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病患者差异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通路研究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c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克山病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从基因水平探讨克山病细胞凋亡发生机制,寻找克山病诊断标志基因,建立克山病诊断质心图。

方法

选择来自克山病病区符合克山病诊断指标的10例慢型克山病患者作为克山病组,10例健康居民作为对照组。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提取全血RNA,采用Agilent表达谱芯片[Agilent 4 × 44K全基因组Oligo芯片(单标)]测试全基因组表达谱。采用Agilent Feature Extraction Software提取数据,克山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基因分析采用t检验筛选,经基因关系网络分析(Pathway studio analysis)软件分析基因富集通路,并经分类预测分析(prediction analysis for microarray,PAM)筛选克山病诊断标志基因,建立诊断质心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克山病组筛选出3 068个差异基因,其中克山病患者上调1 570个,下调1 498个。富集信息通路38条。其中凋亡通路居于首位,其关系网络图显示6个基因在克山病组表达上调,包括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M)、cAMP依赖蛋白激酶A(PKA)、杆状病毒IAP repeat-containing 2(BIRC2)、NLR家族凋亡抑制蛋白(NAIP)、BCL2样11(Bim)、BCL2相关蛋白A1(BCL2A1);7个基因表达下调,包括细胞凋亡相关蛋白酶8(CASP8)、BCL2结合成分3(BBC3)、BCL2相关永生基因(BAG1)、BCL2-相关X蛋白(BAX)、BCL2样1(BCL2L1)、BCL2相关卵巢杀手(BOK)、凋亡相关蛋白酶6(CASP6)。共筛选出42个诊断标志基因。

结论

凋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信息通路在克山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筛选的42个诊断标志基因可为克山病的诊断提供基础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1A1基因多态性与饮茶型氟中毒民族差异性的关系以及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2012年,在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的饮茶型氟中毒重点病区乡,对16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膳食调查和总氟摄入情况;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Sequenom 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系统对CYP1A1基因rs104894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
患者女,38岁.停经52 d,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15 d,下腹痛1 d就诊.化验:血HCG 56 633 mIU/ml.超声检查:子宫腔内未见孕囊,双侧卵巢及左侧输卵管未见异常.右侧附件见大小约为36 m
期刊
@@
期刊
@@
目的探讨陕南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内人群发硒含量与砷中毒病情的关系。方法以陕南燃煤型砷中毒病区4个高砷暴露村为研究区,并选择附近非砷暴露村为对照区。采集研究区内居民发样90份,对照区居民的发样14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发硒和发砷含量,计算发硒/发砷值,分析人群发硒含量与砷中毒病情的关系。结果研究区居民的发硒含量几何平均值为8.72 mg/kg,高于对照区人群发硒含量(0.54 m
砷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明确砷及其化合物是人类致癌物,地方性砷中毒也成为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砷代谢及其毒性作用的种属差异很大,未能在动物上直接复制出合适的致癌模型,没有一个公认的砷致癌机制。作者从砷代谢、砷遗传毒性、砷诱导表观遗传学改变、砷引起细胞信号通路改变、砷与雌激素受体表达以及砷免疫毒性等方面做简要综述,为地方性砷中毒的防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情、改水降砷工程使用情况及饮水砷含量变化情况,为及时调整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按照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在内蒙古自治区的8个盟市选择38个病区村作为监测点,调查监测村的改水情况及改水降砷工程的运行情况。采集监测村的水样检测水砷含量,对监测村所有正在暴露或以往暴露过高砷水的常住人口进行体检;采集其中30名成人砷中毒患者
目的探讨青海省称多县鼠疫菌株生物学特点及流行病学意义,为该地区的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80- 2011年称多县分离的31株鼠疫菌株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生化试验、毒力因子鉴定[荚膜抗原(F1)、色素沉着因子(Pgm)、鼠疫杆菌素Ⅰ(PstⅠ)、毒力抗原因子(VW)]、差异片段(DFR)分型,并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宿主选取19株菌株进行小白鼠毒力测定,以最小致死量(MLD)表示,MLD
地方性砷中毒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地方病,但受砷致病机制不明、缺乏癌变早期诊断指标以及无特效治疗药物等限制,地方性砷中毒尚未得到彻底控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分子、细胞、组织与系统等多个水平与层次对砷毒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假说。但同时也存在机制研究各自为政,各假说间缺乏相互联系,机制研究与转化应用衔接不够致应用价值有限等问题。因此,加强地方性砷中毒机制假说间相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