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交汇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不确定性和内在性。通过对胡里奥·科塔萨尔的《花园余影》进行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解读的分析,笔者认为,该作品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特点——不确定内在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解读;内在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0-0078-4
  
  Abstract: The basic features of Postmodernism literary involves two elements:indeterminacy and imman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me, plot, characters, interpreter of the Continuity of Parks and the indeterminence reflected in the novel.
  Key words: Postmodernism, indeterminacy, theme, plot, characters, interpreter, immanence
  
  1. 引言
  
  后现代主义是二战后西方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必然产物。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衰退于80年代,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主要文学潮流之一。后现代主义的流行有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也有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渊源。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方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骇人听闻的暴行以及原子弹爆炸后给人们以极大的震动,使人们对昔日一贯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在文学方面表现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倾向于悲观主义与虚无哲学,在艺术形式上追求反权威,反传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总的说来,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是后现代思想及现代文学的根本特征。美国著名后现代学者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是由不同概念共同勾勒的一个复杂范畴,如: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论、散漫性、反叛、曲解、变形等。内在性指文学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理之类超越性价值感兴趣;相反,后现代文学是主体的内缩,是对后现代环境的内在适应,标志着后现代文学走向多元开放、漫无边际、玩世不恭、暂定和离散状态。哈桑又将这两大特征合起来,称为“不确定内在性”(indeterminence),视作后现代主导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片断化(fragmentation)、非标准化(decanonization)、无我及无深度性(selflessness, depthlessness)、不可表现性(the unpresentable, unrepresentable)、反讽(irony)、种类混杂(hybridization)、狂欢(canivalization)、表演性(performance, participation)、构成主义(constructionism)、内在性 (immanence)。(转引自唐建清,2003:129-131)
  胡里奥·科塔萨尔(1914—1984)是拉美洲后先锋派(相当于欧美的后现代)作家,是博尔赫斯的得意门生。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卡洛斯·富恩斯特等四人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的主帅。科塔萨尔虽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却享有同代作家的“老师”之美誉。本文将分析他的短篇小说《花园余影》中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2. 作品介绍
  
  《花园余影》是科塔萨尔的一篇千余字的短篇小说,是一篇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一个有钱人在书房读小说;小说中的两个情侣正在策划一桩谋杀案。
  小说的开头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的是现实主义描写手法:那个读书人正坐在自己书房的椅子上,从书房他可以看到自己庄园里的花园,花园里是高大茂密的橡树林,读书人一边看书,一边“用手来回地抚摸着椅子扶手上的绿色天鹅绒装饰布。”这是很传统的讲故事的手法。读书人的身份——庄园主人——是借助写信的情节交待的。信是写给庄园代理人的;信的内容是有关财产的——庄园的共同所有权。结合他所处的读书环境——自己家的庄园里面对橡树林的书房、舒适的扶手椅、绿色天鹅绒装饰布,读者可以推理出他是一个有地位、有经济实力的庄园主,是上流社会的一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背景和人物描写的细节,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伸手可以触摸得到的“真实”世界。
  再看读书人所阅读的小说中,同样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她的情人……脸上被树枝划了一道口子”、“一片枯枝败叶”、“她的头发松蓬蓬的,在风里吹拂”、“他走上门廊前的三级台阶,进了屋子……先经过一间蓝色的前厅,接着是大厅,再接着便是一条铺着地毯的长长的楼梯。楼梯顶端,两扇门。第一个房间空无一人,第二个房间也空无一人……”。
  至此,小说呈现给读者的全部是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情节的转变来自小说最后一句话,这个转变使读者感到了巨大的震撼——“他手握刀子,看到那从大窗户里射出的灯光,那饰着绿色天鹅绒的扶手椅高背上露出人头,那人正在阅读一本小说。”——原来这对情侣要暗杀的正是这个读书人。故事结局大大出乎读者的预料,上文提到的如此多的现实主义的背景和细节描写带出的居然是一个幻想的结局。读书人竟然受到他所读的小说里的人物的威胁,他的现实与他所读的书中的现实合二为一了。真实的和虚幻的两个世界在这里交汇了,这正是这篇作品的奇妙之处。
  
