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州市砀山师范附属小学创建于1909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现为宿州市实验学校,是砀山县对内示范、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学校把“学行天下,德惠终身”作为办学理念,着力培养有爱心、高素养、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砀山县教育局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优势资源,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长足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说教育被信息化浪潮裹着前进也不为过。社会、教育大环境的改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另外,学校领导深知,信息基础设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缺乏基本的教育設施就会使信息化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在砀山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加大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投入近1500万元,学校现拥有6间计算机网络教室,13间功能教室包括机器人室、3D打印机室、创客空间、智慧书法教室、智慧美术室、智慧音乐室、数字体测室、天文地理教室、智慧心理辅导室、智慧安全教室、智慧国学室、录播教室等;两间智慧课堂,学校以光纤接入的方式连通互联网。76个教学班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做到教师人手一机,全校所有班级、专用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均接入校园网,做到班班通网络,室室有端口。每个科室均配备打印机、扫描仪等,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学校还建设了核心机房、多功能报告厅、校园广播站等,学校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基础硬件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统领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设立了信息技术中心,修改完善了各项管理使用制度,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全面监管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安全,保证学校教学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网络安全检查常态化,真正实现互联网的全覆盖,网络教学的全覆盖,助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各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其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大部分教师是能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但一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从而导致这部分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趋势,信息化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细节中,从而限制了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效果发挥。为此学校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一是学校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化教学。借助网络优质资源,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出有效的电子备课模式,建立了微信工作平台和教师个人工作室,针对不同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试点组建若干区域、学校联盟。学校先后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二是开设专家讲座。从理念、认知上提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在动力,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动员行动。全面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制定培训评价机制,避免培训走过程,并定期组织研讨、加强督导,建立良好的培训及实践体系。
三是开展连续、系列、分学科、分层次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分享等能力,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地开展教学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将活动和考核评价有机结合,每项活动都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作为评价的硬性指标,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办法,使之得以在全校推广。如开展“教师微讲堂”“教学之星示范课、希望之星评选课活动”“青年教师微课大赛”“皖北片区首届智慧课堂观摩研讨活动”“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大赛”等,要求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均运用白板、课件、投影、微视频等进行教学,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智慧化程度,营造良好的资源获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教育环境和氛围。总之,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应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应切实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此才能使学生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益处。
学校在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安排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如每学年都要开展电脑制作比赛,尤其是网络化的普及,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如拿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来说,在没有网络以前,学生只能靠自己,或者说只能靠有限的资料来进行预习,这种预习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并且,有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还未养成,还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强制下完成。如今,借助网络条件,教师可以把预习的作业发布到家长的微信群里,让家长时刻知跷,学生晚上需要预习哪些作业,就能够很好地监督他们去完成,保证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比如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学生晚上要认识哪几个字,汉字的读音、结构、意义,有些可以到新华字典里面查找,但是有些字典里边并没有,就需要到网上去查词。通过网上查询,再与查字典进行比较然后对照课文,就知道这个生字在课文里边的写法和意义。这样,学生就把汉字学活了,比起单纯而机械地去识记,效果要强得多。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平常说要向45分钟要质量,就是说在这有限的45分钟的时间里,要把教学内容全部讲授完毕,还要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然后运用它。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借助网络教学会事半功倍。比如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上一块小黑板,把生字提前写到黑板上,这样就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上书写的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但一块小黑板毕竟有限,写的字也有限,有了网络,信息条件发达了,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师可以借助软件,把生字提前制作成幻灯片,这样汉字的读音、结构、写法、组词、意义都能够得到很好地认知。可以说,很多书本上无法解释的知识,或者是无法描述清楚的知识,借助网络就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总之,学校正不知不觉融入信息化洪流,从环境到学校课堂和管理,再到教师的素养,但学校深知自己的使命,认为信息化时代需要的就是培养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的人才。今后,学校将继续担负着组织引领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把握明确的现代教育方向,时刻牢记身上的重担,顺着这条线做实每个环节每项工作,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收获着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喜悦。
