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华:在陶瓷世界物我两忘

来源 :三角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ng216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受过专业的高等教育;他在中国收藏界经营多年,受聘于中国国家级博物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明清家具、文房器物等有极高的鉴赏力;他创建了叙和堂工作室,从事家具和当代陶瓷的设计和研究……
  他是南通人张金华,致力于恢复和发扬被迷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在陶瓷的世界里,他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
  草木灰釉系列陶瓷作品是张金华的一组代表作,色泽古朴,肌理自然。
  作品的釉色接近古代原始青瓷的颜色。“泥土、釉子都是我们自主研制。当时,我就在工作室旁边的村子里买些稻草或是收集秋天的树叶,烧成灰,磨成釉。”张金华介绍。
  原材料是纯天然的,工艺是纯手工。练泥、拉坯、修坯、上釉……每一步骤,都融入了创作者手心的温度。而采用相对环保的液化气窑烧制,在九十年代也算是前卫的烧法。
  一把青泥绞胎茶壶,白褐两色,像是咖啡上做出的漂亮拉花。张金华喜欢尝试,这是他用青泥和色泥两种土拉坯,形成了绞状效果。当时除了唐宋的绞胎瓷,几乎没有人采用那样的技法,更不用说制成那样的作品。
  “我学过陶瓷,也非常喜欢陶瓷。但我主要是从事家具设计,因为在市场上找不到与我的家具气质相符的陶瓷,这才开始陶瓷的设计与开发。”张金华笑着说。
  从1995年至2005年期间,张金华烧制了上千件草木灰釉系列陶瓷作品,多数送给了朋友或是寺庙。当然,他自己也保留了几件。“我家中吃饭用的碗,还有一些器具,都是自己烧的,不仅环保,而且有情感因素,更觉得有意义。”
  叙和堂开发的陶瓷作品空灵圆浑,朴素大方。张金华主要负责器形设计部分。他偏好晋宋两代瓷器,大部分作品从晋宋的器形里演变而来。“晋宋两代的器形气质高调,融入了文人和禅宗思想,追求大朴素,化腐朽为神奇。作品最关键的是创作者赋予它的精神。”
  对待陶瓷的创作,张金华有着自己的坚持——要用自己的虔诚之心创造一个可以视作知己的生命个体。他认为,这种重创建立起来的对物的情感,可以使人们更欣喜更深入地进入到陶瓷的世界。那是一个物我两忘,物人不分的世界,是一种自我的实现,升华个体的方式,并且充满对美学生活的无限追求。
  在张金华看来,烧造也是一种艺术。在烧造的过程中,纯天然的釉色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时会带来意外之喜,有时会变得糟糕,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每次,开窑前的兴奋混杂着期待、焦虑、担忧等情绪,在复杂的心情下迎来作品。张金华说,这种不确定性也是制瓷的有趣之处。
  当然,为了使窑变可控,张金华也会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反复不断的实验,摸索方法,找到温度、釉色等方面相匹配的工艺,使成品率逐步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社会对陶瓷有了相应需求,制瓷也逐步得到社会的尊重。从事当代陶瓷设计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愿意花功夫去研究、创作、设计陶瓷,这是件好事儿,表明陶瓷在向前发展。”张金华认可这种现状,“特别对年轻人来说,在享受创作的过程时不用担心生计问题了,要知道原先从事陶瓷行业很难养活自己,从业者大部分都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做着玩。”
  但与此同时,令张金华担忧的是人们的焦虑浮躁、急功近利。在他看来,陶瓷是一种比较静态的东西,急于求成的态度会影响创作者对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追求,陶瓷本身的文化含量、技术含量、精神状态的信息点都在丢失。
  “陶瓷的制作越来越工业化,传统的工艺部分相对来说逐步在萎缩,这很令人遗憾。比如柴窑,因烧造成本太高、成功率太低、或者是环保问题,多种因素造成它被取代。用传统工艺本来要烧几天的东西,现在几个小时就出来了。但就像炖肉,慢火和急火效果是不一样的。”张金华停顿了片刻,似乎陷入了深思。
  古代陶瓷是先人创造的财富,是民族的瑰宝。张金华欣赏那些努力恢复古代元素、古代技艺的人,他认为今天的人们只是在盲目创新,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认识了多少东西?传承了多少东西?
  在这样一个急于前进的时代,张金华的创作步调显得有些缓慢。但是正因为他这样的务实与较真,传统工艺才能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其他文献
南通博物苑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却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因为她是被国人公认的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她是由中国近代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表现出与世界其他国家迥异的特征:第一,不同于全球境外上市“先国内后国外”的模式,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一般都采取“先境外后境内”的模式;第二,海外上市的中国企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企业员工个人的知识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员工需要与他人进行知识共享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
南通历史悠久,经济繁荣,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方水土,孕育出南通人热爱文化艺术,喜好收藏的精神气质。作为收藏领域中的大项——瓷器,因其美丽的造型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受到南通藏家的青睐。自古至今,南通人爱瓷藏瓷之风日益兴盛,成为南通藏界一大亮点。  清末之前南通民间的瓷器收藏,由于资料缺乏已难以考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通文物商店收购文物上交国家并获得中国文物商店总店表彰
春夏之交,一个细雨如丝的午后,窝在沙发里,看一个足够老的片子.
期刊
一段历史记录一座城市,一段回忆勾勒一座工厂.上世纪的口号标语和遗弃的陶瓷工艺,不仅印着那个时代的烙印,还保留着老一辈陶瓷工艺者的似水年华.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通陶
一块小小的瓷片,深埋于土层之中,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却不改初貌,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是时代的缩影.瓷片,没有瓷器的完整,却充满旧时光的老气息.rn土堆里的菊花碗底rn高海燕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能科学合理的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以便有效的约束与激励经营者,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
初见施珏,她散发着一种宜古宜今的气质,美得温润脱俗,爽朗的话语中,带着南通女子的豪气。在过去的几年光景里,她的当代艺术陶瓷收藏规模,在沪上首屈一指。如今,在其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平台上,她的团队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在施珏的凤歌堂文化传播公司内,一幅当代瓷画作品《藏魂》,色彩斑斓,气象万千,弥漫着浓郁的藏地风情。在这个古色古香的空间里,触目所及都是当代艺术陶瓷的身影。
在国内的古玩界,提起南通二甲(通州区二甲镇)的瓷器贩子(圈内简称“二甲人”),很少有人不知,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很早就全国各地跑,能买会卖;二是他们眼光好,真伪“一眼头”;还有就是他们会修补瓷器,且一段时期内难以看出。  据笔者所知,二甲人修复的古瓷器被当做“全品相”交易的,上至大型拍卖会,下至民间古玩市场,时常可见,甚至一些有专家把关的国营文物商店,都不能幸免。近年来,他们还紧随古瓷作伪新潮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