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另类解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许文胜,男,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影视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剧照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E-Noelle-Neumann)于1974年在《传播杂志》上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她的这一理论主要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而“沉默的螺旋”理论也引起了社会学和传播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在传播媒介领域,人们将该理论的传播效果研究更多引向传统的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又将这一理论引入网络领域,进而分析“沉默的螺旋”机制在网络媒介中的实际影响。同样,电影也能够通过引入“沉默的螺旋”理论,对电影中的社会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在这一背景下,以“沉默的螺旋”理论对美国科幻电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进行解读,从电影的话语体系下思考该理论机制。影片中,如同人类一样,大多数猿猴在假象和舆论控制之下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个体意见消失在了群体意见之中,并随从新首领(科巴)的鼓动宣传——进攻人类的序幕开始了。
  一、“沉默的大多数”:弱势意见的从众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有这么一个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诺依曼以人的从众心理为依据,她认为个人在社会中总是处于孤立状态,为避免孤立,个人的意见往往会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或主张。也就是说,社会中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而从众心理更好的解释了这种“社会天性”—— 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影片中大多数的猿猴则可以被看作是“沉默的大多数”。个体在群体面前总是显得弱势,而个体意见也是“弱势”的,具有从众性的猿猴们不可避免的压制了自我,为了顺从主流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电影中的猿猴如同社会人,对于强势意见,单个意见似乎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电影中声音元素展现出它们的易受鼓动性。当带有对人类仇恨的科巴在猿猴中极力宣扬要向人类开战言论时(“Must attack them now! Before they attack us!现在必须攻击他们,在他们攻击我们之前!”),此时猿猴群体嘶吼,似乎预示着意见的附和。凯撒的儿子的镜头展现更有说服力。比如影片中,科巴命令小灰灰杀死一个人类,而小灰灰选择了拒绝,科巴则残忍的将小灰灰从楼上摔了下去。这时镜头的特写给到凯撒的儿子,它满脸的恐惧,望着科巴。虽然它对科巴产生了质疑,但是就像其它大部分猿猴一样,它还是选择了跟从科巴,保持沉默。当科巴最终带领猿猴进攻人类时,虽然它表现得更像是凶残的统治者,但是出于怕被群体孤立的恐惧,那些不认同科巴的猿猴也不得不选择沉默和服从。虽然在群体中热爱和平者占大多数,可是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数量的优势并没有带来意见的强势,反而变得弱势了。正是因为如此,科巴的复仇才得以实施,而那些猿猴则迫使保持“沉默”,成了弱势的一方。正如凯撒说的那样,“Ape always seek strongest branch.(猿猴总是寻找最强壮的树枝。)”。
  二、“控制猿猴”:强势舆论的控制性
  关于舆论,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然而不得不说,舆论并非一定被大多数人所共有,强势舆论的形成有时候往往由少数人主导。正如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一般,强势意见或者舆论往往能够控制社会意见环境。而少数人(比如领袖)的强势意见往往对群体造成压力,强化对“沉默的大多数”弱势一方的控制。《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大多数猿猴处在少数意见传播的高压环境之下,强势的“少数派”让群体的大多数变得“沉默”。
  ·外国电影评论许文胜:《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另类解读 在传播学中,有“意见领袖”这么一个涵义。在这里,“意见领袖”则具体到了群体中的个体。强势的个体主导了社会舆论,造成了这种舆论的增势。电影中的猿猴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群体的领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科巴不能算作合格的领袖。关于群体领袖,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这样认为:“人类聚集起来的群体同温顺的羊群一样,如果没了头羊,羊群就会不知所措……在他看来,所有与他支持的观念相反的意见都是谬论或迷信。”[1]也就是说,勒庞认为群体是分散的、一盘散沙似的聚集,群体更像是乌合之众。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不是领袖的科巴能够控制其它猿猴了——凯撒被开枪打死,猿猴因失去了领袖而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它们需要有个首领带领它们。此时,科巴正好利用凯撒的死,煽动猿猴对人类的仇恨情绪,电影中的台词强有力的体现了这一点——“Fight for Caesar!为凯撒而战斗!”成为了猿猴们暂时含糊的目的,这个时候,科巴则成功将大多数猿猴控制,成为新的“首领”。出于对领袖权威的忌惮,猿猴们走上了与人类进行战争的道路。对于那些持有怀疑意见者,它则通过暴力威慑从而使猿猴屈从,比如电影中科巴杀死不听从它命令杀害人类的小灰灰的场景。在它的眼里,猿猴就应该仇视人类,对于不同的主张,它都会视为异己。
