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与传承模式的构建——以渝东南为例

来源 :内蒙古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是活态的传承。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总结出一个标准化的传承模式,而传承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理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的传承现象。那么这些现象是采用了哪些保护方式而衍生出来的呢?本文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实施中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象,提出构建五大传承模式,并以重庆的渝东南地区为例予以佐证。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直接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宣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但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人们对非物质文
【正】随着社会发展,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以及草原游牧音乐文化形态与半农半牧音乐文化形态并存局面的出现,蒙古族丝竹乐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乐种。在长
【正】随着阿拉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大众百姓在工作之余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娱乐活动上来。这充分反映了人
语言和文字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歌唱则更是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的手段和方式。中华民族在自己长期的声乐艺术(包括各种戏曲和曲艺)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宝贵的实践经验,所谓的
【正】长期以来,令广大音乐教师困惑的一个现状是:有100%的学生喜爱音乐,而有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这种怪现象在初中生中尤为普遍。究其原因,恐怕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广场舞已由初始阶段的健身发展为一种城乡群众普遍喜爱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正】文化建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牧区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道路。作
【正】20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传入中国。之后,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自从1997年教育部将高校体育舞蹈正式定为全国高校体育院系
自从普通高校扩招以来,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多综合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音乐专业,音乐专业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高等音乐教育的门槛却降低了,学生专业
那音太是达斡尔族著名乌钦(也称"乌春")艺人,以说唱《少郎和岱夫》乌钦而闻名。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钦传承人。那音太成长为优秀的乌钦艺人,离不开时代环境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