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情况可谓参差不齐,整体还处在较低层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培育良好的校园科研环境,之二是构建合理的科技创新教学模式。此外还要注重构建校园的信息化与国际化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95-03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与障碍
1.学生对活动的了解和认识有限,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性不够。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来自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学生一般只能按照指导教师提供的思路或项目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类科技创新活动有“高级打工仔”的嫌疑。大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无形中也消磨了他们积极探索和发明创造的意识,影响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正常、充分发挥。事实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不高,原因不仅仅是缺少科技创新的知识,还缺少对科技创新飞速发展中“真实问题”的切身体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需要在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
2.在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之初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资金和物质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为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3,建立了相应政策支持和奖励制度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学校不够重视的错觉,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有些个别学校对学生的奖励承诺不能如期或最终兑现,这不仅影响学生本身的主动性,更会影响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不必要的恶性循环。
3.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初、高中教育,其最大弊端之一就是重知识的传承,轻知识的创造。评判学生的惟一标准是升学考试。当前随着社会对学历的重视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大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获取更高文凭和相关证书和奖励上,不加选择地接受知识,按所谓的“标准答案”应付各种考试,使他们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更没有机会应用新知识去创新,从而使其科技创新意识、动力、激情被湮灭。另外,目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然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方法,缺少问题式、情景式、研讨式、实践式等有利于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思维和师生互动,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4.对于学校组织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但是由于缺乏有经验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的启蒙思路无法正确、快速构建,难以出成果,学生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因而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与兴趣也渐渐减弱、消失,能够坚持下去的少之又少;有些即使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多是初步成果,其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性有限。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一)培育校园的教学科研氛围
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始终维系着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理念,是历史积累传承下来的习惯力量。因此,良好、有序的校园教学、科研环境和氛围的培育要求每所大学都要注重培养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和内涵的校园精神,使学生在校园精神的熏陶下成长成才。
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课堂是构建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启发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大学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一种自由、宽松、自然的学习与交流的环境。课堂讲授要体现精、宽、新的原则,把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注重把创新思维的方法有机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加大课堂讨论力度,将其变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此外,实践教学应成为培养并发展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依托,大力开展教学实践、课程设计、实习见习、学术讲座、专业项目训练以及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教育。应重点加强综合性较强的研究型或设计型的习题、案例和训练项目设计,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创新实践教学,开设课程综合实验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
2.营造课外活动环境。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有益延伸。目前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以资助和支持学生科研项目。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计划,启动了“大学生研究计划”,让学生每年有一定时间到研究院所、高科技企业和学校科研机构去进行科研实践。同时,建设学科的基础科学教学实验中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将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为出发点,选择活动项目和恰当的活动形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自主发展;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活动的总体质量,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要进一步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学生科研项目,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不断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
(二)构建合理的科技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立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体制,明确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职责,紧紧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突出育人主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全校的力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及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龙头,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设计大赛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论坛、大学生科技成果展、大学生学术科技交流会为主体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体系。并且,学校应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负责人及各专业相关负责人或带头人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的制定与协调、指导教师的落实、教师工作量计算及相应的激励政策、科技成果评审和鉴定以及专利申请等,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学校应本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及时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理念,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坚强的保障。
(三)构建校园的信息化环境与国际化教育环境
1.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迅速更新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主要特点,迅速、准确地掌握获取、应用和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各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此,高校应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信息化的校园环境:(1)不断完善校园信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技术设备、互联网及专业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投入,为师生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在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尽力推广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2)在建设信息化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不仅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而且使他们生活于信息化校园环境的情景之中,并习惯于接触各方面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主动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资源。
2.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一体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而教育国际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内容。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和世界眼光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需要营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1)在保留我国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尽力借鉴、学习、引进国外的新型教育模式。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的能力。(2)进一步确立和落实学校开放性、国际化的观念,把开展各种国际性的合作与交流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要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努力成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中心和桥梁。
