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求法记》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阿来新近出版了他重述藏族神话的小说《格萨尔王》,我参加了8月15日~8月23日的“寻访格萨尔王踪迹,和阿来一起游康藏”活动。随车队从成都、雅安、二郎山、康定、甘孜、玛尼干戈去阿须草原的路上,我未能免俗,带上了《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下称《雪域求法记》)的修订本。
  也不完全是一时兴起“带一本书去康藏”,因为行前就已经开始看《雪域求法记》。它的初版,早在2003年1月就已由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和旅美学者张健飞整理出版。
  传主邢肃芝系1916年生人,16岁时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作为秘书,整理中国佛学会会长太虚大师的演讲,法号碧松;1937年,只身赴西藏访求藏传佛教密法,在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四川军阀刘文辉、昌都藏军司令索康札萨和军粮官阿沛·阿旺晋美等人帮助下,最终抵达拉萨。
  到达拉萨后,邢肃芝在哲蚌寺拜达赖喇嘛的教经师领苍等著名活佛为师;1945年,通过在西藏摄政王面前举行的辩经考试,成为历史上得到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仅有的两位汉人中的一位;也是1945年,邢肃芝带着西藏摄政王达龙活佛给蒋介石的亲笔信回到内地,同年又奉蒋介石之命回西藏发展教育,担任国立拉萨小学校长。
  1947年7月,西藏噶厦政府趁国民党军队在国共战场上节节败退而发动“驱汉事件”,邢肃芝又从中斡旋,使国民政府中央全体驻藏人员安全撤离;1950年,移居香港并翻译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为汉文;1959年开始定居美国至今,其间于1987年回北京参加首届国际藏学研讨会,1987年和1997年两次受到阿沛·阿旺晋美接见。
  72年前,邢肃芝原准备绕道印度去西藏,这条路线较海路、川康藏大道和青藏线都要容易和快捷——十三世达赖喇嘛1933年去世后,蒋介石特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黄慕松致祭时,也是“借道印度赴拉萨”——但办理签证的失败,让邢肃芝最后不得不由西康进入西藏。看到他的入藏路线与我们“和阿来一起游康藏”的路线基本相同,我就有一种遥远的亲切感。只是,我所有的行程都是在四川省甘孜州的藏区境内,拉萨不在我们的计划线路中。
  相传格萨尔王为莲花生大师的化身,恰好邢肃芝入藏途中于1944年朝拜考察过莲花生大师的道场,历险后成为进入藏南咱日山而得以生还的唯一汉人。他所亲历的“莲花生大师显圣”,藏民应该比较容易相信,像格萨尔王的说唱艺人们就自称其技艺为神授。
  《雪域求法记》中最吸引我的章节当然还是“喇嘛生活”、“汉藏关系”和“西藏办学”三章,尤其是对达赖喇嘛和中央政府驻藏办事处、国立拉萨小学的介绍。看过我才知道,“达赖喇嘛不到20岁是不能掌权的,由贵族们把西藏的统治大权瓜分。当年乾隆皇帝正是看出这其中的弊病,才制定了经过金瓶掣签选择达赖的转世灵童的制度,以杜绝因为达赖转世所造成的动乱。”
  书中有些细节也很值得把玩:西藏噶厦政府1930年代中期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开始缓和后,在拉萨设立行政院参事处时,其与中央唯一的联系方式只是一部电台。为了将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从青海安全护送到拉萨,蒋介石特意向军阀、青海省主席马步芳赠送了40万大洋。
  而邢肃芝执掌拉萨小学时,教员中的康刚民是前孟买大学教授,李有义先生是燕京大学教授,教授藏文的察珠活佛则是闻名西藏的文学家,“我们的小学实际上是由大学老师来任教。”当然,这所高规格民族小学也潜伏着当时中央政府派来的特务。
  往事可鉴。邢肃芝对康藏人的区别和矛盾、对国民政府治藏政策之缺失的反省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英国人深知西藏掌权贵族的心理,所以投其所好,利用赠送英国武器和金钱、由印度进口货物、在海关免税放行等各种手段控制西藏的政治经济”,“反过来再看国民政府驻藏的官员,非但不想方设法去改进汉藏关系,反而用种种方法满足个人私欲,蒙蔽中央政府,结果造成汉藏关系日益紧张。”
  最后,我要说的是,尽管邢肃芝先生博闻强记,但他所亲历的康藏岁月毕竟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书中所收录的那些珍贵照片、往来信件等是如何历经时代动荡而仍完好无损,老人的口述,又为何完美得像完全用典雅的书面语写就的自传(两位整理者是如何处理口述和笔述的关系),这些都让我不无疑惑——这本书的缺点就是它太完美了。
其他文献
政治本来是一个很容易僵化的领域。从古至今,纵有无尽的技巧或艺术,到最后,在希腊、罗马的经典中,在中外帝王将相的眼里,在今天中国的政治家、哲学家们看来,都不过是统治的方术,或者诸如敌我之分之类的简单原则,都只不过是为了实行权力分配而利用人类的一切资源而已。这种政治观念太缺乏想象力,对其他的政治文明观察也很难逃脱类似窠臼。比如对美国政治的了解止于三权分立,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大量的人类才智;对欧洲政治
期刊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无论是世界高层领导人的峰会,还是大众的会议;无论是经济、金融会议,还是学术、技术会议,几乎逢会必谈气候变化,可见这一问题影响之深远和广泛。作者结合自己参与气候变化科学依据、管理、多边谈判等20多年的实践和经验,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未来发展及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一浅析,与读者分享看法。    气候变化及其原因    气候变化问题源于气候,但又与自然气候