  在迫使其他意见选择“沉默”而达到一致主张方面,说服至关重要。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认为“领袖所运用的动员手段是断言、重复和传染”。[2]意思就是说领袖的主张要想影响甚至发动群体成员,这个主张就越有威力。而且这个主张必须不断反复重复,并将这个理念通过一个个成员传染到群体并扩散开来,如同流感发生一样。为增加复仇情绪,科巴试图煽动其它个体对人类的仇恨,“They almost killed you, ash!(小灰灰,他们几乎杀死你!)”电影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对话,展现了说服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影片中最为突出展现的是科巴不断向凯撒的儿子蓝眼传达自己的仇化思想——人类始终是猿猴的威胁。在帮助人类修复水坝问题上,科巴对凯撒直言,“If they get power,they will be more dangerous!Why help them?!如果他们得到了能源,他们会更危险!为何要帮助他们?!”蓝眼对父亲凯撒说“Koba say, apes should hate humans.科巴说,猿猴应该憎恨人类。”在科巴与蓝眼的对话中,则直接说明了意见说服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巴:“His love for humans makes him blind.”它对于人类的爱使它盲目。
  蓝眼:“I know.”我知道。
  科巴:“As long as they are here, I fear for Caeser’电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海报s life.”只要它们在这里,我就为凯撒的生命感到担忧。
  三、创造社会现实:社会意识的“螺旋”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还有这么一个命题: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有不同意见者保持“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一方越大声疾呼,另一方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而这种过程形成的结果便是社会上一种为大众所普遍支持(至少从表面看来)的主流意见。在主流意识的螺旋式“漩涡”中,个别的主张往往被压制下来。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传播媒介的效果观上就有这么一个重要观点:“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①①多元无知:认知心理学用语,指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个群体中,只要反对意见不以明确、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成员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始动,在传媒影响范围所及的范围内引起人们判断和行动上的连锁反应。换句话说,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虽然科巴仇恨的思想未必是大部分猿猴的真实想法,但是因为没有强烈反对科巴思想的声音存在,猿猴们则默认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结果即使心有疑虑的猿猴也保持“沉默”了。电影通过镜头直观展现猿猴族群在强势舆论的控制之下的“不知所措”,于是整个群体中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电影中单个符号的意义直观反映了仇恨思想带来的后果。电影中,科巴用一个个牢笼关押摩里斯、火箭这些反对科巴的猿猴和人类,“笼子”此时成了囚徒的象征。另外,电影全景式直接展现了猿猴攻击人类的场面。不断的炮火冲击和不断的插入某一猿猴死亡的特写镜头,衬托了战斗的残酷。而影片中猿猴的所作所为也必定会让部分观众对人类自我的行为进行反思。而电影
  的创造性在于凯撒结尾的那句话:“战争已经开始了!”这就意味着科巴种下的仇恨思想的恶果终要被后来者“买单”。
  结语
  从“沉默的螺旋”理论透视《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实际也是对电影作为媒介的社会效果的管窥。这部电影中群体的猿猴实际就是人类自己,因为我们害怕被社会孤立而选择顺应社会,弱势个体往往屈从社会主流意见。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因为控制社会舆论而造成强大的舆论攻势,更压制了社会的个体。
  参考文献:
  [1][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艾之凡,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05-128.