[责任编辑 张桂霞]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95-03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与障碍
1.学生对活动的了解和认识有限,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主动性不够。在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来自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学生一般只能按照指导教师提供的思路或项目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类科技创新活动有“高级打工仔”的嫌疑。大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无形中也消磨了他们积极探索和发明创造的意识,影响了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正常、充分发挥。事实证明,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不高,原因不仅仅是缺少科技创新的知识,还缺少对科技创新飞速发展中“真实问题”的切身体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需要在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
2.在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之初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资金和物质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为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3,建立了相应政策支持和奖励制度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学校不够重视的错觉,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有些个别学校对学生的奖励承诺不能如期或最终兑现,这不仅影响学生本身的主动性,更会影响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不必要的恶性循环。
3.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初、高中教育,其最大弊端之一就是重知识的传承,轻知识的创造。评判学生的惟一标准是升学考试。当前随着社会对学历的重视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大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获取更高文凭和相关证书和奖励上,不加选择地接受知识,按所谓的“标准答案”应付各种考试,使他们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更没有机会应用新知识去创新,从而使其科技创新意识、动力、激情被湮灭。另外,目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然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方法,缺少问题式、情景式、研讨式、实践式等有利于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思维和师生互动,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4.对于学校组织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但是由于缺乏有经验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学生的启蒙思路无法正确、快速构建,难以出成果,学生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因而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与兴趣也渐渐减弱、消失,能够坚持下去的少之又少;有些即使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多是初步成果,其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性有限。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一)培育校园的教学科研氛围
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始终维系着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理念,是历史积累传承下来的习惯力量。因此,良好、有序的校园教学、科研环境和氛围的培育要求每所大学都要注重培养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和内涵的校园精神,使学生在校园精神的熏陶下成长成才。
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课堂是构建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启发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大学的教学课堂应该是一种自由、宽松、自然的学习与交流的环境。课堂讲授要体现精、宽、新的原则,把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注重把创新思维的方法有机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加大课堂讨论力度,将其变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兴趣;此外,实践教学应成为培养并发展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依托,大力开展教学实践、课程设计、实习见习、学术讲座、专业项目训练以及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教育。应重点加强综合性较强的研究型或设计型的习题、案例和训练项目设计,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创新实践教学,开设课程综合实验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
2.营造课外活动环境。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有益延伸。目前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以资助和支持学生科研项目。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计划,启动了“大学生研究计划”,让学生每年有一定时间到研究院所、高科技企业和学校科研机构去进行科研实践。同时,建设学科的基础科学教学实验中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将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为出发点,选择活动项目和恰当的活动形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自主发展;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活动的总体质量,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要进一步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学生科研项目,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不断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
(二)构建合理的科技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建立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体制,明确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职责,紧紧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突出育人主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全校的力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及兴趣爱好的不同特点,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龙头,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设计大赛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论坛、大学生科技成果展、大学生学术科技交流会为主体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体系。并且,学校应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负责人及各专业相关负责人或带头人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的制定与协调、指导教师的落实、教师工作量计算及相应的激励政策、科技成果评审和鉴定以及专利申请等,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学校应本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及时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理念,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坚强的保障。
(三)构建校园的信息化环境与国际化教育环境
1.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迅速更新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主要特点,迅速、准确地掌握获取、应用和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当前各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此,高校应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信息化的校园环境:(1)不断完善校园信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技术设备、互联网及专业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投入,为师生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在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尽力推广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2)在建设信息化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不仅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而且使他们生活于信息化校园环境的情景之中,并习惯于接触各方面的信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主动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资源。
2.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一体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而教育国际化就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内容。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和世界眼光的科技创新人才就需要营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1)在保留我国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尽力借鉴、学习、引进国外的新型教育模式。要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的能力。(2)进一步确立和落实学校开放性、国际化的观念,把开展各种国际性的合作与交流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要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努力成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中心和桥梁。
[责任编辑 张桂霞]