教育信息化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说教育被信息化浪潮裹着前进也不为过。社会、教育大环境的改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另外,学校领导深知,信息基础设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缺乏基本的教育設施就会使信息化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在砀山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加大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投入近1500万元,学校现拥有6间计算机网络教室,13间功能教室包括机器人室、3D打印机室、创客空间、智慧书法教室、智慧美术室、智慧音乐室、数字体测室、天文地理教室、智慧心理辅导室、智慧安全教室、智慧国学室、录播教室等;两间智慧课堂,学校以光纤接入的方式连通互联网。76个教学班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做到教师人手一机,全校所有班级、专用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均接入校园网,做到班班通网络,室室有端口。每个科室均配备打印机、扫描仪等,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学校还建设了核心机房、多功能报告厅、校园广播站等,学校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基础硬件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统领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设立了信息技术中心,修改完善了各项管理使用制度,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全面监管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安全,保证学校教学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网络安全检查常态化,真正实现互联网的全覆盖,网络教学的全覆盖,助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各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其教学观念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大部分教师是能使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但一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从而导致这部分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趋势,信息化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细节中,从而限制了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效果发挥。为此学校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一是学校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化教学。借助网络优质资源,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出有效的电子备课模式,建立了微信工作平台和教师个人工作室,针对不同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试点组建若干区域、学校联盟。学校先后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二是开设专家讲座。从理念、认知上提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的内在动力,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动员行动。全面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制定培训评价机制,避免培训走过程,并定期组织研讨、加强督导,建立良好的培训及实践体系。
三是开展连续、系列、分学科、分层次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分享等能力,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地开展教学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将活动和考核评价有机结合,每项活动都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作为评价的硬性指标,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办法,使之得以在全校推广。如开展“教师微讲堂”“教学之星示范课、希望之星评选课活动”“青年教师微课大赛”“皖北片区首届智慧课堂观摩研讨活动”“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大赛”等,要求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均运用白板、课件、投影、微视频等进行教学,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智慧化程度,营造良好的资源获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教育环境和氛围。总之,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应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应切实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此才能使学生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益处。
学校在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安排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如每学年都要开展电脑制作比赛,尤其是网络化的普及,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如拿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来说,在没有网络以前,学生只能靠自己,或者说只能靠有限的资料来进行预习,这种预习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并且,有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还未养成,还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强制下完成。如今,借助网络条件,教师可以把预习的作业发布到家长的微信群里,让家长时刻知跷,学生晚上需要预习哪些作业,就能够很好地监督他们去完成,保证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比如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学生晚上要认识哪几个字,汉字的读音、结构、意义,有些可以到新华字典里面查找,但是有些字典里边并没有,就需要到网上去查词。通过网上查询,再与查字典进行比较然后对照课文,就知道这个生字在课文里边的写法和意义。这样,学生就把汉字学活了,比起单纯而机械地去识记,效果要强得多。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平常说要向45分钟要质量,就是说在这有限的45分钟的时间里,要把教学内容全部讲授完毕,还要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然后运用它。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借助网络教学会事半功倍。比如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提上一块小黑板,把生字提前写到黑板上,这样就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上书写的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但一块小黑板毕竟有限,写的字也有限,有了网络,信息条件发达了,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师可以借助软件,把生字提前制作成幻灯片,这样汉字的读音、结构、写法、组词、意义都能够得到很好地认知。可以说,很多书本上无法解释的知识,或者是无法描述清楚的知识,借助网络就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总之,学校正不知不觉融入信息化洪流,从环境到学校课堂和管理,再到教师的素养,但学校深知自己的使命,认为信息化时代需要的就是培养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的人才。今后,学校将继续担负着组织引领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把握明确的现代教育方向,时刻牢记身上的重担,顺着这条线做实每个环节每项工作,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收获着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