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味道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
  有时觉得,人的记忆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当初你以为有些片段,被时光尘封且从此不复再现,却居然会在生命的某一刻,灿烂地燃放,并串连成一道风景,有了可圈可点的印迹。
  童年时期,我被父母寄养在县城边上的村子里,那是我人生中快乐美好的一段童年记忆。那户寄养人家自家的兄弟姐妹很多,我与他们最小的女儿同岁,因此深得寄养父母的宠爱。房子外面有一个池塘,池里的鱼儿时不时地跳跃着,我们一放学就往池塘里跑,跟同村的孩子们在池塘边上玩游戏,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以至于父母接我回城里读书时,真的不舍得离开,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一幕,永远不忘。那时候,我长得胖嘟嘟的,因此被左邻右舍用闽南话以胖为由为我取了一个小名,这个名字被家人们延用至今。也只有在老家,那些小时候就熟识我的人,都会直呼我的小名,听来倍觉亲切,并以此为荣。他们甚至不记得我的本名,哪怕我现在长得并不胖,却依然被冠以胖胖的小名,且终身有了这个胖的痕迹。
  当最后一缕夕阳落在了池塘上,水池里的水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变得波光粼粼一片。树在夕阳照射下也镀上了一层明丽的金色。多年以后,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诗里写着: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读着文字,头脑中显现的,就是儿时的池塘景致,又何尝不像诗人所说的美丽康桥呢?如果可以,我也想做池塘里的一条鱼,伴着夕阳吹着清风,在池塘的柔波下,满载着落日霞光,轻轻地游戈。
  夕阳下的民居,烟囱开始升起了阵阵炊烟,大家开始收工回来。还没到开饭时间,农村的伯伯们就坐在门槛上,抽着烟,那时是用那种长长的烟斗,深吸一口,脸上有着满足的神情。安定与幸福的生活场景,让人们感到了生命的真实。村庄简单生活的无限美好就这样一览无遗。这种简单淳朴的生活是一种独属于村庄生活的状态,村里的人们,日落而作日出而息。
  晚上的时光,闲散的人们总是无处消遣,于是播放电影成了人们最为期待的头等大事。在当时,电视也是稀有之物,谁的家里如果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便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人们在晚饭后都挤到那个人家里,把大厅挤得水泄不通,甚至在门口席地而坐,电视播放的音量传到大路上。那时人们的视力也出奇的好,隔着一个长长的大厅,14寸黑白电视机里的画面也看得津津有味,那台电视成了茶余饭后人们最大的乐趣。遇上一些节日,村里就开始播放电影以此庆祝过节。在池塘边上,拉上放映机、幕布、胶片和音箱等设备,露天电影的播放吸引了村里的老老少少前来观看。大家自带板凳,按序坐好。嗑着瓜子,聊着家常,热闹非凡。
  现如今,满街都是低头族。现在的孩子基本没见过池塘,也不玩泥巴。他们放学回家只能关在那小小几十平米的房内,望着窗外的风景发呆。他们的生活里,充斥着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电影电视已成为过去式了。在城市貌似富裕充实的生活条件下,人们感觉到了疲惫与压力。可是,每一年还是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往城市涌去,于是,城里的人多了,房价涨了,物价涨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城里的人们就开始向往安静且毫无压力的原生态自然生活。
  在某一天,遇到儿时的玩伴,对方直接呼唤着我的小名,我以为小名早已被遗忘,没想到隔着几十年的岁月,一声小名,唤起了太多的记忆,池塘、夕阳下的烟囱、旧电影等,那是一幕幕耐人寻味的风景,原来,始终被放在记忆深处,不曾远离。
  味道
  我常常在想,人的味蕾是不是跟思维一样,对一些食物,总有着不可磨灭的想念。
  有一年的暑期,在旅游路上,跟着散拼的旅游团出发。整個团队只有我是带着母亲出游,其余都是父母带着子女出来旅游的。按现流行的说法,80后及90后出生的应该都是属于幸福的一代。特别是90后的孩子,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出门坐小车,吃的是进口零食,每逢寒暑假就双飞到全国各地观光旅游。这样美好的事情,在我们的童年,是想都不敢想象的。