  3. 后现代主义特征表现
  
  3.1 不确定性
  3.1.1 主题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者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一方面,他们抛弃了旧的社会传统和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找到新的出路,陷入烦恼、孤寂、绝望等悲观颓废的情绪之中。因此他们以虚无主义目光看待一切。他们的文学作品没有主题。因为意义不存在,中心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这样,后现代主义作家便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和拼凑性。
  在《花园余影》中,读者并不能找到作品的主题,因为它的全部意义就包含在它的结构中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只不过是为最后的情节突变作好了铺垫,所以尽管这个转折是如此的匪夷所思、令人震惊,它还是遵循了一般的准则以保持想象的连贯性。
  3.1.2 情节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论意义观的核心。后现代把世界视作破碎、充满偶然和边缘、“拼盘杂烩”等的集合体,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文学是不确定的,作品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文论既要论述、展示这种不确定性,又要以不确定的意义阐释这种不确定性,成为双料的不确定物。(张首映,1999:471)
  后现代作家为了吸引更多的普通读者,提高销售量,经常借鉴和借用文学的通俗手法。后现代作家常用的通俗体裁主要有“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一点在《花园余影》中也得到了体现。后现代主义认为,只有将世界变得含糊不清,文学才能平面化,反映多元世界。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家精心建构一种迷宫式的情节结构,将现实空间与虚幻空间任意分割、连接,使得文学作品的情节呈现出多种或无限的可能性。在《花园余影》中,真实和虚构的界限模糊不清。
  但是,毫无疑问,就是在最充满幻想的小说里也会有某些现实主义的成分。《花园余影》中有很多现实主义的背景及人物描写,如故事的开篇以现实主义手法交待了背景及人物身份的一些信息:读书人是个有钱人,几天前开始看一本书,但出于某些原因被打断了,在处理了一些世俗事务后,“那天下午,”他“坐在静悄悄的、面对有橡树的花园的书房里,重新回到了书本上。他……用左手来回地抚摸着椅子扶手上的绿色天鹅绒装饰布,开始读最后几章。”这是一个传统的讲故事的手法,看上去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这里细节描写所造成的视觉效果非常的真实——“椅子扶手上的绿色天鹅绒装饰布(the green velvet of the chair)”。而且这个细节在文中被反复提到——科塔萨尔对自己的写作有严格的标准,尤其是对于短篇小说,他力求文字简洁,结构紧凑,并且曾数次烧毁自己的作品。这篇小说仅一千余字,构思极其精巧,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 “都有其精心设计好的妙用”——所以,这是作者刻意制造的一种特殊的符号,或者是标志,用来指认一个场景、一个人物的,它是用来理解虚实两个空间交错的关键记号。
  不同的人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定义不仅涵盖空间,也涵盖时间。因此,作者不光在空间上为两个世界的融合埋下了伏笔,在时间安排上也作了精心的构思。首先,读书人开始读书的时间是“那天下午”,他看到“下午的微风正在花园的橡树底下跳舞。”“……他变成了那山间小屋里的最后一幕的目击者。”紧接着,虚幻世界中的情侣出场了,进行了一番密谋。“一段激动的、充满情欲的对话像一条条蛇似的从纸面上一溜而过。”很显然,这里叙述的是读书人的阅读经验。“这时天色开始暗下来。”从此处开始,“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里的时间开始不着痕迹地合二为一了(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读书人从下午开始读书,到此时,天色开始暗下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书中两个情侣密谋好一切后,天色已经不早了,得抓紧时间实施他们的计划。)两人分手后,“在昏黄的尘雾里,他一直走……进了屋子……看到那从大窗户里射出的灯光……”——“昏黄”和“灯光”也都是用来交待时间的。如此现实、真实的场景描写,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毫不怀疑地滑入了作者设计好的交错时空中。
