒没有生存的条件,相对而言,还是井底好一些,安全一些,所以跳回井底去了。这时,老师发自肺腑地感到惭愧——老师才是真正的“井底之蛙”呀!
  六、教师备课须钻研
  如果就事论事的话,由小学生的质疑,可以引发我们对这首诗的进一步的探讨。首先,我们从平仄上来分析:七言绝句四种平仄格式分别是: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平起仄收式,首句仄起平收式,首句仄起仄收式。按此格式第三句的最后一字都是仄声,而“翠”、“色”都是仄声,因此从平仄无法判断正误。其次我们从诗歌的内容上来分析,诗歌的第一句的两种版本“湖光秋月两相和”和“湖光秋色两相和”究竟孰优孰劣,似难判断。如果是“秋月”,那么本诗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是“秋色”——秋天的景色(《现代汉语词典》之解释)一般是指白天的秋天景色,因为只有白天才能把景色看个清清楚楚。假如依教科书上的“秋月”说,那么“山水翠”和“山水色”究竟孰优孰劣呢?笔者认为,“山水色”更好。因为在“秋夜月光下”,“遥望”“君山”岛是不可能看见“青翠一片”的。笔者斗胆立言。如果第一句点名是“秋月”,那么第三句应为“山水色”更好。如果第一句是“秋色”,那么第三句为“山水翠”更佳,因为这样更真实可信。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疑引我几千言”。由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疑问,引发了我的一些启示。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极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我们对类似这样的问题不应该好好反思吗?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严寅贤考察美国中学教育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学生自主发问的“美式”课堂教学值得借鉴》一文,其中写到:教师应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向学生说一声:“我错了”,“老师不知道”,“我们通过课下研究再解决这个问题”。就借严寅贤文中这几句话作我文章的结语吧。
  
   (作者单位:⒈湖南省南县教师进修学校;⒉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春晖学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已确诊的脑血管病人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心电图异常组(96例)和心电图正常组(24例),对预后进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下,在优化学生学习活动中,究竟应该以怎样的结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当前新课程实验中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优化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评价的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附属医科大学的社区教学基地是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中心在"3+2"助理全科医师社区实践阶段,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全程"一对一"进行带教,从全科诊疗思维、案例操作技能、
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制定合理的课时指导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开题课为例,阐述设定课时目标要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
现阶段,农经管理部门的工作确实是头绪多、任务重。但俗语说的好:"曲有谱,歌有调"。如何做到农经工作不离"谱",上下合唱不走"调",个人在领导活动的实践中探索出"一览表工作法
从教二十几年了,一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班主任,自认为各方面做得还行。在班主任网络培训中看了关于“学生‘打招呼’——老师不理人”这个案例以及专家们的讲座,心里触动很大。这个看似平常甚至可以理解为“小事”的行为其实折射出非常深邃的哲理,它是师生平等、关系和谐的见证!也是学校教育取得效果的体验。小学校大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他们是构建和谐安定社会的主因。因此,老师细节上潜移默化地会影响我们的
目的观察康复新明胶海绵预防干槽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需拔除智牙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43颗)和对照组(45例,60颗)。观察组在拔牙创上放置康复新明胶海绵,对照组不放置任何
目的探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夹闭大鼠肠系膜动脉制作肠缺血再灌注病理模型,研究大鼠肠缺血45 min再灌注后肠粘膜谷光甘肽(GSH)、氧化代谢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位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观察组)以及52例冠心病患者(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