  学生时代的假期,农村的外婆家就是我们度假的好地方。外婆知道我们姐妹要来之时,总会提前备上一大罐自制的麦芽糖,好让我们解馋。外婆的家,只有简单的几样家具,最醒目的还是那些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炉具。可是在这些简陋之下,外婆像变戏法般似的,做出了香甜可口的麦芽糖。外婆将这些麦芽糖装在不锈钢的罐子里,每次想吃时,就拿根筷子往罐子里一团团旋上来,那些呈着金黄色的麦芽糖丝层层缠绕,在孩子们的眼里闪闪发光。如果气温较冷,麦芽糖就会硬得搅不动,得放到锅里温热后才能搅得动。温度高时,麦芽糖会很轻易地挖出来,而且一挖就是一大团。入口很甜很粘牙,却充满着浓烈的香醇。经常是吃完一团还想再继续吃。外婆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的馋样,那眼里是满满的爱和包容。
  再后来,物质条件渐渐好转,零食也丰盛起来,麦芽糖就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长大成家有了孩子以后,孩子懂得麦当劳、肯德基、巧克力等,各种美味零食孩子们如数家珍。尽管吃过的零食数不胜数,可是却没多少人吃过农村那种自制的麦芽糖。除了一日三餐之外,我们也没有意识,自己动手制作一些零食给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较好,孩子心里期待的东西轻易地唾手可得,于是少了那份等待的美好。这是属于他们的幸福年代。可是我的心里总有些失落感,或许我是属于比较恋旧的人吧。有时,期待就是一件很漫长的事。有期待的日子,会显得特别的美好。麦芽糖,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的吸引力,不是现在能想象得出来的。
  都说时光无情催人老,当你回头想寻找过去的蛛丝马迹时,岁月却翻过了一页又一页。无处安放的童年,在麦芽糖的香甜里,充满了快乐的回忆。尽管,在发展的潮流中这些美好的童年事物终将慢慢褪色,并被人们所遗忘。只是,恋旧的人,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唤醒日渐遗失的记忆。岁月遗留的痕迹,在这些老物件中若隐若现,给生活带来些微的温暖,回忆,是没有终结的时期。
  其实,人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当你走过很多的地方,看过很多的美景,吃尽天下的美食,记忆里,留存的还是会最初最真的味道,这种味道,叫做爱。   喝茶
  在闽南街区,茶庄遍布,货架上茶叶汇聚,厅堂间茶味缭绕,乌龙茶香弥漫在大街小巷。有些人甚至一天不喝茶就会心神不宁,大有“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饭”的饮茶习惯。人们就连节假日走亲访友也常以茶叶作为馈赠礼品。本地有句流行语,叫做茶店比米店还要多,说明茶已经在本地安营扎寨,并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说来也不无道理,闽南人素来爱饮茶,而且形成了一套茶俗,家家户户都以茶待客。只要有客人在家落座,主人一定将冰箱里珍藏的好茶拿出与友人共享。而如何泡好茶也是一门艺术,主人先用煮沸的开水烫好茶壶茶海茶杯,闽南功夫茶往往第一遍茶汤是不喝的,一倒了之。因为闽南人认为“头遍脚渍,二遍茶汁”,所以第一遍冲出来的茶不喝。倒完第二遍茶后,客人便拈起茶杯,浅酌了口,而后有一股温润的芬芳茶味在口中围绕。在茶香缭绕中,主人与客人闻着茶香,品着茶味,谈着茶语。因着茶,哪怕谈着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别有另一番的趣味所在,这是一种闲散的喝茶态度。还有一种办公式喝茶,一泡茶从早浸到晚,茶色泡到淡又回转浓,水也不知续了多少回了还舍不得换掉茶叶,闽南话常说“茶泡到出碱”就是这样的泡茶方式。喝着这样折腾的茶,还不如直接喝白开水来得纯净些。另一种会议茶,一人一个纸杯,抓一把或多或少的茶叶,然后受到服务生的无数次冲泡,台上讲的人高谈阔论,底下听的人心不在焉,只苦了那道浸泡的茶叶,茶味由香喝到苦,再由苦转涩,直至曲终人散,人走茶凉。
  在我们家,常年也是茶香缭绕。小的时候,感觉父亲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人,在我们眼里有着伟大光辉的形象。当他从自认为单位很重要的岗位退休以后,他也闲不住,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开始洗杯子烧水泡茶,雷打不动。用父亲的话来说,早餐可以不吃,茶不可不喝。也只有喝完茶,才能开始做其他事情。这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在退休后的父亲看来,已成为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只要一有空闲,我总会抽点时间回家陪着父亲喝茶。看着茶叶在冲泡中逐渐伸张,喝上一口,更是心旷神怡。于是觉得,生活中,能拥有这样惬意的时光,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