  上述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无论如何真实,如何连贯,如何前后呼应,也只是局部的。小说结尾情节的突变,使“真实”与虚幻的世界进行了对接,而这个对接进行的场所毫无疑问是读书人书房所面对的有橡树的花园,也是谋杀者密谋后穿过的树林。所以文中的花园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从《花园余影》的全文来看,作者以一种游戏的笔墨打破了叙事的“可靠性”、“逼真性”和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封闭性”,蓄意打破对整体、本质、必然进行描述的一切惯例。这一切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为后现代主义作家把形式看得高于一切,认为作家构思一部小说,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因此他们尽可能将作品的情节结构安排得独具匠心。
  3.1.3 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小说中,有确定的故事背景、故事情节和确定的人物形象。但在《花园余影》的现实世界里,作者只提到了一个人物——读书人,随后出现的一对情侣是他所阅读的书中的人物,即在《花园余影》中,这对情侣是虚幻世界的人物。那么,从传统的阅读习惯出发,读者心目中《花园余影》的人物只有一个,即读书人。但小说的结尾出现了情节的突变,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连接了,相通了,重叠了,合二为一了。读书人既是“真实”世界里的人物,也是虚幻世界里的人物。反过来也一样,那对情侣既是虚幻世界里的人物,也是“真实”世界里的人物。这样一来,《花园余影》中的人物形象到底有几个呢?是一个?还是三个?甚至既然真实的世界变成了虚幻世界,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现实”世界了,“皮之不复,毛将焉存?”也无所谓“现实”世界的人物形象了——也就是说读书人不是“现实”世界的人物形象,只不过是他所读的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所以我们又可以认为《花园余影》的现实世界中一个人物形象都没有。这种似是而非、或此或彼的人物形象使任何试图捕捉准确意义的企图都完全落空。
  3.1.4 解读的不确定性
  多元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推行多元主义的策略和价值观是其创作的真正目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创作原则也导致其解读方法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的“怎样都行”,你把它理解成什么,它就是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存在主义的怀疑论在文学中的体现,也可以把它解读为一种语言实验,文字游戏。
  3.1.4.1 怀疑论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认为,叙述已经衰落,需要研究自然科学中的“怀疑”哲学及其方法论。利奥塔写道:“用极其简要的话说,我将后现代定义为针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后现代主义的这种怀疑态度是与其哲学观分不开的。《花园余影》对小说这一形式和叙述本身进行了反思、解构和颠覆,在形式上和语言上导致了传统小说和叙述方式的解体。我们可以认为,它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传统、怀疑一切的态度——连现实世界存在的真实性都遭到怀疑,还有什么是不可怀疑和颠覆的呢?
  3.1.4.2 文字游戏
  后现代文化还是一种“平面性”文化,具体表现为消除两元对立,放弃对意义的解释和追求。(唐建清,2003:129)后现代主义倡导以语言为原则的创作原则,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醉心于探索新的语言艺术,并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他们的用途不是表现世界,也不是抒发内心情感,揭示内心世界的隐秘,而是要用语言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从而极大地淡化,甚至取消文学作品反映生活、描绘现实的基本功能。
  后现代认为文学应该远离时空界线,有意破坏这种时空界线,泯灭语义的确定性和明确性,强化语言独立的存在方式,使人更加集中地领略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体验。
  在《花园余影》中,科塔萨尔大胆进行违反文学常规的试验,将幻想与现实融合起来,以此宣泄他的叛逆意识和情绪。小说的这种叙述方式的游戏性,使得读者能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极大的乐趣。读者无需去探求或推敲隐藏在文本之后的内容,他只要关注自己的体验和感觉即可。
  