期刊
中美关系目前可以说是过去20年来最为密切平稳的,处于一种基本良性同时充满变数的动态稳定中。经过多年的往来博弈,太平洋两岸都已经出现了日益增长的重大共识和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维护和稳定双边关系的强大力量。北京和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们看来都已经明白并学会了尊重对方的基本底线和主要利益。“9·11”事件以后,美国对北京力求维护其一党执政下国内政治稳定的头号目标虽然继续不以为然,但已经日益理解和接受。与
期刊
19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逐渐复兴。到今天,大大小小的庙会活动,遍布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即使是专业的研究者,恐怕也很难统计清楚那些在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一场场热闹的庙会到底有多少。  如今,有一些著名的庙会活动,也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一成为“遗产”,似乎就该和诸多传统一样,进入博物馆保护起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其实,这样对庙会传统的理解真是
期刊
从20世纪60,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以来,人类对于工业化引起的环境危机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警觉。这一科学问题被迅速政治化。1980年代中后期,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进入1990年代,环境保护问题渐渐聚焦在气候变化上,并且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内政、乃至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环境保护,从最初民间的,有着左翼色彩的社会运动,成为一个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政治经济
期刊
经济学的繁荣与萧条    经济学成为显学似乎很久了。但真的算起来,在中国恐怕也不过30来年的时间。这和改革开放的时间基本一致。这不是巧合。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中国才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人们才可以公开地关心所谓利益的问题,甚至是一己的私利。由此,从上到下,中国对于经济学(家)的关注开始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然而,经济学的时兴也并不是没有曲折,就像很多当红的明星也会遭遇负面消息困扰
期刊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经济持续低迷,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经济地位的削弱,却促使其在其他国际事务上以高调姿态的形式变相出现,不能不令人眩惑于其所谓“普通国家”化的华丽转身。于是,日本“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社会右倾化”,乃至“警惕军国主义复活苗头”等舆论开始明显增强。与此同时,经济萧条的长期化,使此前有效支撑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系统运转失灵。随着基于新自由主义的制度改革的
期刊
经济学话语在公共领域中的强势始于1992年,这并非偶然。就在这一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执政党正式确立为工作中心。经济学鼓吹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提高效率,“把饼做大”,这符合了官方意识形态中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核心问题的描述,也就是“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主流经济学所倡导的产权改革、市场开放,又与官方所着力推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以及大
期刊
1895年甲午战争,大清败于“倭寇”,使国人内心阴影重生,并产生某种“文化自觉”。为了自救,他们想到“洋夷”的工业力量、宪政和教育,接着想到“犬羊小国”内部的社会凝聚力。“洋夷”内部的“团结”源于何处?不少前辈认为来自他们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看来,一个国家要在近代世界谋得生存空间,缺乏民族精神,那是不可能的。自此以后,“民族”概念总是伴随着“强国”概念不断涌现于我们的脑海中。    强国主义民族学 
期刊
一位俄国研究专家跟我说,国内的俄罗斯研究,专注情报,着力对策,宏观、战略层面的东西殊少,历史、文化、思想一哲学背景研究,有,但水平有待提高。这一总体评价,与我卖书买书的观察,颇为一致。  对于中国人,“认识俄国”之意义,无须赘言。  但认识俄国颇不易。这一点,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的命运》中有相当生动的描述(尤其第一章)。有识者言,白银时代神学家的持续讨论,对认识俄国,颇为关键。所以应重视索罗维约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