  对喝茶的态度,父亲是认真的,父亲沏茶、闻茶、喝茶都很认真,好像在做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提及每一种茶叶的品质,他都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而后便自然而然地陶醉其中。看着炉上的水开了又开,母亲每次都要“警告”父亲,水不能一遍遍重复烧着,喝了对身体不好。父亲总是笑着说,沸腾的水才能泡出茶的味道,女人家,哪里会懂得茶道。于是,依然我行我素的泡着他自创的茶道。在喝不起好茶的年代,父亲总是喝家乡产的乌龙茶。泡上浓浓的一大杯,再笃悠悠地呷上一口,那神情,仿佛品的是绝世佳酿。
  在喝茶方面,对于父亲的不听劝导,母亲一般也是一笑而过。母亲一辈子挑起煮饭的重担,在我们的印象中,厨房永远充斥着母亲忙忙碌碌的背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同样的事情,从青丝到白发,把自己的全部岁月不求回报地全部奉献给家庭和儿女的身上。母親煮菜的口味力求健康营养,口味自然较为清淡,而父亲的口味浓重,对于母亲的各类煮法,父亲经常在饭桌上挑剔来挑剔去的,这一挑剔就是一辈子的光阴。挑剔完了,有时父亲会自己动手另炒盘菜或煮些面食类食物,一煮就是一桌的菜肴,有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特色,煮完了还一直邀请我们共享他自创的美食。父母亲的生活方式,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轮流上演。不过不管什么样的挑剔结果,母亲,品性谦和温顺,永远是支撑在父亲背后的人。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我们一路成长。其实过日子就是这样,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难免有磨擦或意见不合的地方,学会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在充分了解对方性格的基础上相互适应对方的生活习惯,家和就能万事兴。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充满着爱与关怀。经过时间的推移,有爱融入的家才会更显幸福美好。
  每每喝着茶,父亲总要谈起当年的光辉历史和他的人生观。父亲以身教兼言教,他常常回忆起他们那个年代的苦难生活。父亲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曾历经磨难,因为经常受苦,反而习已为常。父亲常说,要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心态乐观,才能让生活充满欢笑。人生如茶,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品出苦后回甘,唇齿生香的韵味,茶如是,人生亦如是。所以今日我们所谓的苦难在他们面前简直不堪一提。确实,对于苦难,老一代人比我们更具有承受力。或许,这就是父亲爱上喝茶的原因吧!按林语堂的说法:“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文学大师这样生动的比喻,在我父亲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说明,人生,并不在于你走过多少地方拥有多少财富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才会得到快乐,生活中,有喜欢的茶并懂得享用,心也会是快乐而满足的。
  跟着母亲在厨房做饭,陪着父亲喝茶,一天的时光悄然流逝。更多时候,我们总是有太多忙不完的事情。而又有多少人,能抽上一些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或许并不指望我们为家里贡献多少力量,他们只是希望子女,回家吃顿团圆饭,喝着茶拉着家常。这样一种浸透着平凡的岁月或许微不足道,却是老人们最为期待的幸福时光。
其他文献
最近在阅读刘亮程先生的《一个人的村庄》,深受触动,他引发了我对村庄的记忆和关注。  刘亮程是一个大西北土生土居土长的人。作为一个农民,他“常常扛着一把铁锨”,“与虫共眠”,饲养牲畜;作为一个作家,他是整个村庄“唯一的旁观者”,“和那些偶尔路过村庄,看到几个生活场景便激动不已,大肆抒怀的人相比”,他“看到的是一大段岁月”,而这岁月在他的眼中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这岁月有他关于童年的所有快乐和悲伤,也有
期刊
二十二年了,亲爱的爸爸,您在那里还好吗?  冬天的风总是很冷很冷,把我的心吹得凉飕飕,扯得生疼!每到冬至,总会记起那个痛彻心扉的日子。  十七岁那年,我刚考入云霄师范学校不久,父亲的病情便一天天加重了。记得那阵子天空总是很阴沉,还下着绵绵细雨,心头揪得紧紧的,总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但该来的还是来了,您还是没挨过那阵秋雨,把母亲和我们都抛下!走了!  那天,正上着数学课,班主任施老师突然到教室找我,
期刊
