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大部分都是依靠外部力量进行发展,使得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被外来投资者所获取,未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获取相当的收益。在这一背景下,着手从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阐述,选取了符合条件的武陵源景区作为研究案例,从该景区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其问难提出了相关战略导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武陵源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165-03
  
   收稿日期:2011-09-28
   作者简介:李巍(1982-),男,湖南长沙人,硕士,从事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刘辉(1974-),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创新研究。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具有开发各种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的条件。随着Cloke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念被引入乡村研究中,过去以追求经济成长的乡村发展方式,被认为过度简化了乡村结构的多样性,并且忽略了公平、生活质量、生态保育与文化保存等非经济层面的重要性。因此,近年来,乡村发展逐渐由强调追求经济成长的外生式发展,转向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内生式发展模式。而作为乡村旅游并不怎么发达的武陵源地区要跳出瓶颈,谋求另一种发展方式,自然也就开始关注其的内生趋向的研究。
   一、武陵源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力量未形成
   1.村民尚未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武陵源乡村旅游起步晚,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未找到村民有效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种渠道。一是参与面小,大部分乡村旅游点只有部分村民主要通过“农家乐”的形式参与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未能参与,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二是村民参与的内容偏窄,如只从事一线服务工作或给游客提供乡村土特产品;三是村民参与的目的性单一,大部分村民参与是为了获得更多收入,经济目的单一、明显;四是村民文化素质偏低,对乡村旅游开发业务并不熟悉,对旅游服务行业缺乏了解,缺乏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种种原因导致他们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偏低,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制约了村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力量。
   2.政府的主导行为不完善。一是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武陵源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直接导致了宏观管理弱化,办事效率不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二是乡村旅游的政策尚未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如保护政策、鼓励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等尚未配套,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其主要表现便是乡村旅游的交通、水电、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薄弱,住宿、饮食、接待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三是科学性旅游规划缺位导致资源盲目开发,传统文化流失。在调查过程中,除沿海个别乡村地区有请相关规划机构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进行相关规划,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受损,传统文化衰退甚至消失,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
   (二)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1.资源开发缺乏前期的总体规划。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武陵源风景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中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而是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开发,无法实现区域内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许多农户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急于创收、模仿严重,一般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没能挖掘乡村资源的深层次价值,如休闲度假、参与体验。
   2.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由于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深刻,开发者和经营者在开发过程中互相模仿较为普遍,对自身所在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没有深度挖掘,忽视了对节庆民俗与乡村文化内涵的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也主要以“农家乐”形式体现,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吃吃饭、喝喝茶、钓钓鱼”的经营模式,未能真正展现乡村风土人情,产业结构单一,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品种等大同小异,缺乏特色。
   3.缺乏引导与保护,乡村意境弱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村民生活和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各种电器也慢慢走进百姓人家,使得现代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日益严重,古朴的乡村气息日渐丧失,视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且,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一些乡土文化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往往缺乏必要的指导和保护,在建筑形式和材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刻意模仿城市,导致乡村的城市化痕迹过于明显,极大地破坏了乡村资源的乡村性和原真性,削弱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市场经营体系欠规范化
   1.营销渠道单一。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经营理念陈旧。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工夫。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二、武陵源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对策
   (一)三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内生架构
   为了更好的培养当地内部的发展能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的内生力量看做是一个整体,对其各部分力量进行合理架构,使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村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各尽其能,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对发展的内生力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地政府、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和当地村民是“三位一体”关系。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乡村基层组织的协助配合作用。一是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小组,统缆全局。成立一个负责任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小组,做好相关部门协调和组织工作,对武陵源乡村旅游工作进行统一指挥和规划,促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各区域互补的乡村旅游。二是制定有利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扶持。由于大部分乡村存在经济基础差,农户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各级政府在财政给予配套的资金支持,帮助乡村启动旅游业发展。对于当地的旅游企业和非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来投资经营乡村旅游,既可缓解资金缺乏的压力,又有利于培养当地内部的发展能力。三是提高当地旅游从业者的旅游知识培训。要多方面筹措培训经费,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使培训持续化,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内容多元化,如形成政府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内部培训和从业人员的自我培训三个层级的培养体系。
   2.突出当地村民的主体地位。内生式的发展是立足在村民的自主意识上面的,是一种地方分权的民主型的、参加型的发展,如果没有村民的自发意识、自主意识,那么内生式的发展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一是要认识到村民是乡村的主体,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明确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村民建设自己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发展乡村旅游;二是转变村民观念。乡村旅游业对于广大村民而言是一种新的经济产业,首先要让村民了解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和意义,通过教育培训、组织村民外出考察等方式,树立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意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三是注重村民参与。让当地村民全方位参与,从旅游产品的生产到销售、从旅游项目的开发到游客的服务接待均由当地村民主动参与,既保障其经济利益,又提高其发展能力,让村民逐步成长、壮大,真正成为发展的主力军。
   (二)采用以内为主的乡村资源利用方式