其他文献
借这个机会,也来谈谈对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语文核心素养实践的一些认识。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就是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四个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是有交错的。  王伟老师的这节课,应是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精选教学内容,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坚实土壤  王荣生教授
2015年扬州市东关小学《小学“涵泳语文”的教学实践研究》正式申报成为江苏省规划课题。基于此教学主题开展的语文教研活动,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主题鲜明,被称为“涵泳语文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研究、课堂实践、教研活动成为学校开展“涵泳语文”教学主张研究的三大法宝。当“教研”遇上“涵泳”,“433”特色语文主题教研活动展现出别样的精彩。  一、众人拾柴,“四项转换”求变  “主题教研”是东关小学语文教育科研
摘 要: 本文采用翻译目的论对《鹿鼎记》的英译本(Minford 1997)中的粗口翻译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译文的合理性与不妥之处,找出粗口翻译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粗口 武侠小说 《鹿鼎记》 翻译策略  1.引言  所谓粗口,就是“粗俗的话”,即“粗野庸俗”的谈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0)。一般而言,粗口夹杂着攻击性,能够表达说话人的愤怒、抱怨、惊讶。
文本解读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在老舍先生眼里,家里的猫如同自己的儿女,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对猫的喜爱之情。  本文写了猫两个不同时期的形象:长大时和满月时。长大时,猫是古怪的;满月时,猫是可爱的。围绕“古怪”与“可爱”,作者刻画了猫多组相对的性格特点: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有高兴时的温柔可亲,又有不高兴时的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满月时,既有自顾玩乐的淘气可爱,又有让花草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神话故事,是人类童年的故事,寄托着古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憧憬,是一个很鲜活的词语,因为有“心”(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所以在阅读神话中“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因为有“儿童”,所以阅读神话便有了“两个儿童”的美好相遇;又因为有“风景”,所以我們读着读着就陶醉其中……  这是神话的魅力,也是对憧憬的最好注脚。  儿童是天生喜欢神话的。他们对神话故事
摘要教育技术如何有效为教学服务?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条件如何?他们是如何有效利用教育技术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他们的做法对深圳的教育技术发展有何启发?笔者以一个区域教育技术管理者的视角,通过对英国学校如何有效利用教育技术条件的考察,提出了“用技术去解决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教育技术;英国;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教育技术条件也得到很快的优化,很多发达地区学校的教育
摘要 在PowerPoint中调用Flash动画可以增强PowerPoint的多媒体呈现效果,并可实现更为广泛的交互功能。介绍从4个不同的角度在PowerPoint中调用Flash动画的方法,以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人员、教学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 PowerPoint;Flash动画;交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2-0075-04
门也要脸   1932年农历猴年的正月初一,沈阳的老百姓已经沦为奉天的亡国奴。不过,小日本再猖狂,也挡不住中国人过大年。   盛京医院的西村渊明虽然是日本外科医生,可是受中国老丈人的影响,他喜欢中国的春联。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王安石诗中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西村不仅熟知这些与春联有关的来历,而且每年初一早晨,他都会骑上自行车,走街串巷地搜寻新奇独特的春联,这
上期介绍了“亻”变形为“儿、几、尸”的情况,本期介绍“亻”变形为“匕、■、卩、■”的情况。  一、“亻”变“匕”  甲骨文“■”也变形为“匕”,如“死、顷”,但“匕”多来自甲骨文右向的“■”,如“北、比、此、尼”等字。“匕”的撇是“亻”的头和手臂,“乚”是身体和腿脚。选析如下。  1.死  会意字。“死”中的“匕”不是死人而是活人。甲骨文作“■”,左旁是残骨(歺,音è),代表死尸;右边“■”是侧立
摘要: 目前基于人们对教育本质理解的褊狭、对校园文化认识的不足等原因,校园文化处于被异化的困境。这将直接制约教育管理的效用,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 校园文化异化学生教师管理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演进,校园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本真教育目的实现的必备条件。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将会促进教育的进行和学校发展。萨乔万尼就曾经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