当一些人,为了寻找某些文化名人的足迹,不远千里来到这些名人曾经所居住过的地方,而恰好,这个地方将这些名人故居很好地保留修缮,为前来寻找的人提供寻找根源的场所,是不是足以说明,名人故居既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成为这些名人的根据地。  在台北,有一位从漳州大地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林语堂,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其故居坐落于阳明山麓,也是大师生前最后十年在台湾的住所。 阳明山的景致与漳州的山水田园颇为
期刊
冬日的余庆楼在晨阳中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两百多年的风雨,令这座有着皇家工程美誉的大楼愈发耀眼迷离。外修圆而内四方,形似一枚古代大銅钱,这独特造型令人猜想,它究竟有何不为世人所知的喻意。  村庄四周新屋林立,那些白墙红瓦亮得有些扎眼。榜眼府、朝阳楼、永平楼、余庆楼这四座明清古楼,像四朵大蘑菇错落有致沿溪排列。走在平和霞寨钟腾村这著名的传统村落,穿梭在村庄小巷中,青砖、灰瓦、夯土墙,目光顿觉得柔和起来,
期刊
2012年11月2-4日第六届国际彝缅语学术研讨会暨西南民族大学彝缅语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i-Burm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A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SWUN Center for Research on Yi-Burmese Languages)
期刊
冬日清晨,我漫步在芗城区浦南镇陈元光文化园,放眼望去,香蕉树、柚子树、橄榄树层层叠叠的绿。浦南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能是因为沾了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灵气。我想,当一个人成为一种文化,该是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做到?当一个人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一种符号,成为一种文化交流认可的共通语言时,他已经远远超过自己价值的本身,因为他将会被历史永远铭记。无论时间之水如何流淌,闽南大地上永远不会忘记陈元光的名字。就像
期刊
周末逛古城,是漳州人如今的“时兴”,走一段石板路,看一眼老骑楼,吃一碗漳州特色小吃,古城让人感觉怀旧又文艺,连时光都变得慢而悠长。  而最能让人有这种感受的,莫过于修文西路上的文庙了。  如今从漳州古城北入口开始,步行到文庙,仅仅需要五分钟,这个距离与我儿时的记忆相比,要短了许多,经过修缮后的古城,石板路更平整顺滑,也显得愈加宽敞。我家的祖屋就在马坪街,现在被称为延安南路,小时到文庙需要在小巷中弯
期刊
书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普于清,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之久。传统书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是智慧宫殿,是永久的知识圣地!一提起书院,那是古代读书人意气风发的地方,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无法形容的庄重的人文氛围,给人一种舒适雅致的感觉。脑海也仿佛浮现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子读声朗朗的场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期刊
肖某的女儿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不好好读书,每天放学,书包一扔就躲进房间里,关起门来打开手机,玩起了《王者荣耀》游戏。星期六上午闲着无事,我到他家泡茶,突然蹿出一只小猫来,吓了我一大跳。原来是肖某夫妇为了让女儿不沉迷游戏而影响读书,夫妻俩想了许多招,也没想出什么方法。最后商量着买一只动物叫女儿养着照顾它的饮食起居,来分散女儿的游戏专注力,把她从游戏中解脱出来,哪怕分散一点儿玩游戏的精力也行。于是他女儿
期刊
松洲书院,我不敢轻易再去。  我去过两次松洲书院。松洲书院在浦南镇松州村,浦南镇位于福建漳州市芗城区西北部,九龙江北溪南岸,距市区中心18千米。一个城市,有一个念想的文化去处,多好。开漳圣王陈元光就安葬在浦南,每年十一月初五,闽南隆冬时节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漳籍同胞均聚集于浦南镇石鼓山陈元光陵园,缅怀先贤的伟绩和功德。松洲书院,正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珦所创立,系全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