  3.2 内在性
  后现代主义作品以本体论为主旨,持有一种“自我指涉”文学理念,对外在世界的探索并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创造一个用语言创造的世界。后现代文化不再追求和具有超越性。在《花园余影》中,科塔萨尔也没有对“真实”的外部世界进行探索。他让“真实”与虚幻世界的交汇用意在于反映扩展了的现实,或者说现实的多样化,他所提出的就是多样化现实——所谓“真实”的现实和虚幻的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解构。
  
  4. 结语
  
  由于后现代的基本特点,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因此对于《花园余影》,不同的读者有其不同的解读。通过对该小说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解读的分析,笔者认为,这部作品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特点——不确定内在性。
  
  参考文献
  胡里奥·科塔萨尔.花园余影LA].刘文荣译.小说鉴赏[刚.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496—498.
  唐建清.国外后现代主义文学[H).南昌: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129—131.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N).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71.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在我国,培养学生英语听说交际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教学模式改革正从原来强调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能力(听)为主,逐步过渡到培养获取信息能力与使用信息能力(听和说)并重的模式。此文着重探讨了信息迁移技巧在听、说教学活动的三种应用模式及最适合使用信息迁移技巧的语言材料类型,为广大英语教师、教材编写工作者、教学软件设计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信息迁移技巧 ;听说 ;应用模式  [中图
期刊
摘要:对风格的不同定义引出不同的风格翻译理论,而以语义分析和关联理论为切入点来探讨风格的可译性问题,为风格翻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建构了能解释此翻译现象并指导其实践的理论模式。同时对关联翻译现存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 :风格翻译;风格的物质要素;风格的精神要素;语义分析;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
期刊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技能课程。在阅读教学的方法上,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虽然有它的优点,但根据阅读也是一种交际的特点,此法并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本文用实证的方法,证明在英语阅读课中运用任务学习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 ;任务学习法 ;综合英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
期刊
摘要:翻译训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需要重新得到认识。在当今对大学生英语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教师的教学工作应避免跟风、引起不良影响。翻译训练虽然不能成为英语教学的主导内容,但也需要逐渐地系统化,使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关键词 :语言能力 ;跨文化交际 ;思维转换 ;教学辅助手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
期刊
摘 要:语篇功能是韩礼德提出的三种语言功能之一,它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本文以语篇功能理论为基础,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两种译本进行了比较评析,从而发现两译本在语篇功能上的不同,并证实语篇功能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篇功能;衔接与连贯;主位—述位与信息系统;语篇结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0-007
期刊
摘要: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教育要着眼于实用型、社会型人才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入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变、思活运用及驾驭的层面与细节去实施。生动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给予人文关怀,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 :培养兴趣 ;活化内容 ;培养竞争合作意识 ;尊重关怀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中国英语教学是典型的外语教学,必须讲授英语语法。显性语法知识有利于把握语言整体概貌和提高语言综合技能。语法教学可在集中与分散、集约与粗放、演绎与归纳等不同方式之间做出选择,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集中;分散;集约;粗放;演绎法;归纳法;显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008-6    1、引言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听说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并阐述语音与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关系,就改进语音教学提出了一些设想,以期引起同行对语音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语音;听说技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09-0041-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ource of the
期刊
摘要:英语语调在构建话语意图层次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说话者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图的重要手段。换言之,一句话的意义只有在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加之语调的意义才算是完整的。教师在课堂上应使学生认识到语调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把语调教学融入语言的整体训练中,让学生在活的语言中学习语调知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调来进行交际。  关键词 :英语语调 ;意图层次 ;语调教学 ;交际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翻开文学巨著《红楼梦》,我们会发现“痴”字在文中占有相当的分量,有人把“情”、“玉”和“痴”列为该著作的主题词。仅在章回目录中“痴”字就出现11次之多。本文以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对章回目录及第一章的翻译为语料,讨论了如何正确理解“痴”的语义特征,及在不同语境下“痴”字的翻译方法。指出在不同的语境中,“痴”的所指意义和隐含意义各不相同,译者应该采用不同的对等词加以处理,同时笔者也认为,这些对等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