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挖掘例题的发散性、变通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看问题,挖掘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数学材料的潜在功能,在变化和引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习知识和获取创造力统一起来。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一题多解的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想的探索。
例如:八年级上册“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让每位学生做出边长分别为a, b的两个正方形硬纸板和两个长为b,宽为a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个拼图游戏,引导学生用这些硬纸板拼成正方形,把学生引入了“形”与“数”的结合学习之中,建立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学生在经历“形”与“数”的结合过程后,发现(a+b)2=a2+2ab+b2并且知道(a+b)2≠a2+b2再用整式的乘法运算证明这一结论,得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上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了数学学习所要经历的过程与方法:“问题情境引用——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知识——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学习过程。
四、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具有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扩大交流、互启互鉴、主动探索、解疑破难、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科学设计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须的竞争精神、合作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也正隐藏在这多彩的画面里、变化的情景中,教师把握问题的实质,及时发动讨论,就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另外,教师也可以相机点拨,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1+3+5+7+9+…+19=102。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形,推出1+3+5+7+9+…+(2n-1)+(2n+1)=n2。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五、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因此,教学时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例如 :有一则广告声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讨论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知道对广告中的75%这样的数,要应用统计的观念去分析。比如,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容量是多大等。若该公司调查了4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可信。因此,应对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
在新课程理念下,新教材不仅密切了数学与自然界与社会的联系,而且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最前面,更加侧重于数学主体地位的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把新理念、新思维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135102吉林省辉南县辉南二中)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因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挖掘例题的发散性、变通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看问题,挖掘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数学材料的潜在功能,在变化和引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习知识和获取创造力统一起来。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一题多解的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想的探索。
例如:八年级上册“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让每位学生做出边长分别为a, b的两个正方形硬纸板和两个长为b,宽为a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个拼图游戏,引导学生用这些硬纸板拼成正方形,把学生引入了“形”与“数”的结合学习之中,建立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学生在经历“形”与“数”的结合过程后,发现(a+b)2=a2+2ab+b2并且知道(a+b)2≠a2+b2再用整式的乘法运算证明这一结论,得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上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了数学学习所要经历的过程与方法:“问题情境引用——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知识——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学习过程。
四、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具有全员参与、优势互补、扩大交流、互启互鉴、主动探索、解疑破难、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科学设计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具有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所必须的竞争精神、合作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也正隐藏在这多彩的画面里、变化的情景中,教师把握问题的实质,及时发动讨论,就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另外,教师也可以相机点拨,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1+3+5+7+9+…+19=102。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形,推出1+3+5+7+9+…+(2n-1)+(2n+1)=n2。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五、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因此,教学时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例如 :有一则广告声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讨论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知道对广告中的75%这样的数,要应用统计的观念去分析。比如,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容量是多大等。若该公司调查了4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可信。因此,应对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
在新课程理念下,新教材不仅密切了数学与自然界与社会的联系,而且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最前面,更加侧重于数学主体地位的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把新理念、新思维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培养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135102吉林省辉南县辉南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