   1.突出武陵源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特色。一是进行科学规划,武陵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显著,政府应该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特色进行整体统一的布局,开发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同时,乡村旅游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各地的资源特色和挖掘各地的文化底蕴,开发具有高品位、有创意的旅游类型。二是大力挖掘文化,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各种旅游的本质特征在于乡村性,这也是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而武陵源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保持本色,突出特色,要根据自然资源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开发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主要依托当地资本,创新利用外来资本。武陵源乡村旅游发展所需的资金首先要考虑从当地筹集,鼓励人人投资,适当引进和创新利用外资。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诸如“政府+企业+农户”或者“企业+农户”等各种有效形式,对当地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制定税收减免、经营奖励等优惠政策,努力引导当地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通过注入资金、引进先进管理和经营的观念,带动武陵源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外资,武陵源乡村旅游在外资的利用上应注意寻求创新利用外资的策略,主要采用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外资,使当地的经营户和村民参与利润分享,以有利于积累自我资金的发展,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效益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力因素,环境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保障,三者互为条件,相互影响。乡村旅游是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发展,但是乡村旅游粗放发展,资源滥用,破坏式开发,就会损害这三大效益。从内生式发展的目的来说,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就是要寻求三大效益得以统一发展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即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环境日益改善的措施和方案,促进三者良性循环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一是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助民增收,实现当地村民分享乡村旅游利益的最佳途径是给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首先,政府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落实扶持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就业政策。其次,对村民加强乡村旅游相关知识、技能等各方面教育培训,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二是促进产业链本地化,乡村旅游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应该尽可能由当地提供相关物质原料,在本地进行生产和销售,促进农林牧副渔等相关产业链的本地化,使乡村旅游的收益留在本地。三是大力开发乡土特产,各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根据游客对乡土特产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各种资源,大力开发各种易携带的乡土性产品,不仅可以使村民达到创收的目的,而且可以满足游客需求。
   2.加强管理力度,维护乡村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好这一要素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根本。维护好乡村生态环境,一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增强生态旅游意识。二是制定相关法规,加强管理。各乡村旅游点要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的预防措施,把游客和居民对其破坏的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保护氛围。对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及经营者加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提高其自觉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意识。当然对游客也应进行文明旅游和环境保护等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他们不文明行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2):61-68.
  [2] ClarkeJ,DenmanR,HiekmanG,etal. Ruraltourismin Roznavaokres: aslvakease PotthoffH.study[J].Fae111t1esTourismManagement,
   2008,(2):193-202.
  [3] 蒋树萍,黄震方.新苏南模式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江苏商论,2008,(4):62-64.
  [4] 黄大勇.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07,(10):114-117.
  [5] 王兵,罗振鹏,等.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8,(10):63-69.
  [6] 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8,(9):75-79
  [7] 周玲强,黄祖辉.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9,(4).
  [8]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9,(1):14-18.[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其他文献
黑龙江青年学者李清均同志新作《空间生产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一书,最近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列入《中国现实经济热点问题系列》正式出版发行。它是作者历时五年半时间深入研究与独立思考的结果。解读此书,我感到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运用新经济地理解释空间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问题是一项很时尚的研究。但李清均同志却另辟蹊径,首次提出空间资源的基本概念,将空间经济学与资源配置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形成
期刊
摘 要:为缓解县乡基层财政的困难局面,中国制定了以“三奖一补”和“乡财县管”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存在利于县乡化债、利于规范管理等诸多优点,但依然存在着滋长地方依赖思想、弱化基层财政监督效果、支出责任主体不明晰等缺点。此种制度有碍于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如何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改革,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县域经济良好、快速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摆在中国基层财政改革面前必须破解的一道
期刊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针对石首市的实际情况,从石首市的农民增收、农业基础建设、农村民生和农村党建四个方面对当前石首市加快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提出加快石首市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石首市;农民增收;农业基础建设;农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0
期刊
摘 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需要金融市场的大力支持,而金融体系在城乡之间的建设差异是阻滞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以永登县为参考对象,通过近十年的数据分析其经济金融现状以及目前城乡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金融体系建设的具体设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金融体系建设;永登县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中国(芜湖)科普产品交易博览会以展会为依托,将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衔接,实现科普事业公益性和科普产业经营性的双重收获。芜湖科博会为科普产品和社会需求搭建了平台,并对城市科普,产业园区建设,科普志愿者培养,科普工作者交流,城市科普工作的推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促进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的建立方面体现出新张力。   关键词:芜湖科博会;科普事业;科普产业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机制的实质是产业原有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在联动中找准产业发展特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价值最大化。实现基于价值链视角的联动发展,制造业自身要夯实基础、错位发展、集群发展。同时政府要发挥引导与服务作用,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引领作用,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   关键词:价值链视角;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主要利用Logit回归模型和上海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就对影响农村居民转移就业的个人自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的作用方向、机制和程度。   关键词:农村居民;非农就业;Logit回归;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124-02    收稿日期:2011-10-16
期刊
摘 要: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以浙江省为例,通过构建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城乡一体化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之间有相互影响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大小、方式和机制不一致。要在市场和政策层面打破农村金融发展停留在较低水平的“坎”,使洼地效应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金融发展;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2
期刊
摘 要:以1979 —2008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的FD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GDP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通过Panel Data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同时还比较了1990年之后的计算结果。从而得出以下结论:FDI对各地区的国内投资没有明显的挤入挤出效应,主要是一种平行影响;全国数据在三十年间呈挤入效应,最近二十年间却呈现挤出表现。  
期刊
摘 要:与核心主城区相比,重庆近郊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相对比较落后,但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主城近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梳理,以北碚区乡村嘉年华新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从而进一步对如何完善我市近郊区乡村旅游的功能,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促进主城近郊区经济发展作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城近郊区;乡村嘉年华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